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应着重提高高校三种能力

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应着重提高高校三种能力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通过调整科研政策,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整合基础研究的资源,优化基础研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宽容的研究氛围,使高水平大学的基础研究得到切实保证。这是其他的组织机构难以承担和无法替代的,体现了高水平大学独特的价值所在。因此,一定要在国家重大建设和重大研究项目中有所作为。

三、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应着重提高高校三种能力

(一)提高知识创新、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能力

大学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力量,是原始性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我国是在发展中国家的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科技的基础相当薄弱,原始性创新的积累比较匮乏。因此,高水平大学的知识创新能力建设对于我国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创造知识。因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最终要靠原始创新。一项基础研究的成果可能带动一个产业的整体发展。要通过调整科研政策,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整合基础研究的资源,优化基础研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宽容的研究氛围,使高水平大学的基础研究得到切实保证。在当前情况下,尤其要重视通过国家导向和个人兴趣的结合,培养、引进、稳定一批潜心于学术研究的杰出人才,重点建设一批科研特区和研究基地,特别要重视培养和吸引一批战略科学家,在基础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和国家重点研究领域中具有话语权,争取更多的科学发现,并在若干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赢得中华民族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这是其他的组织机构难以承担和无法替代的,体现了高水平大学独特的价值所在。

(二)提高集成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

高校都是国家重点支持、努力冲击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国家战略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代表着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走向。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既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升水平、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才能看清发展方向,找准发展道路。因此,一定要在国家重大建设和重大研究项目中有所作为。

特别是重大项目,凝聚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及国际前沿的重要方向,具有唯一性,它对于提升水平、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形成基地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的任务,关键在于:一是要大力鼓励教授和科研工作者,认真研究国家中长期规划,吃透国家战略,领会重要内容,找准与国家战略对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特别要重视培养和吸引一批有实力的科学家,在国家重点研究领域和重大专项中具有发言权。二是要摸清家底,凝练方向,提炼出若干个既能代表学校科研水平、又与国家战略需求相衔接的重点研究方向。三是要善于整合高校优质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资源,特别是要发现和选出能够带领团队、凝聚力量的领军人物。总而言之,要积极融入自主创新的主战场,在重点领域、重大专项和基础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等方面争取更多的份额,努力实现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为国家战略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并以此带动高校整体科研水平提升。

(三)提高技术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未来15~20年,区域将成为我国产业技术的主要支撑和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是做好产学研结合这篇大文章。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新形势下,要转变观念,特别要高度重视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产学研的结合。加强产学研结合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不能总是强调我们能做什么,而是应该重视国家、企业需要我们做什么,同时要考虑企业下一步发展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才能真正得到企业、社会的承认。第二,多学科要成为优势而不是劣势。力量要整合,目标要集中。单项技术的应用研究,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以及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加强技术的集成创新,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更加深入的研发和更高层次的创新,多学科的汇聚交叉,各相关技术的融合,真正形成关键领域的突破。第三,要加强技术成果的转移。学校拥有的一些技术成果,要舍得交出去,特别是交给宝钢、上汽、奇瑞等这样的企业。技术只有真正转移到企业手里,企业才会有动力,才能把这些技术做大、做强。学校教授的利益取向不能单一化,不能仅仅瞄着经济利益,学校价值观的体现很重要的一方面应该是用知识创造了价值,在于不断创新、持续的影响力和成果在产业中的应用。第四,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更加关注支柱行业、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引领未来的技术,瞄准国家、行业、地区的重要发展领域、重大发展目标,加大为国家、行业、区域发展的服务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