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和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和对策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按照中央的要求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把“形势与政策”课片面地理解和认识为“时事”课。这几年来,我院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是由“两课”教师和院系党政领导共同承担的。“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形势与政策”课旨在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和对策研究

陈天略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11月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通知》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号)的重要配套文件。

自《通知》下发以来,“形势与政策”课引起全国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随着新一轮“两课”课程改革的展开,2006年秋季新学期,高职院校的“两课”将由现有的五门课程整合为三门课: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将进一步突出。现在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状况如何?又将如何改进或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 思想认识不到位是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难以正常化的根本所在

早在1987年教育部就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1998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又将“形势与政策”课归入高校“两课”的课程范围。2004年再一次专门为“形势与政策”课下发了通知。《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有四个“重要”性,即“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个“主”,即“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尽管中宣部和教育部有如此明确的规定,但是全省高职院校开设“形势与政策”的实际情况并不理想。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按照中央的要求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有的院校至今没有开设;有的院校曾在《通知》下达时开设了一段时间,现在又停开了;有的院校时开时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即便开设也是由学院的领导找个材料念一念,或者将上级发的文件读一读了事。“形势与政策”课一学期搞一两次专题式讲座的高职院校已经算得上是不错的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的这种局面?说到底是对中央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决策不理解,认识不到位,对培养大学生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笔者认为原因有五:其一是“无须说”。对开设“两课”本身就有看法,只因有中央文件,又有考核检查的要求,不开不行,就选择几门主要的课程开设一下就行了,至于“形势与政策”课能免则免。其二是“误解说”。把“形势与政策”课片面地理解和认识为“时事”课。现在媒介众多,信息渠道畅通,国际、国内发生的时事一目了然,人人皆知,所以不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更不需要统一组织教学。其三是“混同说”。混淆了“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两课”的区别,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渗透到“两课”的其他课程中,也可以采取组织专题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甚至把“形势与政策”课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混同起来。其四是“无用说”。认为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本身学制就短,学习任务重,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无须知道更多的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其五是“困难说”。“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固定的教材,师资缺乏,经验不足等因素也是造成“形势与政策”课不能按中央要求或标准开设的原因。

2 教学管理不规范是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难以正常化的主要症结

我院是从2004年正式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学院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心,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时效性、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加上开设时间不长,教学组织工作难度大,因此与中央开设该课程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教学质量亟待提高。目前影响和制约我院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的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五缺少”:

2.1 缺少统编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形势与政策”课目前尚无具体的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教材,虽然教育部社政司定期印发了教育教学要点做指导,但在安排每学期专题教学内容时只能做参考。

2.2 缺少更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主要的教学形式,而课堂教学往往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效果不够明显。课堂讨论虽然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一个挤满一二百甚至二三百学生的教室里组织课堂讨论也是不切实际的。

2.3 缺少较为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尽管中央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管理已有明确要求,必须将其纳入“两课”整体体系中来统一、规范设计和建设。由于我院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管理目前还缺乏规范化的制度,所以每上一次“形势与政策”课,其时间、教室都需要与教务处、各系临时协商确定,教学组织工作难度很大。

2.4 缺少高素质且相对稳定、数量足够的教师队伍

这几年来,我院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是由“两课”教师和院系党政领导共同承担的。“两课”教师本身已有教学任务,每次上“形势与政策”课要收集资料、准备讲稿、制作幻灯片,备感紧张。院系党政领导一方面由于“双肩挑”,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用于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另一方面他们的工作性质、专业知识结构、年龄、职称档次、教学阅历经验等各不相同。目前我院一学期只搞两次专题式的讲座,如果按中央要求开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2.5 缺少良好的教学学习氛围

在师生中普遍存在着“形势与政策”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从教的角度看,该课的教学内容变化大,备课难度大,教案连续使用效率低,影响了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从学的方面看,有不少学生把这门课作为临时性的“软”课程对待,听不听都一样,考试合格就行了,于是学生无故缺课或课堂秩序不佳等现象时有发生。

3 提升思想认识,实现“课程化”管理,是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当务之急

高职院校要彻底改变“形势与政策”课的被动局面,符合中央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要求,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使“形势与政策”课成为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必须从战略高度领会《通知》的精神实质,从长远的角度理解《通知》的目的和宗旨,从大局认真落实《通知》的具体要求。

3.1 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科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因此,我们必须从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高度,从“两课”学科建设的整体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3.2 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

“形势与政策”课旨在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和支持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3.3 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

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等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既不能由其他“两课”来代替,更不能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来取代。

4 对策

要从根本上摆脱“形势与政策”课的被动局面,或者说真正按中央《通知》的要求去落实“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它的突破口就是将“形势与政策”课“转正”,纳入学院的课程管理体系之中。

4.1 把“形势与政策”课编入教学计划,实现教学时间的课程化

现在“形势与政策”课没有编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之中,因此没有明确的课时数、没有规范的课程表、没有稳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场所,教学仍停留在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势报告或专题讲座的形式上,造成了教学的随意性、任意性。而《通知》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应该与学校开设的其他“两课”一样要编入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和课时数,实现课程化。只有实现了课程化,才能保证教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才能逐步解决面临的一个个具体问题或困难,才能保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2 控制“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教学人数,实现教学人数的正常化

现在课堂教学仍然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除教学场地和教学时间要相对稳定外,课堂教学人数一般在150人左右比较适宜。一次上课学生人数过多,虽然能降低教学成本,缓解师资不足的矛盾,但课堂纪律难以维持,课堂讨论难以进行,给学生走过场的感觉,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4.3 “形势与政策”课既要考核到课率,又要考核合格率,实现考核机制常规化

“形势与政策”课考核没有纳入学院的考核体系,既没有对任课教师的必要考核,对学生的考核也不够全面,这无疑会影响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听课率、参与率。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在考核学生对形势的认识和对政策的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应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学生要取得“形势与政策”学分,必须认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且卷面成绩要达到全部合格。

总之,只有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的课程管理体系,加强教学管理,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规范化、制度化,才能使教学步入正常化、常态化,才能对“形势与政策”课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实,“形势与政策”课有其自身的优势,它与其他“两课”比虽然没有统编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但它的内容涉及广泛,如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哲学、教育、历史和地理等众多领域的知识,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且都是最新的资料,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理论与现实结合紧密。没有固定的大纲和教材,反而给任课教师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只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加紧课程建设,一定会使“形势与政策”课成为大学生们最喜爱、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N].人民日报,2004-1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