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主创新的内涵及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

自主创新的内涵及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综上所述,自主创新就是立足自我,充分利用国外、国内两种资源,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有机统一。影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这种结构性的缺陷,直接影响到我国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及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系统化和集成化。在国内,自主创新作为一个概念较早出现于1995年,当时有人提出一个自主创新的定义,认为自主创新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使经济、技术具有自主特点的创新。随后1997年,杨德林在《中国科学》上发表文章认为,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模仿创新而言的,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1]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提出,自主创新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有机统一。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自主创新有三方面内容:原始创新,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独立自主地去完成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集成创新,是把各种已有的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的创新活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引进是手段,消化吸收是重点,再创新是目的。

原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科技参赞、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孔德涌说,美国的气象预报要比我们准确得多,什么原因?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的速度密切相关。我们气象预报的数学模型是从欧洲进口的,而欧洲明文规定,向中国出口的模型必须有十年差距。一个气象预报的模型没有军事机密,也要有十年的差距,这就是我们要付出的代价!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而从国家层面来理解,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变革、进步,还包括制度的、经济的、社会的进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基础结构即创新要素的建设;二是由公共和私有部门与机构组成的创新网络系统的建设。只有把创新要素建设和创新网络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考虑到利用国际资源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才能形成我国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就是立足自我,充分利用国外、国内两种资源,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有机统一。

(二)当前影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定基础和能力。影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科技人力资源素质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在人才。国内外无数的创新成功及失败的事例表明,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研究所、一家高技术企业都是一个人才梯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这个梯队所有人都是尖子人才,但一定要有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而恰恰正是这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的水平,决定了这个研究所、这家高技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位置。重大科技项目和高科技产业的成功,关键在于尖子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据《2006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4000万人。其中,工程、农业、卫生、科研、教学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198万人,科技活动人员381.5万人,研究开发人员136.5万人,均居世界前列。而当前我国人才结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大量高水平研究人员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极其缺乏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高水平的工程师。据调查,中国的科技工作者67%集中在事业单位,17.3%在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还有将近16%在“三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种结构性的缺陷,直接影响到我国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2]

img11

图2-1 我国R&D人员在各部门的分布

同时,我国高层次人才仍然十分短缺,尤其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而且高层次人才老化现象严重,后继乏人的问题突出。在全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共157.3万人,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不及发达国家的1/4。全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17.5%。中国高级人才、企业人才、教育人才、农村人才及少数民族人才缺口巨大。特别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人才,如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新技术人才、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金融保险人才严重短缺。中国市场将主要需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包括海外留学人员的海外华裔专业人才。其中,对于领军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就更为急需。

2.科技实力的积累

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很难在短期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科院化学所副所长姚建年认为,“从整体水平看,中国科技落后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15~20年左右”。例如,从科技论文角度看,国际论文数据主要取自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记录索引》(ISTP);国内论文数据取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2005年SCI,EI和ISTP收录的,在作者机构中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论文共153374篇,比2004年增长27.4%;中国科技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2231002篇的6.9%,所占份额较2004年增加0.6个百分点;三大检索系统论文总数首次超过德国,目前排在世界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美国、英国和日本。但是,我们论文在总的比例和论文的影响力方面与世界强国还有很大差距。

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在专利及发明情况上,我国1985年批准的专利仅有138件,1990年增为22588件,1999年跃增为100156件,应该说增长很快。但要指出的是,其中发明专利占的比例很小,如1999年发明专利只有7637件,仅占同年专利总数的7%,而且在这7637件发明专利中,国外发明(即外国人在中国获准的发明专利)为4540件,比国内发明(3097件)还多。

美国的专利是反映一个国家产业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据美国统计,1998年,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美国专利的情况是:日本30841件、德国9095件、法国3674件、英国3464件、韩国3259件、中国台湾3100件、中国香港160件、中国内地72件(见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00》)。由此可见,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img12

图2-2 我国历年专利情况(数据来源:科技部)

3.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活跃程度和主体地位的发挥程度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据统计,目前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让在500强企业间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日本大企业纷纷设立基础研发所,并不断增加投资。在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进一步研发、普及等过程中,民间企业起到了主导作用。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互相依存,先以引进为基础,进而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企业为主”的科技发展格局。

从研究开发活动经费和人员所占比例角度看,在发达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约占50%~70%,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大体各占10%~20%,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资源配置。我国企业仅占30%~ 40%,比例偏低;科研机构占30%以上,比例偏高。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如通信领域中的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中的福特公司,航空领域中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领域中的杜邦和邦耳,机床领域中的西门子,计算机领域中的IBM、英特尔、微软等,都是自主技术创新的领军企业。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中,企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自然得到增强。

4.政府宏观协调能力和战略决断力

在自主创新中,政府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知识的公共性和技术的外部性,单纯依靠竞争性市场机制是不能完全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政府必须大力扶持。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创新研发必须由政府主导,集中力量,整合各方面资源,力争取得关键性突破。政府应重点支持基础性研究,提供公共品和发展公共技术平台;在应用技术领域,政府应在少数影响国家安全和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发挥作用;在产业技术发展中,政府应重点支持共性技术和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其中,政府在财政政策上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给予支持非常重要。如韩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研究开发投资实施优惠的贷款政策。1987年,按照这一政策发放的优惠贷款达8.48亿美元,是政府用于支持企业的全部资金的94.3%。政府给企业的直接投资只占政府对企业支持的4%,风险投资约为1.7%。另外,还有工业发展基金、产业技术向上支援基金等基金资助。这些政策使得韩国的企业自主创新力不断提高,在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中逐渐位居世界前列。因此,政府导向作用的发挥是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5.创新文化氛围和环境建设

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创新需要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而能否促使人们去努力实现新组合,主要还取决于社会能否提供相应的文化氛围。现在中国缺乏鼓励创新的创新文化,浮躁、学术腐败正在侵蚀中国的创新氛围。当一个社会存在着处处都是学霸、学术权威,并且思想禁锢到处横行时,这个社会的创新就会慢慢萎缩。这时,从事创新活动的人们的命运的决定因素是能否得到学霸或权威的认可和支持,于是人们首先要寻找自己的人身依附——政界、商界、学界掌握创新资源支配权和话语权的权威。其后果是,这个社会的一切活动都会变得保守,从个人的思想到行为,最后直到出现文化上的保守。当一个社会在文化面上都变得普遍保守时,创新活动就会逐步停止下来。

当然,这种社会也并不是全然没有智力活动,但这种智力活动基本都是一种对既往的、凝固思想的重新咀嚼,目的或者只是为表达对权威的忠诚,或者只是进行一些低水平的注解活动,其本身已经失去了人类真实才智自我实现的价值,而沦为一种简单的谋生手段。我们可以称这种智力活动是一种创新活动的“异化”。消除这种“异化”,需要依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的力量。

所以,我们在高举“自主创新”这面大旗时,应当从文化根底检讨创新为什么长期不能“自主”的深层次根源。可以说,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是一个社会形成和保持创新能力的最基本的决定性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