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技术学要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技术,或者说,对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教育技术学的科研内容。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成果。所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属于教育科学研究的范畴,一般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适用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工作。教育技术是具有技术性质的领域,所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更侧重于方法、过程和资源的效果方面,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

第四节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意义

作为教育科学里的一门独立学科,教育技术学的使命不仅是反映教育技术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描述以教育技术现象为基础的教育规律,尤其是教育技术综合了多个其他科学领域的新知识、技术、方法,这些新的知识、技术、方法不可能自动产生优化教育的效果,需要通过研究,发现规律,并进一步的开发才能真正与教育实践优化组合并有机的融合起来。所以,教育技术学同样需要进行自己的教育科学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发展,也不可能进步。

教育技术学要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技术,或者说,对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教育技术学的科研内容。这是一个独立的、具有特定的范围和理论指导的研究领域。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层次——技术学层次的研究,促进教育的最优化,这里不仅有理论问题,也有应用问题,不仅涉及方法规律还包括实践操作的内容。例如,教育传播理论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人工智能技术与设计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与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结构与教育技术等,都是意义深远的当代教育研究领域。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成果。现代教育由于教育技术的参与,改变了教育过程的模式,在模式的组成中不仅有教师、学生、教育内容,而且加入了教育技术这个要素。这一要素的加入虽然没有改变教育过程的实质,但是的确改变了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所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不能只是单纯地研究各种视听教育媒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各种视听教材如何制作,而是要研究现代教育过程的构成及其规律;研究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教育、教学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所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属于教育科学研究的范畴,一般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适用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工作。

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求教育规律、创造教育新知、解决教育问题的活动过程。即把探求教育规律、创造教育新知、解决教育问题等活动看作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意义在于:

(一)探索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

我国教育科学研究起步比较晚。因此,教育科学相对于其他学科发展不够成熟,特别处于我国社会转型,人类知识激增,信息获取便捷的今天,教育系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适应这种变化,就需要不断丰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所有这些要求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教育理论才能有新的飞跃,教育实践才能理性发展,教育事业才能不断进步。

(二)进行教育实验,创造出研究成果

上个世纪初,德国的赖伊和梅伊曼分别发表了《实验教育学》和《实验教育学纲要》,此后,以实验法、统计方法为标志的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在世界各地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涌现了一批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卓有建树和做出贡献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桑戴克的试误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赞科夫提出“高难度、高速度”教学原则,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合一”的教育思想等,都与采用科学研究方法,注重教育实验有关。

(三)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素质提高

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研究的对象往往指向于当前具体的问题,为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最佳的方案、途径、方法,并努力使之具有一般意义和理论价值。因而,常常在补充了已有知识缺陷的同时,还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进而带来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通过科研,广大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可以从主要依靠经验的经验型实践工作者逐步培养锻炼成为能综合运用教育规律、掌握科研理论和方法的学者型实践工作者,以更高的科学素养,准确捕捉教育科学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领导和驾驭教育改革。

依照国际上通用的对科学研究分类的规定:教育科学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基础研究是指向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它可以为现有教育学科体系增添新的知识,也可能对今后一段时期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应用研究以解决当前的、实际的教育问题为目的,它将直接为教育实践提供可以使用的信息方法。开发研究是把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中可具体操作的模式、方案、设计和教学用具的研究。也有人认为开发研究是应用研究的一种。总体上讲,专门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注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非专业化的实际工作者更注意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教育技术是具有技术性质的领域,所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更侧重于方法、过程和资源的效果方面,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

二、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很复杂的认识过程。在长期科研实践中,依据科学思维方法,人们总结归纳出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一般说来包括选择问题、提出假设、变量识别、抽样、实验设计、论证、展开研究和研究成果的表述。

(一)选择问题和形成假设

选择问题也就是选定研究的专门问题,可以说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因为问题的选择不仅规定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也同时决定了研究工作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必须慎重对待。

教育现象和过程是极为复杂的,需要研究的教育问题也很多,然而并非每个教育问题都有进行科学研究的价值,就是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如果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并非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如何着手选择一个研究问题呢?首先,应该处理好选题的几个关系:

1.应该把握科研方向与个人兴趣的关系。科学研究需要兴趣,兴趣是进行艰苦的科研工作的动力源泉。然而,完全从兴趣出发,忽略教育科学研究的大方向,效果常常会事倍功半。因此,科研兴趣应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大方向的指导下培养和发展。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研究规划和指南,围绕着这些规划和指南选题,不仅可以得到一定的资助,而且可以集中力量有所突破。

2.应该注意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既要注意克服偏重理论的思辨研究,对教育实践问题不够关心的倾向,也要避免应用研究急功近利,缺乏理论指导且处于低水平的现象。

3.应该注意冷题、热题与一般问题的关系。教育科学研究的冷题、热题很多,研究起来有新意,相对容易出成果,但如果热衷于追热点、选冷题,最终将导致研究成果的零碎肤浅,难以形成系统深厚的理论根基。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一个研究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不断延伸,才能在一定领域中取得丰硕成果。

4.应该把握一个好的选题的基本特点。好的选题必须有科研价值,即或在理论上要有新突破,或在实践上对教育改革有重要指导作用,或二者兼而有之;选题必须具体明确,即问题的界限清楚、针对性强;好的选题必须有可行性,即根据现有的资料、设备、人力、知识、经验等主客观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恰当选择提出问题的时机和角度。

5.应该注意克服选题中的几种不良倾向。一是内容宽泛,无从着手;二是主攻目标模糊不清;三是问题太小,意义不大;四是以现有条件研究困难,资料缺乏。

总之,正确选题绝不是一蹴而就,它不仅要求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而且要从实际出发,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以及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比较,从中不断发展自己的选题能力。

形成假设实际上就是根据已经有的事实和资料,设想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因果或结论。假设的功能在于,它不但是一种带有方向性的有待验证的想像,而且它还影响着确定研究活动的过程组织、研究逻辑和选择研究途径。假设不是无目的的胡思乱想、,而是把大脑思索的范围限制在所研究的问题上,从而使研究人员探索的目标更加有的放矢。一旦形成假设,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确定的目标,在限定的范围内有计划地设计、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因此,假设是教育科学研究探索的必经阶段,是准确把握教育规律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手段。

想要提出一个好的假设,必须注意把握科学合理假设的主要特点。一般说来,好的教育科学研究假设,一是要具有科学性。即假设的提出要合乎规律,合乎逻辑,它是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理论或事实的基础上的,而不是毫无事实根据的推测和臆断。二是陈述具有明确性。即假设要以清晰、简明、准确的陈述方式,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切忌宽泛、冗长、模糊。三是具有可检验性。即对教育现象间的期望关系能为研究及以后的实践所证实,这是科学假设的必要条件。

(二)研究设计

一般情况下,研究设计内容包括:对于研究目标、取样方式、研究方法、研究变量、数据分析的设计说明和研究计划的制定。

1.研究目标

设计研究目标的依据是研究假设,研究目标是将研究假设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研究假设是一种理论构思,对于理论构思,可以采用相应的方法直接验证假设当然最好,但是对那些复杂的、要通过非直接方式验证的假设,则需要把它设计成可以重复的、可以操作的、可以验证的研究活动,或者说,针对假设设计出以有意义的、分层次或阶段的、能完成的具体目标为特征的研究方案。研究目标可以根据假设所需要的前提条件逐级地分解,分析前提条件需要涉及教育科学原理、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方法等多学科的广博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这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研究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调查、实验、观察、整理文献等研究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或若干种。一般来说,任何研究假设都可以设计成相应的有目标的研究方案,研究目标应该联系着具体的研究活动。例如,假设“新教学方法的效果好”,可以设计“进行新旧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教学对比实验”这样目标的研究活动;也可以设计“把别人完成的相关实验结果和数据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再利用结果说明两种方法的优略”这样目标的研究活动;或是两种情况的设计都采用。对于不同性质的研究假设,则需要设计不同研究类型的目标与活动内容才能加以验证。

一个好的研究目标与活动设计,应该满足专门价值、研究实力、研究条件和研究兴趣四个方面的要求。专门价值是指它对假设证明的科学性、有效性、简明性和可重复性。研究实力涵盖三方面的内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包括知识的核心与边缘,可扩展的方向和可深化的层次;研究者的思维特征,包括思维品质特征和思维路线特征;科研的经验,包括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的熟练程度和相关的经历。研究条件是实现研究目标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的大致估计和简单的筹划。研究兴趣指研究者在理智选择的基础上,按兴趣进行第二次选择,它属于一种情感上的选择,研究活动是一种较之其它实践活动更为需要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了感兴趣的内容,必然能够使整个研究活动成为一种追求满足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

2.选择变量

研究变量是指某一个群体的组成成分间,在性质或数量上可调节、操纵或测量的条件或事物的特征。例如,比较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科成绩影响的研究中,教学方法、学科成绩都是研究变量。研究设计的重要任务是认真确定研究涉及的所有变量。常用的变量有:

(1)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源于数学。自变量是研究人员操纵的变量;因变量是研究我们要测量的变量。一般认为,因变量的价值取决于自变量。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学方法就是个自变量。而学科成绩的分数则是因变量,被假设受教学方法的影响。

(2)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是一个同研究目标不相关的非研究变量。由于它对研究结果会产生影响,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加以控制。在上例中,如果男女性别对因变量影响的差异被确定,那么性别就是控制变量。

(3)中间变量。中间变量是可以推断其存在的变量,但它不能够被控制或测量。如果它产生影响,其影响只能从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之中推断出来。还以上面的例子中“教学方法、学科成绩”的研究为例,学生的学习风格就是两者之间的一种中间变量。

哪一个特定研究都不会局限于一个自变量、控制变量、中间变量或因变量。上面例子是为说明问题的方便,而实际研究中它还可能包括有多个学校,学生按以前成绩进行高、中、低分组等等。因此,在设计研究程序时,必须逐个地考察每个变量所起的作用,辨别关键内容,这是提高研究客观性的重要保证。

3.抽样

许多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可以包含整个总体的所有个体,但是受时间、财力、物力和精力的限制,以一个总体作为研究对象往往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必要的。通常采取的方法是从一个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这就是抽样。抽取的那一部分样本数量的多少叫做样本容量。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总是想把研究得到的结论,能普遍应用到同类情况甚至更大的范围中去,因此,样本必须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确定抽样的科学方式、样本容量等是研究设计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抽样的科学性、代表性,应遵循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首先,一定要明确规定总体界限。总体界限就是实验结论将要应用推广的范围,结论推广到哪一个范围,就要在哪个范围内抽样。比如要进行“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抽样的对象是什么呢?是重点中学初中生还是一般中学的初中生,是哪个年级或年龄的初中生?还有“困难学生”的含义是什么?都需要事先考虑清楚。

其次,应该随机抽样。也就是说总体的每个个体被选入样本的概率都不为零。换句话说,总体的每个个体都有机会被选入样本中,从数量上保证样本能够代表着它所属的总体。

第三,应该正确估计抽样误差。抽样误差值的大小是反映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指标,抽样误差值越小,样本越具有代表性。因此,要注意抽样误差值的测定,并努力使误差控制在最低程度。

最后,要保证样本的合理容量。一般说来随机样本的容量增加,相应抽样误差会逐渐减小。可是,样本过大又不利于进行工作,所以,有时还须运用一些统计分析。另外,抽取的样本是否有代表性,最终还必须作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检验,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多作介绍了。

4.研究的方法

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设计的重要内容。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类为:思辨、实证、数学统计、符号四种类型。在确定研究方法时,可供选择的搜集事实与数据的方法有多种,如实验法、谈话法、观察法、问卷法、测量法等。而每种方法又可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例如,实验法有实验室的实验设计与现场的准实验设计不同形式之分;观察法有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等不同方式的设计。各种研究方法都有其优点、局限性和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同时,其各自的搜集事实资料与数据的形式、类型、设计方式也不同。在研究设计时,应根据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的特点(例如儿童与成人之间)、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条件,选用最适当的设计方式去解决研究课题所提出的具体问题。由于同一研究课题往往可以用多种方法搜集数据,而每种方法又有其优点与不足,因此,提倡对同一项研究设计多种方法进行,以相互取长补短,提高研究的整体信度、效度。

5.统计分析方法

在研究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如何对收集到的研究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将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据此对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内容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例如,如果研究结果将用计算机处理,则在问卷设计时就应考虑到如何使数据的录入方便。如果事先不加考虑,就可能会出现找不到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数据录入困难等情况,从而影响研究工作。

在收集到各种研究数据之后,就需要进行数据整理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选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应该保证适当的信度和效度,要可以重复证明(信度)和能够运用研究数据有效的证明研究结果。数据的统计分析一般先进行描述统计整理,再运用推论统计进行证明,常用的推论方法是z检验和t检验。

(三)制定研究的计划

制定研究计划时,不只需要认真考虑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课题和研究方法,而且应该充分预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在研究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还应广泛听取同行的意见与建议,交流研究的理论构思,讨论研究的目标和具体方法,从而完善整个研究计划。

研究工作计划制定的基础是研究设计。它是对如何实现某一研究的行动规划、时间规划、经费规划和组织形式规划,也是对研究过程的进一步明确和限定。对于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程序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存在差异。一般情况,研究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划分工作阶段与程序,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估算每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确定研究的组织形式,列出研究人员之间的分工职责与合作项目,规定对研究工作开展状况的检查时间与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形式、评价与鉴定,研究经费的预算等。所以,研究工作计划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规划,应把它建立在对研究活动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寻求最佳组合。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研究的目标和理论框架,说明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问题,阐述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指出有关理论(国内或国外的理论)对于本研究的意义。

2.根据以往研究的考察,说明与该课题有关的早先的知识与经验,总结以往的研究和尚待解决的问题,使本研究建立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3.研究的设计与方法,阐述研究的设计,做出主要变量相互关系的图解,确定研究总体及取样方法,说明收集数据和统计分析的方法。

很多研究在开始前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它为项目评价提供根据,为研究项目顾问的指导帮助提供基础,应该便于组织研究参加人员讨论分析和聘请有关专家顾问提供批评建议。

三、研究实施和研究数据分析

实施指贯彻研究设计中已经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数据的收集工作。这是使用具体研究方法的阶段,也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数据分析的任务是,对实施过程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数据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产生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四、研究成果的表述

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最后的步骤是研究成果的表述,能否以适当的形式,准确、全面地表述研究成果,将直接影响研究成果的价值。对教育研究成果加以表述的意义在于,科学地归纳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接受社会的鉴定、评价,促进学术交流,丰富教育理论,推动教育实践工作的发展。其表述方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事实说明问题,其特点是材料具体,格式规范,科学客观地呈现研究过程和方法。例如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教育经验总结报告都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类型是用逻辑论证说明问题,其特点是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严密,清晰地阐述某一新观点或新理论。例如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上述两种表述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并非泾渭分明,也经常结合使用,只不过有所侧重罢了。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重要形式是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从构思到完成,其间一般包括拟定写作提纲、撰写报告或论文初稿、推敲定稿三个步骤。教育研究报告或论文的结构,根据其内容不同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基本上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题目、附录两个次要部分。

(一)题目

题目反映报告或者论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题目,读者就能知道报告或论文的内容。因此,报告或论文的命题必须确切、简练、醒目。

(二)前言

前言是论文或报告的序言,或称开场白,即开宗明义地交待清楚论文或报告的目的、意义、任务或方法。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

(三)正文

正文是论文或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是对研究内容的全面阐述和论证,是报告或论文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述严密。

(四)结论

结论是一篇报告或论文的结尾。目的在于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是点睛之笔,切忌勉强拼凑。

(五)附录

在论文或报告的结尾处应该以规范的形式注明作者所直接提到或引用的资料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