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含义与分类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含义与分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观点看到了知识与技能的联系和一致性,认为教学技能即是关于教学的程序性知识,它包括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这对技能心理机制的揭示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技能观混淆了知识与技能的概念,过分强调内部的认知结构,忽视技能的外显属性,难以说明教学技能的本质特征,并导致对教学技能训练的否定,不利于教师的职业训练。

二、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含义与分类

要训练语文课堂教学技能,首先需要理解课堂教学技能的含义和分类。

(一)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的含义

什么是课堂教学技能?目前,对于课堂教学技能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教学行为说。这种观点主要是根据微格教学研究成果而提出来的,如孟宪恺在《微格教学基本教程》一书中指出:“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1]这种教学技能观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用外显的行为来界定教学技能,将教学技能视为可描述、可观察、可操作、可分解、可测量的教师的外显教学行为,这为教学技能的有效训练提供了客观依据。其客观性方面是值得肯定的,其可操作性也是值得借鉴的。然而,由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具有外显性的一面,也具有内隐性和观念性的一面。因此,这种教学技能观忽视其内隐性和主观性的因素,没能全面揭示教学技能的实质,降低了教学技能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有效性。

二是活动方式说。这种观点主要是借鉴了认知心理学关于技能的界定。如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就将技能定义为“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2]认知心理学认为,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智力活动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这种教学技能观看到了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具体活动程序的技能,并且这种活动程序也存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如教师口语技能中的发音、板书技能中的书写、教师体态语技能以及教师必需的其他大量的专业操作技能等,因而这种教学技能观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所谓的“活动方式”仍然是以外显的动作技能来实现,而在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大量的心智技能是不能完全用活动方式来表达的。该观点忽视了技能与知识的联系,未能揭示技能尤其是智慧技能与知识的本质联系。因此,在技能的训练方法上,势必导致机械模仿和重复练习。

三是结构说。这种观点试图把技能的外显行为和认知活动方式整合起来。如斯诺(R.F.Snow)认为“教学技能是由与行为及认知有关的事项的结构系列组成”。[3]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技能不是单指教师的教学行为或认知活动方式,而是由二者结合而成的系列。这种观点对教学技能的认识由单纯强调外显行为转向注重外显行为与认知因素二者的结合,强调教学技能结构中各因素的相互联系,无疑比前两种学说对教学技能的认识要全面、科学一些。但是,它只描述了教学技能的构成要素,却未给教学技能以明确的规定,也未能全面揭示教学技能的内涵。

四是知识说。该观点借鉴当代心理学理论对知识的划分,将教学技能纳入知识范畴。在认知心理学派广义知识观中,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均被视为不同形式的程序性知识,他们将知识、技能和策略都统一在知识范畴内。这种观点看到了知识与技能的联系和一致性,认为教学技能即是关于教学的程序性知识,它包括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这对技能心理机制的揭示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技能观混淆了知识与技能的概念,过分强调内部的认知结构,忽视技能的外显属性,难以说明教学技能的本质特征,并导致对教学技能训练的否定,不利于教师的职业训练。

上述四种教学技能观从不同的角度上对教学技能进行分析,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揭示了教学技能是一个既包括外显的动作技能,又包括内隐的心智技能的一个综合体,它是以认知为基础,以行为活动为外在表现并通过反复练习后才能形成的综合性教学能力。胡淑珍、胡清薇在对各种“教学技能”的定义作深入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解释[4]:“教学技能系指通过练习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的能力。”“它既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一定方式经多次练习,使教学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这一解释较好地揭示了教学技能的本质。

首先,从教学技能的属概念来看,如果将教学技能的属概念定位为“行为方式”或“活动方式”,虽然反映了教学技能具有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的外显教学行为特征,这为教学技能的有效训练提供了客观依据;但是却忽视了教学技能也具有内隐性和主观性的因素。如果将教学技能的属概念定位为“知识”,认为教学技能即关于教学的程序性知识,它包括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这在知识层面上把知识和技能统一起来,对技能心理机制的揭示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却混淆了知识与技能的概念,过分强调内部的认知结构,忽视技能的外显属性,从而难以说明教学技能的实质,并导致对教学技能训练的否定。将教学技能的属概念定位在“能力”上,能力是个体心理特征,它是一个比知识和技能具有更大包容范围的概念,知识和技能都是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它既具有外显的行为特征,又具有内隐的心理活动过程。

其次,从技能的类型来看,一般分为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两大类。在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看来,智慧技能有一般与特殊之分,这特殊的智慧技能即认知策略。教学技能则包容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如板书、体态和操作等技能,多以一定的外显形式,通过肢体和肌肉运动来实现,具有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的外显性一面。然而,在复杂的教学活动中,大量的教学技能则是通过头脑内部活动的偏于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智慧技能和自我调控技能,如导入、反馈、应变、结束等技能,它们往往表现在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改造上,对它们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变化来推测和判断,因此,它具有内隐性和观念性。教学技能正是通过外显的行为动作来体现,通过内隐的心理活动来调控,并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变化来确证的。

再次,就技能的来源而言,教学技能既表现为个体的经验,又是人类经验的结晶。它植根于个体经验,又不是个体经验的简单描述,而是在千百万教师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筛选和实践检验而高度概括化、系统化的理论系统。它不是从肤浅的经验中拾来的互不联系的技巧,而是一种有前提性假设、有演绎、有归纳地建立的理论体系。这种在丰富多彩经验基础上形成,又以简约化的形态呈现的教学技能体系,既源于教学经验,又高于教学经验,是个体经验与人类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多样性与简约性的统一。

第四,就技能的形成而言,强调练习在技能形成中的不可替代性,是心理学界的共识,这对于认识技能与知识的区别是重要的,对于技能的训练也是不可忽略的。然而仅此还不够,不关注知识对技能形成的作用,不仅导致机械模仿和技能训练的盲目性,也难以从知识与技能的联系中揭示教学技能的实质。因此,在技能的形成上,强调练习的不可替代性和知识的不可或缺性应当等量齐观。

第五,就技能的熟练而言,自动化通常被视为技能的一大特征。技能一旦达到自动化程度,所进行的活动则不需要或很少需要意识控制,可以极大地提高活动效率。同样,具有娴熟教学技能的教师,其课堂教学往往组织得严谨有序,张弛适度,生动活泼,遇到偶发事件能从容不迫、应付自如,这样,使教师能将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用于创造性的活动中去,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从对教学技能的理解,我们可以引申出对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的定义。所谓语文课堂教学技能,指的是语文教师在其所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中,为了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在教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练习而逐渐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二)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

要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首先需要确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技能的种类,也就是对课堂教学技能进行恰当分类。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各国的师范教育工作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分类目的和角度又影响了分类的一致性。目前对课堂教学技能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按微格教学的需要进行分类。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发了《微格教学》,开始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分类训练。他们将课堂教学技能分解为14种要素技能,它们是:刺激的变化、导入、总结、非语言表达、强化、提问的频率、提问的深度、高水平提问、发散性提问、确认、例证、运用教材、有计划的重复、沟通的完成等。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微格教学后,加强了对教学技能的研究。在1992年出版的孟宪恺主编的《微格教学基础教程》中,按微格教学的需要把课堂教学技能设定为10项:导入、提问、讲解、变化、强化、演示、板书、结束、教学语言和课堂组织等技能。北京教育学院的李颖主编的《中学语文微格教学教程》根据微格教学的特点和语文教学技能构成,把微格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设定为教学语言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结束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等。

二是按照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因素进行分类。在国家教委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五类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主要设定了9项基本技能,即导入、板书、演示、讲解、提问、反馈和强化、结束、组织教学和变化技能。周庆元主编的《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一书则将语文教学技能划分为:语文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语文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教育管理基本技能训练三编,其中包括口语、书写、读写、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训练、复习检测、活动辅导、教学媒体使用、教学研究、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等12种技能训练。饶杰腾、王问渔主编的《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中学语文卷》也按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研究分为三部分共27项教学技能。

三是按照教学程序进行分类。高艳的《现代教学基本技能》把教学技能分为: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技能,即教学目标编订技能及教案编制;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导入、提问、讲授、讨论、演示、诊断,补救和结束技能等七个方面的基本技能。许昌师专张铁牛把教学技能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教学技能三大类,然后设定为20项基本技能,分为:课前教学技能(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分析处理教材、选择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强化、变化、应变、结束);课后教学技能(复习、辅导、指导课外活动、教学测评和教学研究技能)。

以上对教学技能的分类都各有其道理,但也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按照微格教学的需要所做的分类,便于运用现代化的微格教学手段来训练教学技能,易于把握每种单项技能的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但会排斥一些不便于利用微格教学手段训练的高度复杂和综合性强的课堂教学技能。按照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全过程来分类教学技能,追求分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涵盖了教学技能的方方面面,分类思路清晰,具体可感,便于初学者学习和理解。但把课堂教学前的教学设计技能和课堂教学后的辅导技能等包括在里面,存在着分类求全求细、过于繁杂的毛病,既与《语文教学论》的课程存在较大的重叠,又无法在该门课程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兼顾训练所有的教学技能。

我们认为,划分课堂教学技能,首先,是考虑教学技能的理论框架,划分出来的每一项教学技能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在同一层次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具有合理性、相对独立性、可分解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并能在实践中进行训练。其次,要考虑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语文教学论》与《语文教学心理学》等课程可以是侧重于语文教学理论的学习,《语文教学技能》、《语文教材分析》、《三字一话》等课程可以是侧重于语文教学实践的学习,《语文教学研究》等课程可以是侧重于语文教学研究的学习,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没有必要在一门课程中包罗万象,毕其功于一役。再次,是考虑学习对象的特点,学习本门课程的是没有教学经验的师范生,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一般为每周2课时,一共为38课时,在初学阶段学习课堂教学技能不能求全求细,应该在有限的课程开设时间里,集中精力训练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因此,我们借鉴微格教学研究的成果,运用教育技能学的理论框架,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对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各环节所需要的技能进行分析,从中抽取出影响教学效果的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这主要包括:导入、讲授、示范、提问、组织教学活动、反馈与引导、应变、结束等技能。其中,“导入”、“讲授”、“提问”、“应变”、“结束”等技能是所有教学技能训练都包含的项目。语文课堂教学涉及许多内隐的智慧技能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隐的智慧技能学习需要示范教学以利于学生观察和模仿,而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忽略技能示范的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技能的效率,因此增加“示范技能”作为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组织教学活动技能”是为了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而增补的教学技能,这主要是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技能等,以帮助教师借助教学技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教学的创新,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反馈与引导”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学习活动启动之后必须具有的后续促进措施,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而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而“板书技能”本来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技能之一,但该技能一般会纳入《三字一话》的课程内容中进行训练,故在本课程就不再进行训练。其他更专门的教学技能可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和教师继续教育中再逐步学习和掌握。

本书具体阐述了这些基本课堂教学技能的含义、作用、理论视野、分类案例及其操作程序、迁移运用、微格训练要求、测评指标等,以便于在短时间内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保证学生能基本胜任课堂教学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