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云南省社会体育本科毕业生就业心态的研究

对云南省社会体育本科毕业生就业心态的研究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卷调查法:对云南省2005级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发放了调查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其中云南大学33人、云南师范大学22人、云南农业大学45人。对于社会体育毕业生而言,整个社会还没有给予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开通一条“职业化渠道”。总而言之,当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呈总体下降趋势。

对云南省社会体育本科毕业生就业心态的研究

高志丽[1]

前 言

云南作为西部边疆省份,经济较为落后,就业形势极其不乐观。特别是像社会体育专业这样建立在经济发展平台之上的新兴交叉学科,经济较落后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就更为突出。虽然,国内外早就对大学生就业心态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但专业不同,就业情况不尽相同,有的专业很好就业,有的专业则很难就业。作为大学生的特殊群体“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受我省经济发展现状和人们对社体的了解不当等诸多原因,就业形势具有其特殊性,了解这一特殊性对缓解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心态有积极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云南省2009年应届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本科生100人。

1.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对云南省2005级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发放了调查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其中云南大学33人、云南师范大学22人、云南农业大学45人。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

文献综述法:关于大学生就业心态的文章、书籍,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章。

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云南省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统计及原因分析

2.1云南省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统计

2.1.1对就业形势的认知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认为“很好就业”的只占了15.44%,而“很难就业”的就占了60%多。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目前就业的信心不是很足。这大多是受就业环境的影响,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跳跃式增长,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对于社会体育毕业生而言,整个社会还没有给予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开通一条“职业化渠道”。

2.1.2对所学的专项技能掌握评价

学生对自己掌握的情况缺乏信心,这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可以理解的,首先,由于社会体育是个新开设的专业,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对学生的培养模式,都处在摸索和研究的现状。所以,课程设置不合理也是导致学生学不到实用技能的原因。其次,应该是学生本身缺乏练习的缘故。我觉得这和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疏于练习。

2.1.3学生对就业地点的选择

学生在择业时追求自我实现,重视自身价值,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到认为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单位去。可是同时却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现实中不愿意到边远山区,到基层去,想留在城市。这在问卷问题“就业地区”、“择业首要考虑的问题”中都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就业想走捷径,希望成功的道路一帆风顺,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使学生产生恐惧和彷徨,形成强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2.1.4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薪资期望值

在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中,对就业前所期望的工资标准的调查结果是800~1 000元的占17%; 1 000~1 500元的26%; 1 500~2 000元的占43%; 2 000~2 500元的占12%; 2 500以上的占6%。总体看来,我们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对工资标准的要求并不高,大多数在1 000~2 000元之间(基本呈正态分布),只有少数家庭条件优越的毕业生才有稍高一点的工资水平的要求。而在实际签约中,签约单位的工资标准则是1 000~1 500元的占35%; 1 500~2 000元的占10%; 2 000~2 500元的占3%; 2 500元以上的仅占2%。因此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的期望值变化是:期望值上升的占24%;期望值因本专业就业形势不好而降低的占31%;期望值因当初自己定位过高而降低的占18%;期望值基本没有变化的占26%。近50%的毕业生对工资标准的期望值是下降的。

总而言之,当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呈总体下降趋势。而毕业生选择单位时最看重的因素主要是个人发展空间和工资、福利待遇这两个方面,各占了41%和36%;其次是工作地点,占13%,因为云南的社会体育毕业生80%~90%来云南本省,其家庭经济状况都不算很好,近20%属于贫困生或特困生,许多毕业生在校学习了四年之后,已经花费了家里大多数的积蓄。毕业时不仅家里而且自己也希望马上能找到工作。因此在第一次择业时对找单位是慎之又慎,多方考虑,难下决心。

2.1.5学生在面对就业难时所采取的态度

面对就业难的问题学生愿意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也有的学生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与自己专业无关且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只有很少的人坚守自己的专业不放。

2.2导致社会体育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增大的原因分析

2.2.1学生自身处于矛盾中,是学生产生消极就业心态的内在原因

大学生就业是在各种矛盾中的艰难选择,如理想与现实矛盾、奉献与索取矛盾、所学专业与自己喜欢专业不同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不平衡,再加上社会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就业的局限性和对本专业的认识不当,都是产生消极就业心态的重要原因。

2.2.2就业指导滞后,是社会体育大学生产生就业消极心态的外在原因

在新的形势下,竞争激烈,信息量大,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消除不良的就业心态就显得更为迫切,但学校和社会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因此学校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更多地为学生着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

2.2.3社会中求职的不公平现象也是导致就业心态不平衡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就业人数过多也是影响难就业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更是对找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农村来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关系,只能凭自己的实力,他们的就业压力比城市的学生更大一些,从而农村来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消极的就业心态。

2.2.4认知不准确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一是产生自负的心理。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福利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等作为选择标准,没有艰苦创业的决心,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往往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

二是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语言表达能力太差,不能把自己心里所想的很好地表达出来。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部分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结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决策过程中便会出现犹豫不决的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2.2.5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学校应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和技能操作能力的训练。力争使学生的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模式接轨,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下得去、用得上,能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扎实的基本知识”。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高校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新的形势,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状况是学生产生消极就业心态的直接原因。

3.2009年我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1我省2009年毕业生所要面临的挑战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随之上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08全省已有2 000多家企业停产或半停产,已辞退和待岗放假的职工约10万人,矿产资源型企业受影响尤为严重。农民工返乡者明显增多,已超过50万人。2009年全省预计有待就业大中专毕业生24万人。

3.2社会体育在我省发展的机遇

2007年以前我省只有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三个高校有社会体育专业。而在2007年之后就有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学院、红河学院等多所大学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随着我省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人们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将会带动我省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可以相信社会体育专业在云南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社区体育指导员这个新兴职业也将越来越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随着我省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社会上一些单位和个人开始慢慢涉足体育市场,兴办商业性体育场所。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如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越来越普及;而层次较高的体育项目,如高尔夫球、网球、保龄球等也开始进入大众消费领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健美、娱乐等目的,将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4.1.1现今我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就业意识中存在的偏差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是很有信心,认为自己的专项技能掌握得不好;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想留在城市,不想到艰苦的地方工作;追求稳定的工作,一次到位的就业观念根深蒂固;社会中求职的不公平现象也是导致就业心态不平衡的重要因素;自我认知不准确,一是产生自负的心理,二是产生自卑心理;把福利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等作为选择标准,没有艰苦创业的决心,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

4.1.2造成学生就业心理偏差的原因

整体就业人数的增加;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完善和学生平时的疏于练习,使学生无法真正学到社会需要和实用的东西;认知不准确,没有艰苦创业的决心;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学生自身处于矛盾中,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滞后等都是社体大学生产生就业消极心态的原因。

4.1.3我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中存在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心态

人们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将会带动我省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当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呈总体下降趋势,面对就业难的问题学生愿意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也有的学生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与自己专业无关且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只有很少的人坚守自己的专业不放。

4.2建议

4.2.1客观认识自我、准确职业定位

职业规划最基础的是要知己,即要客观全面的认清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素质结构、职业价值观、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等。对职业的评估需要理性评估,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切忌自我感觉良好,对不熟悉的行业和职位最好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向往。

4.2.2充分作好求职准备

精心挑选应试时穿的衣服,注意庄重、洁净,整理好你需要带的各种资料。切忌认真查看应试单位的资料,作好充分的应试准备。

4.2.3学校应加强向学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应不同程度地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最好将就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作为选修课或必选课开设;或以系列讲座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多提供就业信息和面试指导;等等。

4.2.4学生要学会对消极的就业心态进行调整

要学会完善自我,塑造自身生存本能和改变错误、狭窄、偏激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终生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择、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心理陷阱。根据当时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4.2.5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项水平

社会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新兴专业技能,实现一专多能。

4.2.6社会和家长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指导

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真正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毕业生就业期间的心理变化,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他们有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参考文献:

[1]田建国.现代大学新理念[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

[2]张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4(9).

[3]赵洪朋.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

【注释】

[1]高志丽,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