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在简要概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上,从高校运行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团学工作三个方面阐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在学科设立和专业设置上,以满足企业需要为出发点,全面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并通过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充分发挥高校就业办“进出口”职能作用。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切实推动订单培养。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王春花

(页下注)[作者简介]王春花,女,汉族,1982年出生,江苏无锡人,硕士,讲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经营管理系学工办主任,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

[摘 要]随着社会迅猛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大学生需要更多灵活的知识、积极有效的实用性指导、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本文在简要概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上,从高校运行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团学工作三个方面阐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当前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在质量建设上。在过去的20—30年间,中国大学更注重的是学生数量的扩张,现在则到了重视质量的时候了。”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这样说道。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也有了较大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仅仅依靠理论知识再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步伐。大学生需要更多灵活的知识、积极有效的实用性指导、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才不会在就业大军中慌忙败下阵来。在新形势下,怎样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需要我们去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概述

就业能力,即就业力、就业技能,简而言之,就是指获取工作的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局限于就业竞争力,是指个人在求职中拥有比其他人更适合的资质和条件——这种资质和条件是一系列能力、技能和心理状态的综合。例如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和时间管理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就业能力中的核心技能。

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在校大学生认知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在就业能力各要素中,单位认为责任心最为重要,而在学生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最重要;一般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责任心、敬业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而学生依次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能力、计划协调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能力。可实际上,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监督管理能力都被用人单位列为重要性最低的项。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深入探索更加灵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运行模式

近年来,我院积极加强同企业合作,增设以就业为导向的新课程,创造激励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并进行创业教育,鼓励校企战略合作转化知识,促进人才流动并确保质量,推动大学开放成为终身学习平台。

1.改变教学方法,改革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科设立和专业设置上,以满足企业需要为出发点,全面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并通过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学校应该安排更多的时间,设计更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参与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生产实训。

2.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就业教育。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把就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就业指导不应该局限于班主任、负责就业的老师,而应全校总动员,发动专业老师加入,从学科专业方面给予更贴近的指导。有些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也涉及就业指导方面,但这还是不够的,应该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传授职业道德、职场规则等,以达到“授之以渔”宽天地的教学效果。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参与实践等方式安排学生深入一线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就业现状和趋势、创业前景、市场需求等,从而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剖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容面对自己的就业之路。同时,避免在就业过程中眼高手低或因挫败感而引起心理问题,出现一些极端行为。同时,健全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就业办“进出口”职能作用。

3.挖掘社会资源,丰富教学资源。高校要尽一切力量挖掘社会资源,丰富教学资源。各专业纷纷动脑子,邀请社会上的行业知名人士、企业老总来学校讲课、开设讲座等。积蓄校友资源,千方百计搜集就业信息。围绕“2300”校友文化主题,我院各系以分论坛、讲座等形式组织学生就学习、就业等问题与校友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让学生产生适度的危机意识,早为就业做准备。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切实推动订单培养。听取以校友所代表的行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三个零”人才培养为目标,改变原来单一的培养模式,缩短行业要求和学生自身素质之间的距离,积极推进实训主导型实践教学改革。发动各种力量,努力在校友与学生之间构建就业渠道。

4.规范完善见习基地,搭建多方获益平台。机制明确任务,制度指引方向。见习基地,是一张巨大的资源网络,有助于为学生就业打开方便之门。国外研究表明,就业能力中的核心技能,如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和时间管理能力,主要通过见习来提升。见习经历不仅有利于就业能力的提升,而且对促进毕业生尽快从学校到社会顺利转移有显著作用。事实上,参加见习时间越久的学生,各方面表现更成熟,更接近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方向。

同时,学校要对企业的选人标准理解透彻。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每个高校老师和大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有些单位看重学生的调研能力、做方案的前瞻性和迅速积累知识的能力,有些单位认为踏实的态度比很多技能更重要,而有些单位将团队协作精神放在首位。

(二)培养创新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

1.努力培养五大方面创新才能。近年来,国家一直在鼓励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主要是培养其以下五个方面的创新才能:一是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二是敢于提出质疑、挑战权威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良好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四是有强烈的责任心;五是善于决策、主动思考的领导能力。

2.借鉴国外经验。在这五大方面能力的培养上,外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实施的课程改革中规定学生必须完成一年海外学习和一年公司实习,才能获得学位。日本京都大学鼓励一、二年级新生参加有教授参与的、涉及多个主题的小规模学术研讨会,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可以自由提问,对教授提出质疑。美国莱斯大学通过让学生当老师的形式,发现学生在设计课程方面的非凡创造力。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开设团队领导、工程项目管理、实际产品开发等选修课,并提供实习机会。这些国际一流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的做法,尤具独特性,但也有“拿来主义”的宝贵价值。

3.结合实际,积极践行。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争取社会平台,鼓励他们参与身边举办的一些企业家论坛、创业社团,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勉励。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组织举办杰出校友创业论坛。

根据浙商特点,开设创业讲堂,告诉想创业的学生创业者该具备的素质条件,拥有什么样的人格特质才适合创业,结合事例阐述“学习—积累—经历—再学习—再积累—再经历”的创业过程。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实践,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前提是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其次学会管理团队。明确创业动机,做好项目选择,并以积极心态面对创业,学习温州商人“平安二字值千金,冒险半生为万贯”观念,看到收益的同时,也勇于承担创业带来的风险。

当然,先就业再创业,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个比较好的选择。

(三)做实团学工作,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实际能力

在新形势下,只有做实团学工作,才能提升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如今的“90后”学生思想更活跃,个性更张扬,团学工作在守住传统阵地的基础上,要不断拓展新的内容。

1.关注学生就业心理,制定学生择业心理教育策略。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职毕业生往往在大二学期就开始关心就业问题。学生在择业认知上存在偏差,择业受挫心理准备不充分,这都需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将职业和自我生涯结合起来,重视自我职业长远发展,构筑成就自我事业的系统性职业价值观。在学生应聘期间,开展未就业学生或订单班落选学生心理疏导专题活动。由学生自愿报名,安排心理老师进行集体劝导,或个别面对面谈心,帮助一时就业未果的学生战胜挫折,重塑信心。

2.以“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引导学生职业选择。积极举办就业、创业讲座、职业规划大赛、招聘周社团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我院为办好“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积极发动全院教师力量,成立专门机构,指导学生创业团队的发展。针对学生缺乏创业经验,专业教师现身说法,帮助学生走出创业迷茫期。结合“挑战杯”项目开展一些专业活动,一次次活动、一个个项目,为同学们搭建起展示风采、提升能力的舞台,也拉近了学生与团组织的距离。通过活动让学生正确定位自身就业方向。

三、结语

《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它认为,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在大学扩招后日益突出,高校对此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因此,高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有针对性、高瞻性地在大学教育中提升大学生实实在在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湘泉,等.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双转型”背景下的就业能力提升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甄金智.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J].中国冶金教育,201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