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学风建设中的教与学

论学风建设中的教与学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背景下,深刻认识学风建设中的教学任务,显得尤其重要。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而且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学风建设中教育者“教”的主导性是通过教风来体现的。一所高校学风的继承发展与一支优良教风的师资力量是息息相关的。学风建设是发展学生学习主体的重要途径。如何正确处理学风建设中教与学成为浙林学风建设中的重要课程。

论学风建设中的教与学

黄建国

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会计072班

摘 要:学风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面貌和隐形财富,对学生的学习和全面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分析高等学风建设中教与学的基础之上,探讨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教学

高校学风,从广义上讲,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和学校的学术风气;从狭义上讲,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学风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面貌和隐形财富,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社会上存在的功利主义和不正之风充蚀着高校学风建设,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教育成果良莠不齐,教学工作日渐功利化、边缘化。在此背景下,深刻认识学风建设中的教学任务,显得尤其重要。

一、学风建设中教与学的分析

(一)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而且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1)教育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评价矫正者,对整个学习活动起着校正方向、调整内容、激发动力、授之以渔的作用。(2)教育者的教育反映着社会的需求和人才规格,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的推进,因而教育者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发展质量。

学风建设中教育者“教”的主导性是通过教风来体现的。它是教师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人格修养的综合表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学生潜移默化中处世的榜样。一所高校学风的继承发展与一支优良教风的师资力量是息息相关的。

(二)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教育的目的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是塑造一种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受教育者的地位不容忽视。“学”的主体,主要体现在:(1)受教育者是一个求知、不成熟的个体,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主性的思考,由个人认知水平上升到社会的总体认知水平,由个体的生物人向成熟的社会人的转变。(2)受教育者还是一个缺乏技能的个体,在教师的培养训练下,受教育者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逐渐掌握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技能,实现由消费的个体向生产的社会成员转变。

学风建设是发展学生学习主体的重要途径。高校学风建设作为一种载体,就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学习目的、精神、方法、纪律等方面进行教育和管理,不断开拓学生的活动领域,用大学精神去激励、用道德教育去引导、用管理制度去规范、用校园文化去陶冶,促进学生的内在构建和人格的完善。优良的学习风气是学风建设的核心,是一所学校的精华所在。

二、正确处理学风建设中教与学

纵观浙林,自社会化大生产改造成功以后一直到今天,浙林凭着“坚忍不拔不断超越”的精神,积累着一代代浙林天骄的智慧和汗水,拼搏向上,一路高歌,成果斐然,具有较好的学风。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占主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师生的双向互动;相当部分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缺少了解,缺乏从自身角度增强教学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一些教师职业素质不足,责任心不强,治学态度不严谨等。学生方面,突出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精力不足,临考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比较严重;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违纪现象屡见不鲜,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崇拜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如何正确处理学风建设中教与学成为浙林学风建设中的重要课程

(一)学风建设中“教”的主导性发挥

1.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教师应该认识到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不是教育者赐予的,而是基于学生实践活动与发展的因果关系的事实判断。学生作为成长的个体,“绝不是一个可以依靠外在力量便必然地被塑造为某种必然的东西”,“实际上是一个由其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创造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讲,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2.深化教学改革。教师迫切需要抛弃照本宣科毫无生气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收集、掌握最新的社会信息,在课程的组织和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加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学风建设中“学”的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

1.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以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为切入点,采取主题报告,座谈讨论,个别交流,典型事件宣传等活动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将外在的信息转化为内在的动力。

2.提升自身自觉意识,增强责任感。学生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尤其是班干部更应该毫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命令,不存在侥幸心理,“以身作则”而非“以身试法”。以天下为己任,以自己对社会前瞻性的眼光,为知识界和社会导向是学生最高的目标。

3.投身社会实践,脚踏实地。学生自我改造和发展,是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目我”这对发展性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生成。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沉湎于权利和金钱等不切实际的幻想。承认现在的自己,勇于面对平淡,相信自己是颗发光的“金子”,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实践,为即将进入社会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

参考文献

[1]晓白.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最高目的.学习时报,2000年10月16日

[2]陈贤武.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92—95

[3]杨霞.论德育的学生主体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26—27

[4]张应强.教育过程的主客体及其关系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2):6·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