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常常出现重物质资助、轻人文关怀的情况。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励志教育等都是资助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校都非常重视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品质的培养,常常在校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演讲比赛、感恩征文比赛、感恩主题座谈会、给家长的一封信等,使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党和国家的关怀。

浅谈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黄立芳

(浙江工商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高校经济资助政策的不断落实,帮助了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在资助工作中仍存在重物质资助、轻人文关怀的现象,本文希望通过对高校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方面的探讨,使高校资助工作加强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使经济困难生在物质和精神上实现双脱贫。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生 资助工作 人文关怀

为了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保证高校大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我国建立了“奖、贷、助、俭、减、免”等有机结合的高校资助体系,这个体系使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受益,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高校资助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存在重物质资助、轻人文关怀的现象。需要面对家庭经济、学业、社会等诸多压力的经济困难生,需要我们的资助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一、人文关怀的定义

人文关怀一词一般被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的个性差异,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落实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上,人文关怀体现为既要坚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鞭策学生,又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爱好。理解学生,就是要理解学生的想法和丰富多样的需求。关心学生,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在高校尤其要注意关心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学习条件,还要关注并促进其就业工作。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关心学生和帮助学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二、在高校资助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的资助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来自贫困地区,或者家中遭遇变故,或者家庭成员众多、家庭经济负担巨大等。在一次参加全校的资助工作会议时,校资助中心老师的一句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请不要叫他们贫困生,贫困这个词会让人听着特别不舒服,可以叫他们一般困难学生或家庭特别困难学生。听到这句话时,笔者的脑海中立刻形成了这样一个想法:我们的家庭经济困难生需要得到尊重,需要人文关怀。

当前,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常常出现重物质资助、轻人文关怀的情况。有些学校的老师甚至认为只要按时地给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就是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最大帮助了。其实,不管是教育,还是资助,学生更需要人文关怀。学生在大学期间,正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笔者在资助工作中接触到的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生相对都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甚至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而常常感到自卑,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更有一些来自特别贫困地区的学生,常常感到巨大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

因此,在高校资助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人文关怀是经济困难学生个体的本性要求。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需求包括五个方面,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可归纳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对精神的需求。学校在物质上给予经济困难生以“奖、贷、助、俭、减、免”等资助的同时,更应该在精神上给予人文关怀。

其次,人文关怀是经济困难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是一个弱势群体,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的原则,树立经济困难生的自信心,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激励他们自我发展和追求理想的愿望,使他们不断地成长,实现全面发展。

最后,人文关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社会的要求。高校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构建和谐校园,我们需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满足学生的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和确保经济困难生生活需要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校园的和谐。高校不断地给经济困难生以人文关怀,使之成为社会的栋梁,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举措。

三、高校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开展与实践

鉴于高校经济困难生过度重视物质投入、过度重视群体一般需求、过度重视传统大众化个体形象等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结合我校实际,以下探讨我校在开展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实践。

(一)加强宣传,力求使学校的“奖、贷、助、俭、减、免”政策深入人心

我校高度重视资助工作,在收到我校录取通知书的同时,每位学子都会收到关于我校助学贷款的流程介绍和《高校学生家庭经济调查表》,给为学费犯愁的家庭排忧解难。此外,在每年9月的新生开学之初,我校就在校园里的新生报到处设立专门学校的“奖、贷、助、俭、减、免”政策咨询服务点,并充分利用展板、宣传栏、宣传手册等渠道大力宣传我校的各项资助政策,让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和家长及时了解我校的资助政策,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上不起学。

(二)在经济困难生认定中,我校的资助工作也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在每年9月中旬开展的经济困难生认定过程中,我校要求每个学院成立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领导为组长,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学生辅导员、班委同学等担任成员的认定工作组。此外,在认定中以辅导员、班级主要班干部和寝室代表组成初评小组,还参照发展党员中群众谈话的模式进行现场认定,并作现场记录,认定结果以合适的方式在本年级范围内公示,认定工作做到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三)资助文化建设体现精神指引和人文关怀

高校的资助工作要得到持久、稳定、健康的开展,肯定离不开资助文化的建设。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励志教育等都是资助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感恩教育

目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年轻人变得自私冷漠,造成道德水准滑坡。对高校获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生来说,无论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还是他人给予的资金资助,都应该对其满怀感恩之情。一直以来,我校都非常重视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品质的培养,常常在校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演讲比赛、感恩征文比赛、感恩主题座谈会、给家长的一封信等,使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党和国家的关怀。实践证明,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与同学相处。

2.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更是高校资助工作的生命线。在每年的全国各高校资助工作案例中,都会发现一些家庭条件其实并不困难的学生来申请经济困难生认定,还有些经济困难学生缺乏还款意识等。这些问题都反映了诚信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重要性。我校针对“冒名”申请经济困难生认定的同学,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多渠道了解情况,发现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对屡教不改的学生采取建立诚信档案等措施。在助学贷款的还款工作上,我校在每位有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毕业之前,都会开展如何还款、按时还款等方面的诚信座谈会,让每位毕业生都能在工作后及时向银行还款。

3.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更是德育教育的起源。在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大学生的今天,责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资助的意义不仅是在物质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是使家庭经济困难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我校通过让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等形式,体会劳动的艰辛,了解父母的不易,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助学金的发放、助学贷款的申请,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关怀和帮助,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母校的感恩,懂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此外,我校还积极组织经济困难生参加我校的“小浪花”义工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4.励志教育

古语有云:自助者天助。在资助工作中,我们应该强调励志教育。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家庭,经济的困难使他们常常感到自卑和挫败,同时也使他们的潜力开发受到阻碍。有些学生在来上大学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电脑,更没有机会去练习各种乐器和考级,同学间的相互比较会使他们更自卑。这些同学需要我们去鼓励他在学习上更加用功,告诉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学校的各种奖学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我校也在积极地开展资助模式由“给予型”向“激励型”的转变,像2012年暑假的经济困难生暑期实践调研项目的开展,由学校设立一定的资金,提供给有想法、有干劲的经济困难生去开展调研,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资助模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在勤工助学的工作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不断成长

我校的资助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勤工助学,由每年9月底的勤工助学招聘会热闹的场面就可见一斑。勤工助学,就是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凭借自己的劳动,促进自己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增长自己的才干,并通过兼职或假期工作的报酬改善自己学习和生活条件的一种行为。我校在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招聘、管理等方面都下足了功夫。在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上,我校非常鼓励设置像学工助理、实验室助理等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使经济困难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不仅解决基本的生活费问题,而且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在日常的勤工助学管理中,管理老师也常常教导学生遵循我校“诚、毅、勤、朴”的校训,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其增长自信心,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齐敬席,滕晓青,王青青.高校贫困助学金认定中的感恩教育[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2]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3]郭君.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之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李恩峰.浅析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J].科教文汇,2012(4).

[5]欧旭理,徐建军,胡文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心态调查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2(3).

[6]潘惠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J].教育学,2010(3).

[7]罗礼会,郑伟,姚涛.新时期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