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高等院校日语口译教学改革

试论高等院校日语口译教学改革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译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也应在此框架内进行。日语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滞后,日语口译教学在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改进。由于浙江省内高校本科阶段尚未设立口译专业,日语口译教学通常局限于一门课,部分院校即使设有日语口译课程,也一般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每周两学时。在设计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时,要重视研究性、探索性和协作性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高等院校日语口译教学改革[1]1

贾临宇[2]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

摘 要:口译教学必须遵循口译模式,围绕口译教学体系四大要素展开。口译课程的设置涉及多领域的知识,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与边缘性,口译教学体系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耦合共生关系。口译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也应在此框架内进行。

关键词:口译模式;知识体系;口译教学改革

一、浙江省日语口译教学现状及问题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浙江省的高等教育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将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水平、竞争力、国际化程度提升最快的省份之一。到目标年2015年,全省高校数量包括独立学院控制在100所左右,校均在校生规模基本控制在目前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特色高校和学科专业建设、紧缺人才培养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浙江省内大部分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截至2010年年底,浙江省高等院校开办四年制本科日语专业的竟有18所之多,但绝大多数的课程设置是以语言文学方向为主要内容。其教学仍停留在口语训练上,或者语言的句子翻译上,口译教学仍然以日语知识传授为主,能力培养为辅,口译技能训练几乎被排斥在教学内容以外。认为只要学会了外语,就可以顺理成章做口译工作的传统思想,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

口译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口译教学的性质。基础日语教学主要是教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只能帮助学生获得日语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基础日语学习阶段的交际带有较多的人为因素,并非自然环境下的交际;高年级口译教学阶段不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而应该定位在利用已获得的基本语言知识,掌握双语机智转换技能和实际交际技能。

口译课程涉及应用语言学、心理学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与边缘性,因而也极具挑战性。口译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二、口译模式与日语口译教学相关理论

吉尔提出的口译模式:SI=L+M+P+C,即同声传译=听力分析+短时记忆+输出(翻译)+阶段协调;CI=L+N+M+C,即交替传译(第一阶段)=听力分析+笔记+短时记忆+协调;CI=Rem+Read+P,即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读笔记+输出(翻译)。无论交替口译还是同声传译,口译理解模式是一致的,是C=KL+ELK +A,即理解=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分析。厦门大学口译教材编写组在西方“吉尔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厦大口译模式”。两种模式均是对“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记忆信息)—表达”口译程序的描述。吉尔的理解模式和厦门大学的非直线型模式都是对口译条件的分析,即除语言外,主题知识和百科知识是完成理解和表达的先决条件。这种共识构成不同层次口译培训的原则和基础。

口译教学应以相关的口译理论为基础,并按照职业口译的客观规律、特点和范围等制订相应的系统性的教学纲要。日语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滞后,日语口译教学在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改进。由于浙江省内高校本科阶段尚未设立口译专业,日语口译教学通常局限于一门课,部分院校即使设有日语口译课程,也一般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每周两学时。口译课程课时少,而学生对口译课期待值很高,但仅通过30至32学时不可能将学生培养为具有专业水准的译员。

口译是由多个知识体系构建而成的,用公式说明为:KI=KL+EK+S(P+AP)。其中KI=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临场前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KL=Knowledge for Language(双语知识板块);EK=Encyclopedic Knowledge(百科知识);S(P+AP)=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技能板块=职业口译技能+艺术表达技能)。

系统化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口译教学的关键,口译教学一般在本科教学后阶段的高年级阶段实施,即在学生已完成基础阶段的相关课程后才开始。因此,也可以说口译教学与本科教学前阶段的低年级基础教学成果,以及文化综合类课程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耦合共生关系,需要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口译知识和技巧的渗透和训练。日语口译教学体系的结构是由四大要素构成,即双语语言能力、百科知识、口译技术、专业素养。口译课程群的建设实际上依赖于所有相关课程群落的优化与协调,并受到相关课程群完善程度的制约。

巴黎高等翻译学校(ESIT)和塞莱斯科维奇为代表的释义派理论认为:“翻译首先是人类的交际行为。在自然的交际活动中,语言主要起工具的作用,因此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是意义,而不是语言。”口译是一种以信息传递为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口译的过程及其环境、译员的技术及其个性等许多因素直接影响口译的效果。因此,加深学生对语言背后的中日两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洞察和判断说话人的意图等的理解能力与合乎逻辑的表达能力等都是提高学生口译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日语口译教学改革尝试与设想

21世纪的中国同世界各国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越来越多,凸显了口译工作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性,社会对口译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口译教学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大、知识不系统等突出问题,使社会对高校的口译教学质量提出质疑。

在设计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时,要重视研究性、探索性和协作性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2011年起,浙江工商大学开始设置通识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为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社会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的教育背景,让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通识课的设置,为培养高级口译人才提供了厚基础和宽视野。此外,在低年级日语视听说、日语会话、日语口语等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步骤地融入口译技能实际训练的要素。借鉴包括条件反射式训练(quick response)、同步跟读训练(shadowing)、复述训练(reproduction)、概述训练(retention)、画线阅读训练(slash reading)、视译训练(sight translation)、归纳训练(summarization)、记录训练(note taking)等一系列国际通用的口译训练方法,培养学生在口译实践中的口译技巧和信息的瞬间记忆、信息重组、信息转换技能,初步构筑了耦合共生关系式口译课程群的雏形。

口译教学的内容决定了口译需要特定的设备,而目前浙江省内高校的口译教学设备比较欠缺。除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外,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口译专用的同声传译模拟实验室和设备,如同传室、模拟会议室、译意风和耳机、卫星电视等,这给口译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学校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配备相应设备。与此同时,口译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口译理论知识、丰富的口译实践与教学经验,还要熟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给口译教学方法注入新的活力。

口译教学应以实践为主,授课班级规模不宜过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译实践机会。但是国内高校的师生比普遍较低,教师少,学生多。口译教学在课时少的情况下,又通常以日语专业原班级为单位上课,还有不少高校甚至把口译课定为选修课,以合班上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口译教学应当摆脱选课人数限制等人为的教学、财会管理制度的束缚,在渴望成为口译人才的学生中,大胆尝试小班授课或口译导师制授课形式,摸索出培养个性化、特色化、高素质口译人才的新方法。

优秀的口译教材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必要工具。日语口译方面的教科书,如《同声传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新日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教程:同传捷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高级日语口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上海外语口译日语中级口译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相继出版,为广大日语专业师生及日语口译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教学和参考的资料。但其中一部分教材的编排设计仍没有摆脱传统的语言学教学模式,偏重语言训练,忽视逻辑思维训练,即使有少量的技巧讲解也停留在经验阶段,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和教师跟踪口译动态。口译教材不宜过度文字化,应从口译教学的特点出发使用涉及如外交、经济、科技、法律、医学等领域的参考教材,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口译技能。

优秀的口译教师队伍是培养大批合格口译人才的关键。口译教师应与时俱进,在钻研口译理论研究的同时,关注不断出现的口译新形式和新特点,并制订配套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成功地完成口译教学任务。由于浙江省内高校在口译培训资源方面的不足,造成现阶段高校优秀口译师资的缺乏。现有的省内高校口译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和正规的口译教育和训练,不少口译教师口译实践经验少,并缺乏对口译理论和课程教学的研究。口译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培训已成为浙江省口译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四、结 语

面对高校日语专业口译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口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浙江省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应该进一步优化口译教学的课程体系,完善口译教学模式,改革口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日语口译教学质量。为满足中国国际化进程的需要,立足地方、放眼全国,在实践教学中应更多地注重日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口译的实践技能,以期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Gile 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蔡小红.口译研究新探——新方法、新观念、新趋势[M].香港:开益出版社,2002.

[3]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24(4).

[5]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坂本庆一.实用日语同声传译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注释】

[1]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高校)研究项目,编号:SCG78。

[2]贾临宇,日本语言文化学院研究生教研室主任、日汉翻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