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教育创新面临的困难与障碍

当前教育创新面临的困难与障碍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今后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就当前而言,整个教育系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下列因素无疑成为了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创新的困难与障碍。从整体来讲,我们进行教育创新所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和障碍,便是我们的教育起点非常低。

第一节 当前教育创新面临的困难与障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今后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就当前而言,整个教育系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下列因素无疑成为了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创新的困难与障碍。

一、教育自身发展起点低

教育创新虽然并不要求一定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但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教育条件好、起点高的地区或学校,教育创新就相对容易开展一些,而教育条件差,起点低的地区或学校,教育创新则较难开展。从整体来讲,我们进行教育创新所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和障碍,便是我们的教育起点非常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在我国劳动力的人口结构中,中等文化程度的占了绝大多数,其中有许多是初中文化程度的。

二是办学条件不足。从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以小学为例,由于经费不足,农村多数中小学没有实验室、图书室。由于生活待遇偏低,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同时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也亟待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外流、缺少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另外,在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三是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质量虽然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劳动后备军和专门人才。但从总体上来看,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而且各地悬殊较大。

在这样的教育起点上进行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必定要做许多艰苦的工作。

二、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

教育创新是需要经费支持的,但我国的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给教育创新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十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极大的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教育经费有了明显的增长。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1978年的7.7%提高到1988年的12.18%,绝对数从76.23亿元提高到321亿元,增长3.2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5.46%,高于财政增长速度。此外各种教育税收、企业教育支出、校产免税,加上群众集资,也有很大增长。

1991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额为731.51亿元,比1980年增长4倍,其中财政预算支出482.2亿元,比1980年增长3.3倍。尽管如此,由于我国经济落后,教育规模大,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1991年教育经费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占预算内财政总支出的12.7%,均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988年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4.1%)。

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3—1985年统计口径计算,全世界平均为5.8%,其中发达国家为6.2%,发展中国家为4%,我国为2.7%。据三十八届国际教育大会的材料,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20世纪60年代为2.8%,20世纪70年代为3.3%—3.9%之间,20世纪80年代一直保持在4%的水平,均高于我国。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列举的埃及,人均收入超过400美元,教育经费占5.2%;人均收入低于我国的印度,教育经费占3.7%。

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世界各国政府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变动趋势为: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时,教育投资比例应占3.3%;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00—500美元时,教育投资应占4.2%;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00—1000美元时,教育投资应占4.4%;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00—2000美元和2000—5000美元时,教育投资应占4.5%;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教育投资应占5.8%。

多年来我国教育投资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明显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种状况不仅难以适应教育加速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满足现有教育事业的需求。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因此,教育经费紧缺的问题将始终是发展教育的一个难题。

三、科学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差

教育的发展同科技、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紧密相连的。科技、经济的落后必然会给教育创新和发展带来影响。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恰恰是科学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差。中国同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实质是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经济最大潜力也是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1949年,中国在工业技术和经济社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的总差距约150—200年。而今天,约为20—30年。其中农业方面的差距为10—15年,军事装备和技术方面的差距为10年。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取得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沿着一条高消耗、低效益的路子走过来的。

例如1952—1987年,我国同民收入增长了8.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期钢铁消耗量增长29倍,有色金属消耗量增长23倍,原材料消耗量的增长大大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我国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原材料投入系数很高,如钢材比国际先进水平多1—4倍,水泥多1—11倍,化肥多1—13倍。

中国社会科学院同美国哈佛大学一起,对中、美、日三国的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这些年来的经济增长因素中,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约占九成,技术进步约占一成。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们重视技术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逐渐达到40%左右,可见,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与技术的长足进步是密切相关的。

四、国民、特别是农民的教育意识淡薄

教育创新的实施是否顺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的教育意识,但我国国民、特别是农民的教育意识大多比较淡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决策,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是,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受“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一些主要领导干部缺乏远大目光,没有认识到搞好教育工作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四化建设后劲的大事,在处理生产与教育的关系上,急功近利,重物不重人;有些基层干部没有把办好本地教育当作自己的职责,把管教育视为额外负担。实践证明,哪里领导重视教育,哪里的学校就办得好;否则,即使有钱也不肯往教育上花。

我国国民教育意识淡薄的另一个方面,是不少群众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认识不够,许多人把子女受不受教育作为自己的事情,没有把上学受教育看作是公民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还有的人,只讲受教育是自己的权利,不讲是自己的义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的教育意识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就全国和发展教育的要求而言,人们的教育意识仍然是影响学校进行教育创新的一个因素。

要克服上述影响教育创新的困难和障碍性因素,单靠我们中小学自身显然是无法做到的。无论是教育的低起点,还是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还是人们教育意识的淡薄,都需要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希望逐步缓解和克服。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政府无疑负有重要的责任。同时,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和支持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的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广大中小学校长自身来说,我们决不能等着政府和社会把教育创新的各种条件都为我们准备好了,我们再来进行教育创新。我们应该面对现实,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教育创新的条件。

首先,我们要重视教育。如果我们自己都不重视教育,那么就无法影响和说服其他人来重视教育。如果我们连教育都不重视,那就无从进行教育创新。

其次,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认识到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认识到创新是教育的灵魂,离开创新,教育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我们充分认识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在进行教育创新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了进行教育创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我们才能想方设法去进行和推进教育创新。

再次,我们要敢于面对困难和障碍,决不能被困难所吓倒。实际上,创新本身就是有风险的。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创新,都不可能一路坦途,一帆风顺,而是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如果遇到障碍便退缩,那么创新就永远无法实现。在面对教育创新的困难和障碍时,我们应该记取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首先就是敢于克服和战胜困难的精神。

第四,要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和周围群众、特别是广大教师的支持。教育创新是群众性的事业,单枪匹马地独立行动是难以成功的。只有得到领导和群众的支持,才能顺利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