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南理工大学以实践教学为主线,通过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示范项目,建立了包括实践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基地、双导师机制、学位论文标准、制度建设及管理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孙延明 向智男 葛瑞明 陈小平 朱 敏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掌握某专业(或职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人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应该更侧重工程应用和工程管理教育,强调和突出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训练。实践能力培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

构建完备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华南理工大学以实践教学为主线,通过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示范项目,建立了包括实践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基地、双导师机制、学位论文标准、制度建设及管理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大胆尝试,构建了校企结合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对广东省工程类企业的用人要求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原有学术型工科毕业研究生的满意度不够高,认为他们的职业素养不够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够强。因此,学校在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了传统学术型硕士生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指导思想:一是“量身定做”,即根据各工程领域特点,结合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单独开发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二是“有效衔接”,即设置的实践课程与工程领域职业资格认证有机结合;三是“有所侧重”,即课程体系在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应注重实践及实际应用。具体举措包括开设职业素养课程、建设专业实践课程、推行职业资质专业课程、实施“工程师上讲台计划”、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等。

1.开设职业素养课程

学校建设了“共性+个性”的职业素养课程,即学校开发一系列公共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道德与职业行为准则、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提升、科技论文写作等,同时考虑各行业的需求特点,由学院制订各专业领域相对应的个性化职业素养课程。目前开设的职业素养课程涵盖了人文素养修炼、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与规划、法律与环保素养四个模块,主要用于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增强管理沟通能力。

2.建设专业实践课程

学校要求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专业实践课程比重。专业实践课程是指以专业实验课、工程案例和课程设计为主,强调训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一种是按照工程领域特点、利用校内的各类实验平台开发的专业课程,以提高研究生自主设计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为了保障实践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尝试校企合作共同设计的实践课程,以提升研究生分析实际问题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校改革示范项目的支持下,工业工程领域与广日电梯等企业联合开设的“工业工程课程设计”课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四阶段实践课程教学模式:①企业根据实际问题提出项目→②学生根据项目组成项目团队→③项目团队形成解决方案→④任课教师与企业专家答辩考核。学生按需求多次深入企业,紧密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能够运用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企业也认为学生的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案对企业具有借鉴意义和实际价值。

3.推行职业资质课程

为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学校参考工程类注册师、工程师资格考试科目,开设了一批职业资质课程。以安全工程领域和仪器仪表工程领域为例,我们设置的工程职业资质课程涵盖了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的知识点,为工程硕士毕业后顺利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见表1)。

表1 工程领域职业资质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比较

img75

4.实施工程师上讲台计划

大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推行校内教师主讲理论部分(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与校外专家补充实践案例(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此外,除了课堂讲授形式的课程外,设专题讲座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讲座内容以相关专业实践知识为主题,讲解有关实际操作、实施方面的核心案例及注意事项,解决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同时也充实了工程硕士专业课的师资队伍。

5.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开展启发式、探讨式及参与式教学,并主推案例教学授课,即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辅以大量案例讲解或者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授课方式。同时,在工业工程、安全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及软件工程领域试点建立专业实践课程工程案例库。

二、加强管理,分层次建立系统性专业实践基地

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同时,配套的过程管理对于专业实践环节的落实起着实时监督和质量保障的作用。

1.分层次建立系统性专业实践基地

在学校、学院和导师三个层面,建立受众面、影响力不同的实践基地。学校发挥地域和多学科优势,积极开拓跨学科、面向多个学院的校级实践基地;学院利用学科资源优势,建立本学科面向全院的院级基地;导师发挥承担横向课题的载体作用,帮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建立面向个别导师所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工作站。为了避免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后被当做廉价劳动力,对实践单位的条件严格把关,确保其满足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需要。同时,遴选出一批合作基础比较好、科研水平比较高的实践基地(或工作站)逐步发展为学院级、学校级及省级公共实践基地,扩大导师和学生的参与范围,并将科研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确保学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进而保障专业实践质量。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与东华机械有限公司、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1个企业共建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获批数量居全省第一。

2.构建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激励机制及考核指标体系

编写《专业实践手册》,严格规定“三阶段”专业实践过程管理制度,即前期准备、中期检查及后期考核。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后,第一学期校内导师须明确学生的专业实践单位,并共同制订实践工作计划;学生第二学期在校内参加课程学习,并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做好去实践基地前的准备工作,缩短在实践基地的适应期;第三学期,校内外导师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制订好实践方案,并交由企业人力主管部门,便于其做好学生在基地的安排和管理。

学校注重对专业实践环节的质量控制,构建了多元化的实践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实践成绩、专业实践报告、实践成果鉴定和导师的评价等,尤其重视来自专业实践一线的反馈意见——企业的评价。同时,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考核与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合二为一,如果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环节未达标则不得进入下半段的学习,须重新参加专业实践并申请考核,直到通过为止。这样的整合一方面可以减少培养环节,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专业实践的重要性,有效引导学位论文与专业实践的紧密结合。

此外,学校于2011年开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专业实践优秀研究生”的评选活动,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题的难度、解决途径、在课题中承担的工作、取得的成果及水平等评选专业实践优秀研究生(约占总人数5%),对在专业实践方面表现突出者进行奖励。目前,我校已完成了首届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优秀研究生的评选工作,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其他在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到了示范和激励作用。

三、完善双导师机制,推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标准

1.建立不同类型、不同体系的校内外导师队伍

在原有学术型导师遴选制度的基础上,学校制订并实施了专业学位导师遴选办法,实现了按照不同学生类型、不同导师体系进行指导的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更多强调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横向课题多、经费充足等。同时,学校十分重视校外导师的遴选,明确校外导师的责权利,充分调动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生指导和实践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培训,转变导师观念

加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导师的培训。研究生院每年专门组织硕士生导师培训,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导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使新增硕士生导师能更好地承担培养和指导硕士生的工作。培训内容包括解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详细介绍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综合管理等各环节的相关政策和规定,邀请育人经验丰富、成果丰硕的资深硕导介绍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经验和体会,同时,引导和鼓励学院自行组织导师交流。此外,编写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手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环节的要求和做法提供明确的指引。

3.推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标准

根据《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教指委[2011]11号),试行了包括工程设计、工程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五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形式,根据各工程领域的特色制订了相应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操作细则。

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相关制度建设及管理

学校制订了《关于加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手册(试行)》两个文件,加强了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规范化管理。例如,学院、导师、学生和企业签订四方协议,明确各方职责、工作任务、学生待遇(津贴和保险)、知识产权归属和技术保密义务等;在校外实践安全保障措施方面,学校组织安全教育(涉及交通安全、岗位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等),同时学校出资为到基地实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校方责任保险等,保障了专业实践的安全;在知识产权保护及保密教育方面,学校针对研究生在专业实践中容易发生侵犯或被侵犯知识产权、泄露商业机密等情况,专门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和保密意识培训和教育,明确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并通过签署协议来规定和约束各方的责、权、利,防患于未然。此外,学院安排专人负责与各实践基地的日常联络工作,协助基地业务主管对在基地参加实践的研究生进行相应的管理,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并细化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实践基地期间的管理规定,确保专业实践的有序进行。

五、关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施实效进行分析,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题组所做的调查显示,63%的研究生认为专业实践经历对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作用非常大,65%的导师也认为专业实践经历对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作用非常大。学生的专业实践内容和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及职业适应能力。当然,实践能力培养的社会影响对不同地域的用人单位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应该是有差异的。要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还需要相关政府机构和培养单位共同努力。

作为高等教育的决策指导层,国家应在以下三方面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一是推进工程硕士教育与国内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实现两证变三证,这有助于加快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吸引优秀生源攻读专业学位;二是从国家层面推进工程硕士教育与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这有助于推动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三是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或出台有关政策,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工程硕士教育的积极性,建立良性的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合作机制,同时从政策层面鼓励企业接收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及参与开发实践课程。

作为人才培养单位,学校应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实行认证准入制度,这有助于保证和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质量。另外,为保障校外实践基地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应调动校外导师的积极性,增强其人才培养责任意识,探索建立企业、导师、学生三方共赢的创新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忠,熊玲,陈小平.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8-12.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文章来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