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心理教育,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

关注心理教育,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在小学入学准备期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形成信息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显然,情感的沟通是心理教育的前提,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此外,教师还要采用“身教重于言传”的方法传授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身教”的方法,就是教师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关注心理教育,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

丁如芸

一、沉迷网络的心理原因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进入了千家万户。台式计算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工具已是家中常见的物品,有些甚至成了孩子们手中的玩具。这些高科技产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高效的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潜在的隐患。学生们有的成了近视,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则减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电脑、网络只是信息时代的工具,其本身没有对错可言;而学生也只是一群天真烂漫、充满好奇的孩子们,当然也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良后果,其主要原因有三:

1.小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好动、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喜欢形态丰富、色彩鲜艳、幽默风趣的事物,对于那些长篇累牍、枯燥乏味的文字当然兴趣索然。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孩子们容易被互联网和电脑游戏所深深吸引而不能自拔了。当然,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情绪波动较大,也是其容易深陷网络游戏的一个原因。

2.家长错误的引导。许多家长为了杜绝隐患,采用严防死守式的教育方式,不让孩子接触电脑、网络,这样反而让他们对电脑充满了好奇与渴望,所以孩子们一旦逮到机会,就会变本加厉地玩个够;还有些家长不仅将电脑作为玩游戏的奖励,而且常常代替孩子完成电子小报、PPT多媒体等常规作业,长此以往给孩子造成了电脑只是用来玩游戏的错误认识。

3.迷恋虚拟世界,逃避现实。孩子们的心灵是纯净的,但也是脆弱的。当他们受到挫折时很可能将自己封闭在虚幻的世界,以逃避现实。

可见,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情况下,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是片面的,很容易被丰富多彩的虚拟环境迷失心智。因此,教师应该从入学准备期就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信息化工具,防止信息技术带来的负作用,使他们能够以健康的身心驾驭信息技术,形成心智健全的信息素养。

二、关注心理教育

如何在小学入学准备期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形成信息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情感的沟通

心理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显然,情感的沟通是心理教育的前提,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

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是新鲜的,老师也是陌生的,他们的心理既忐忑又好奇。“微笑、真诚、主动、耐心”就是亲近学生、取得信赖的必胜法宝。微笑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的基础。教师的微笑能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和温暖,它是促进师生之间、教学之间和谐的前提。据调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不仅非常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还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内向胆小的学生,教师更要主动地给予问候,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真情;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主动给予帮助,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协助,更需要在生活和心灵上给予支持和安慰;对于答应学生的事情,教师应该说到做到,诚实守信;对于学生的过失与错误,教师要本着“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耐心的教诲与引导,帮助学生改善自我。人与人之间相处、相熟、相知是一个情感交流、长期磨合的过程。所谓日久见人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就在于校园生活的点滴之中。

2.习惯的养成

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心理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学习信息化工具、形成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巴金先生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教师要在入学准备期就开始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由于小学生思想集中的时间较短,如若采用单纯说教的方式难以打动学生。经过实践发现,教师可以将枯燥的行规要求与媒体技术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比如,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演”、孩子们的分析交流,在潜移默化间让学生懂得了怎样排队去机房、上课如何学习、下课如何整理电脑设备等一系列的规范与要求,同时他们也懂得了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安全、创建安静的学习氛围、爱护公共财物等道理。

此外,教师还要采用“身教重于言传”的方法传授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身教”的方法,就是教师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如,教师打开Excel制作的课时安排表,一方面预告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展示了老师是按照计划来完成每一节课的,从而告诉学生做事情要有安排,养成在规定时间内把作业、工作完成的好习惯;又如,在结束了一节课之后,教师将这节课所涉及的知识与重点梳理成笔记,并公布到网上,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复习与巩固,而且会渐渐意识到“做笔记”、“梳理重点”是学习的方法之一;再如,教师在搜集资料时,可以演示给学生看整个查找、筛选、处理信息的过程。这样,在教学的点滴之间发挥出计算机的各项功能,让学生明白除了游戏之外,计算机是一个实用的、帮助人们顺利完成工作、减轻工作负担的信息化工具。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些习惯和道理不要急于一时地填塞给学生,要有针对性的、阶段性的、在逐渐取得学生认可与相互信任的前提下,采用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与策略,逐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自然、有效地让学生接受、理解与内化,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有约束、能克制、懂道理的人,即使面对精彩的游戏也不会失控和迷恋。

3.品德的塑造

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有机构成的。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习掌握社会规范的基本阶段,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在入学准备阶段就开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

首先,要充分的认识自我。如今的学生备受家长的关爱,优越的生活、过度的呵护往往使他们过分自信,看不到身上的缺点,也不懂得发现别人的优点。一旦受到挫折,就此一蹶不振,不敢面对现实,从而躲避到虚拟网络之中。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小了解真正的自己。了解自我从实事求是的评价开始。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往往以表扬的方法鼓励学生。然而,过度的赞扬会使学生迷失自己。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做出及时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逐步教会学生如何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客观评价,这样才会使学生认识不足,改善自我,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其次,要融入集体,形成既公平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氛围。如今的学生好胜心较强,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相互团结协作,表扬那些帮助他人、热爱集体的现象。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合作以及团队精神的建设。

通过长期的培养和引导,学生最终能形成明是非、知轻重、有原则的人格。面对网络中的不良现象有自处的原则和底线,具备辨别是非的道德观,能做出正确的评价与选择。

4.档案的建立

由于信息学科的教师往往承担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建立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业成果的记录。当任教老师调动时,也能通过这些档案及时、准确地了解接任的学生的个性和各阶段的学习状况。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将记录与网络、学生手册等资源相结合。如,教师在开学初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问卷调查,通过横向比较了解学生的学科基础和性格特点;在期末通过学生手册的留言板,要求学生写下:“在本学期学习了哪些本领?最喜爱自己的哪个作品?学习和生活上还有什么困惑?今后还想学习哪些本领?”等等开放型的问答,通过纵向比较关注学生的收获与想法。在入学准备期,教师编制的问卷侧重于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基础,然后在教育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个性和发展的策略。这样,日积月累,教师能通过建立的档案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及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便于引导策略的不断优化与完善。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心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随着学生心理发展而不断动态调整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教师要从入学准备期就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沟通情感、培养习惯、塑造品德、建立档案,读懂学生的内在需求,以采用适合的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全面认识信息化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形成优质的信息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