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生沟通中语言的运用

师生沟通中语言的运用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报告之前,曲啸了解到这些犯人大多有一种抵制心理:认为无论是谁的报告,无非是“大道理+小道理+训斥”。为了消除或减弱这种心理,曲啸绞尽脑汁进行准备。报告一开始,曲啸称呼大家的是:“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的朋友们……”曲啸的这种语言可谓是“委婉称呼”的妙用:即不能称“同志”,又不便直接称你“……罪犯”,这种委婉的称呼既明确了对方的身份,又起到了缩短双方心理距离的作用。

第一节 师生沟通中语言的运用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为了适应沟通中的不同情境和学生之间的各种差异,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的表达内容外,还要重视表达的技巧。下面介绍几种教师可选用的常用口语技巧。

一、幽默的运用

恩格斯指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可见,幽默其实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中的重要积极因素。一些调查证明,在学生列举的他们所喜欢的教师的特征中,幽默一直是名列前茅的。

幽默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人物,喜欢听幽默的话语。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们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顺畅了。

在某所学校,有一位教师被派去担任一个被大家称为“乱班”的班主任。当他第一次走进这个班级的教室时,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情景:教室的课桌椅被搬成了几“摊子”,每一“摊子”的边上都有几位学生在挥舞着扑克,鏖战得难分难解。看到新班主任进来,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停止了游戏。教师让大家把桌椅整理完毕,站在了讲台前。这时,全班学生都神色紧张、手足无措地坐着不吱声,等待着教师的严厉批评。可是,这位教师微笑了一下,他的第一段话却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作为新来的班主任,我第一幕见到的就是你们那种学习‘五十四号文件’的积极性,那么好,我现在也想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

看到大家的紧张神色略为放松、然而又感到诧异的神情,教师接着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一副扑克牌要分4种花色、每种花色13张、一共54张?牌中有K、Q、J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又代表的是谁呢?”

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们的脸上表现出了热切求知的表情。这时,教师就简单地介绍了扑克牌的由来、四种花色的象征、有关人物在历史上是谁等知识。此时,学生已对这位新来的班主任产生了知识渊博、语言风趣的良好印象。此时,教师感到教育时机已到,便说:“大家想想,小小一副扑克牌中就蕴藏着这么多知识,可见,知识在任何地方都有用武之地。那么,大家是否愿意从今天起,跟着老师一起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呢?”

这位教师得到的回答是学生们的一片热烈掌声!这次师生间成功的沟通靠着老师的幽默感和丰富的知识完成了。

一次上课时,某位生性耿直的学生被邻座的招惹气得一时火起,扯开嗓子在课堂上大喊大叫起来,教师发现后并没有马上训斥,而是走到他跟前,用手轻轻地拍拍他的后脑勺,略带笑意地说:“你的嗓子真不错啊!”然后再以目示意他的邻座,意谓他也有过错。这样,两个学生马上就不好意思地安静下来了。

幽默有时也可以用来补救教师在师生沟通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失误。

有一次,班主任由于对情况的了解不够,错误地批评了一位本没有错的学生,这位学生当场辩解,教师立即觉察到了自己的失误。面对较为紧张的气氛,这位教师冷静下来,说:“经调查,我们认为对某同学的指控不能成立。经本人慎重研究后决定:接受该同学的上诉,撤消原判,为某同学彻底平反昭雪”。然后,这位教师把目光转向其他同学,认真而诚恳地说:“今天我批评了某同学是因为自己了解情况不够,错怪了他。为此,我向某同学表示歉意。”这位教师通过使用法律公文体式的夸张语言营造了幽默的氛围,避免了困窘场面的出现,从而能顺利过渡到和谐的师生沟通情境。

幽默的技巧在教师与学生沟通中的作用当然还远不止上面所说的这几种。教师在运用幽默语言时,必须要把幽默和低俗油滑、刻薄讽刺等语言区分清楚,而且还须注意场合等因素。

二、委婉在师生沟通中的运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有时候人们的认识和情感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师生沟通中,教师的有些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学生却因碍于情感而觉得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效果一般就不太好。如果你把话语磨去些“棱角”,变得软化一些,使对方在听话时仍感到自己是被人尊重的,他也许既能从理智上、又在情感上接受你的意见,这就是委婉的妙用。

被人们誉为“当代牧马人”的曲啸老师有一次到某市监狱为年轻犯人作报告,报告的题目是《认罪服法,教育改造》。报告之前,曲啸了解到这些犯人大多有一种抵制心理:认为无论是谁的报告,无非是“大道理+小道理+训斥”。为了消除或减弱这种心理,曲啸绞尽脑汁进行准备。报告一开始,曲啸称呼大家的是:“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的朋友们……”这个称呼立即引起了全体罪犯的强烈共鸣,有的当时就掉下了激动的眼泪。曲啸的这种语言可谓是“委婉称呼”的妙用:即不能称“同志”,又不便直接称你“……罪犯”,这种委婉的称呼既明确了对方的身份,又起到了缩短双方心理距离的作用。

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当教师要在向学生表达一些否定性的意见时,如果教师能使用委婉的技巧,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愉快地接受。这里例举几种具体做法:(1)使用一些语气词。用“吗、吧、啊、嘛”等语气词,可以使人感到你的说话口气不那么生硬。试比较:你不要强调理由!你不可强调理由嘛!快对教师说实话!快对教师说实话吧!(2)灵活使用否定词。例如,把“我认为你这种说法绝对错了”改为“我不认为你这种说法是对的”;把“我觉得这样不好”改为“我并不觉得这样好”,就能把同样的意思表达得不那么咄咄逼人。(3)以问代答。一位班主任在听取班委有关春游活动的组织计划汇报时插话问:“为什么每个同学的经费预算这么高呢?能否再节约一点呢?”这种以询问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就显得比较温和而不强加于人。

教师在运用委婉词语技巧的时候,一方面要选取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另一方面也要看沟通对象的特点,因为不同年龄、素质的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推断能力是不同的。

三、含蓄在师生沟通中的运用

教师与学生在沟通过程中,有时候由于某种原因不方便把某一信息表达得太清晰直露,而要靠对方从自己的话语中揣摸、体会出里面所蕴含着的真正意思,这种“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手段可称为含蓄。含蓄是教师高雅、有修养的表现,也表示出一种对学生的尊重。学生的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教师使用含蓄语的频率也会越高。

含蓄在师生的交流中常常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典表观点

有一位大学生曾经向心理学教师进行咨询,说他和一位女同学感情很好,可其他同学都说那位女生虽然品学兼优、但相貌平平、配不上他。为此,他心里非常矛盾。教师觉得这类事很难明确地表示意思,因此,只是问那位学生:“你知道这句名言吗:‘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学生玩味着教师的这句话,心里似乎有了主意。

2.巧避锋芒

有时候,在师生交流中,他们之间会在某些非原则问题上有不同看法,这时候教师可以用外交辞令式的含蓄语言加以暂时的回避,让学生留有保持自己意见的余地。或者,可以避免公开发表教师目前并不想发表的意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一位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介绍一位因犯错误逃学而刚来报到的同学时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某学生终于在今天回到了自己的班级……”。这种说法既不伤学生的面子,也没有被全班学生误解为包庇行为,甚至还包含着一些对犯错误学生的欢迎之意。

3.暗示批评

有时候教师含蓄的话语是为了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从侧面敲击一下,使其注意,但不太伤害他们的面子。有几位学生在其他任课教师的课上捣蛋,课后,班主任找了他们来谈话。班主任只是说:“班级打算开一次‘尊师演讲会’,就请你们几位准备好上台演讲,作精彩的表演。”几位学生一听都脸红了,感到难为情,最后主动向教师认了错。

4.美化语言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如果必须涉及到一些不宜直接与青少年谈论的内容时,教师可用含蓄的语言让谈话不失于粗俗和有害。例如,用“天才仓库”代替“精子库”的说法,用“失过足”来代替“坐过牢”等等。当然使用含蓄的语言先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力。

四、反语在师生沟通中的运用

中国有句古话:“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太极拳理论也讲究的是“欲进先退、欲前先后”。在师生沟通中,教师有时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口头说出的意思和自己的真实意图恰恰相反,却反而能成功。这就是反语的妙处所在。

反语有时候可以用来提高批评人的效果。《晏子春秋》中有晏子用反语来说服齐景公不杀烛邹的故事。下面一位班主任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向很好的一个班,最近却有不少男生开始迷上了吸烟,深谙教育心理的教师知道这是许多男生在发育期间追求“成人化”的表现,横加指责只会造成师生对立。因此,在一次班会上,教师并不点吸烟学生的名,只是说了这样一席话:“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吸烟的好处。”一句妙语开场,如石击水,反响鲜明。教师讲道:“第一大好处是吸烟引起咳嗽,夜半尤剧,可以吓退小偷;第二大好处是咳嗽导致驼背,可以节省布料……”这种诙谐的反语暗示了吸烟的害处,使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和理解了教师的用意。

在说服学生时,用反语来归谬,然后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荒唐可笑的结论来,也很有效果。一位学生迷上了“轮回报应说”,坚持吃素,并说:“谁杀了什么动物来世就变什么,杀了牛就变牛……”教师同样推理下去:“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去杀人?”

五、模糊在师生沟通中的运用

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有时候会由于某种原因不方便或不愿意把自己的一些意见明确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模糊的口语技巧,把输出的信息“模糊化”。

采用模糊的说法有时候是为了给沟通留有余地。当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事情的真相未了解清楚,特别是突发事件的结局尚不明朗时,运用模糊语能给教师留下主动性和灵活性。例如,有学生反映班上一对男女学生像是在“早恋”,教师在没有彻底弄清情况前,没有急于作出反应,只是对反映的学生说:“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反映,不知是否真是这样。请你不要再谈论此事,不管怎样,我会按照我一贯的原则来处理好的。”教师表面上的轻描淡写和模糊语言,避免了把事态再扩大,有利于今后谨慎、正确地处理此事。

采用模糊的语言在有的情况下也是为了照顾对方的自尊,尤其是批评性的语言。例如,教师在班会上讲评学生问题时,一般都这么说:“绝大多数学生是好的,少数学生还存在问题,个别学生特别差。”一方面保护了存在问题学生的自尊,同时又对他们起提醒、敲打作用。

采用模糊的语言有的时候也是为了避开某些敏感的问题。有学生问班主任:“你觉得教我们班级的任课教师中谁课上得最好?”教师回答是:“各有各人的特点吧。”又如,学生问:“教师,您是不是最喜欢我们班的某学生?”教师答:“是好学生教师都喜欢。”

需要指出的是,模糊不等于糊涂。糊涂者思路杂乱、逻辑不清,而使用模糊语言者思路是清晰的、目的是明确的、语言本身也符合语法逻辑。在大多数情况下,沟通口语需要明确,模糊表达只是在一定情境下的权宜之计。

六、沉默在师生沟通中的运用

有时候,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有意识地适当保持沉默,也是一种重要的口语技巧。在师生面对面的交谈中,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的沉默能起到一种提醒、集中学生注意力,迫使他们认真参与谈话的作用。在带有说服学生性质的谈话中,教师的适时沉默会体现出一种自信心和力量感。因为沉默能迫使对方说话,而缺乏自信、心虚的人往往害怕沉默,要靠喋喋不休的讲话来掩饰内心的忐忑不安。

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保持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批评办法。沉默时表情要严肃、眼神要专注,使学生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感觉到教师的不满和责备,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并在自我反省中检查领悟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运用这种方式要把握时间的长短,要适可而止。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与一些经常沟通的学生,如班干部等,沉默中传递眼神互相已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地步。因此,这种无需多言的沟通方式能大大提高师生沟通的效率。

加拿大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等曾经在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中指出,许多教师都患有一种“唠叨病”,而越是资深的教师还越感觉不到这种病症。其主要症状是喜欢事无巨细、不分场合地指责学生。因此,反省一下自己讲话的数量、质量的“效率比”,确实是教师一项经常该做的“思想体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