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教学互动的思考

对教学互动的思考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法显示出重要的作用。而教学互动法的科学实施与此密切相关。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既定思维偏差的纠正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单向的说教,互动的教学方法能够巧妙地解决这一问题。对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认可和激励是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保障。教学的民主和平等既是教学互动的本质,又是形成有效教学互动的条件。

对教学互动的思考

徐为列[1]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教学互动法是一种摒弃了传统的单向式灌输,把教和学均作为课堂主体的,能有效地促使教学双方有机交融的教学方法。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法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教学互动法的科学实施能激发学习热情、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相吻合的。

关键词:教学互动;有机交融;主动学习

教学互动法是一种摒弃了传统的单向式灌输,把教和学均作为课堂主体的,能有效地促使教学双方有机交融的教学方法。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法更显示出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经济学教学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一、教学互动的作用

跨入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在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上都将面临着一种实质性的转变,即从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的自主学习,前者强调灌输和接受,后者着眼于思维和分析。所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而教学互动法的科学实施与此密切相关。

(一)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

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而教学互动法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因为教学互动法体现了教和学的双向交流。

经济学是财经管理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抽象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大量的图表和数学公式令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望而生畏。在偏重于基础理论的同时,经济学又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学科,其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对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解、对现实经济现象的理解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因此,经济学地课程特征就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满堂讲解,不能停留在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单向灌输中,否则会导致已经对此望而生畏的学生更加丧失学习的热情和自信。

教学互动法的采用本身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它是一个显示教学民主和平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学习,他们和教师一样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如此动态的教学双向交流中,教授者循循诱导、层层启发,启发学生按正常的逻辑思维一步步思考,自然而然得出某个结论。学习方敞开思维、积极思考,双方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共同接受、解读、思忖和探讨。在教学互动中得出的结论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很好地掌握这门学科。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其思考、讨论、争论,哪怕最后的结论存在问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相反,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思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转变学生的思维偏见

跨入大学的新生多多少少会由于长期的学习习惯而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某些思维定式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其中较普遍的一种思维定式为:一门学科的概念和原理只需要死记硬背,特别是文科类的学科更是如此。因此,在这些学科(当然包括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求甚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既定思维偏差的纠正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单向的说教,互动的教学方法能够巧妙地解决这一问题。其中互动式的辨析训练就能达到目的。

辨析训练是经济学中考核学生对概念或原理的掌握和理解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包括对某一命题的正误判断和分析两大内容。在此训练中,不能停留在正误的判断上,因为简单的正误判断其回答正确的概率本来就高达50%,同时凭着某些本能的感觉回答正确的可能性又增大了些。所以停留在正误判断上并不能表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正确的推理和分析才是辨析的重中之重。因为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理解与否从分析中得到反映;在学生的分析中能暴露其在学习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加以解决。

在最初的辨析训练中,学生判断正确而分析错误的现象非常普遍,显然,学生对一些概念或原理只停留在背诵这一层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辩论性的分析,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这样的辨析训练可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真正理清概念本身、概念之间和概念的延伸问题,真正理解基本的原理;二是打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既定的思维方式,即纠正既定的思维偏差。让学生真正领会到经济学不是背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在纠正思维偏差的同时还向大学生传递了一种大学学习的理念:进入大学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是重中之重。背诵知识点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并非难事,但如果四年的大学生涯都依赖死记硬背,即使获得了比较高的分数也是一种不幸。没有观察事物的敏锐,没有分析问题的思路,没有较为严密的逻辑,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难有成就。

(三)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应该说,解决了上述学生主观上的两大难题,就扫清了学生在掌握知识中思维的束缚和障碍

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得好:“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2]在互动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寻求真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逐渐得以开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互动式的案例训练能达到这一目的。

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既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深入地把握理论,又能显示经济学作为分析工具的应用作用,把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种关系。复杂的案例分析需要运用多个概念和原理,如果是对中国的案例进行分析的话,情况会变得更为复杂,由此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考虑到学生的能力,一个案例可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开始给出的情况比较简单,然后不断改变案例中的假设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分析。

上述三个方面形成良性循环:思维偏差的纠正和学习热情、学习自信心的提高为开拓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互动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互动的作用显而易见,但这个方法如果使用不当上述作用则将大打折扣。好的方法运用合理才能发挥好的效果,才能达到一定的目的。可以说,每个教师都在追求互动式的教学,但停留于一个形式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只有把握了教学互动的根本才是抓住了教学互动的“魂”。

(一)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对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认可和激励是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保障。教学的民主和平等既是教学互动的本质,又是形成有效教学互动的条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学习。

在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引导和参与,以鼓励、赞赏的态度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看法。即使是幼稚甚至是错误的看法都没有关系,只要能够暴露学生的思维,教师就能抓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圆满地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反思自己的教授,有时我们会发现学生所犯的错误根源在于教师。

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是一味地讨好学生,也不是否定教师的主体作用,而是要真正达到教学相长,使学生真正地具备自主学习的态度,真正地拥有自主学习的本领和行为。

(二)互动要适时、适度

对于教师而言,灵活地把握互动的良机非常关键,因为大部分学科都不可能在常规的教学中进行不间歇互动。经济学的教学就需要有大量的时间让教师对概念和原理进行讲解和剖析。笔者认为下述的时间段进行教学的互动能够事半功倍。

首先,回顾性的教学互动训练,适合在上课的初始阶段。这样的互动一方面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便于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的注意力较快地转入本课程的学习。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要巧妙地设计互动的内容,浅层次的可以是简单的提问,深层次的、更有意义的是刨根问底式的提问,我称之为追问,在追问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进行适当启发性诱导,在如此的教学互动中既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其次,总结性的教学互动训练,适合在上课的将结束阶段。可以让学生扼要地概括当天课程的内容,鼓励学生提出各种疑问,同时让其他学生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讨论或解答。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来不及解决的问题则作为课后的思考,成为下次上课的初始互动内容。

再次,互动性的案例训练。如前所述,经济学是一门偏重理论但与实际又密切相关的学科,案例分析无非是把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以及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用于对现实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剖析和评判,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途径。学生喜欢案例分析,也十分重视案例分析,因此,抛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思索、讨论、辩论,效果显著。此时,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组织者、倾听者和最终的总结者。

(三)互动时注重情感激励

教学互动法体现了一种教和学动态的双向沟通,教师的激励是形成通畅的有效互动的催化剂。当然这种激励包括一定的奖励制度,如在课程的考核成绩中考虑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互动表现等。但笔者以为更重要的是进行情感激励,因为分数的高低在大学阶段并不是表明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唯一指标。

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对情感的需要。情感激励原本是管理学上的概念,指的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深入了解被管理者的情绪与情感,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真正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进而充分调动其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发挥其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情感激励用于教学就意味着教师要注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尽量避免训斥和讥讽,多些关爱、理解和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和谐的氛围中教学的互动效果才能发挥到极致。

应该说,教学互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式并不陌生,但如何才能不停留于表面的形式,真正形成教学的有效互动却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只有抓住了教学互动的“魂”才能发挥教学互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注释】

[1]徐为列,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2][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