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就是教师在一定的职业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一定的职业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的自觉自愿的抉择。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条件也可概括为这两个方面。比如,教师不可能同时遵守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而只能按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是教师认识、权衡、取舍的复杂心理活动过程,是教师完全自觉进行的。教师道德行为选择首先来自于认识的选择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

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现象。道德的领域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领域,道德规律是通过人的各种各样选择而实现的。道德干预生活、影响社会及完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培养人的择善去恶的能力,确定人生的高尚目标,作出符合道德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道德的一切活动都以选择为前提,没有选择就没有其他道德活动。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条件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界定

选择的字面含义是“挑选”,意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作出的取舍。选择活动是从人类自我意识产生之时开始的,社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人的自我选择实现的。有目的有意识的选择促进了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社会组织、社会生活有序发展,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负有选择的使命和责任,放弃这种使命,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就是把自己降到物的水平。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人的选择也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形成了不同社会生活领域里的选择,如政治选择、法律选择、经济选择、宗教选择和道德选择等。

道德选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选择,它渗透于人类道德的一切领域,不仅包括行为动机、意图、目的选择,而且包括行为的方向、过程、结果的选择;不仅表现在主体道德行为的外在方面,如行动、交往、调节等道德实践活动,而且表现在主体道德行为的内在因素,即认识、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上。反过来讲,人类道德的一切内容无不具有选择的意义。人生观、人生价值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人生理想、人生信念是对生活道路的选择。不仅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交往选择,而且道德知识、道德情感也标志着人的选择方向和选择手段。可见,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就是教师在一定的职业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一定的职业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的自觉自愿的抉择。它把教师内在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以行为活动的形式呈现给自己或别的人,同时又表现出教师为达到某一职业道德目标而主动作出的价值取向。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条件

选择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选择能力的发展、选择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人类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程度。从最一般意义上说,选择条件有两方面,其一是客观条件,其二是主观条件。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条件也可概括为这两个方面。

就选择的客观条件来说,包括选择对象的充分展示、选择手段的准备和选择时机的成熟等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单纯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狭隘的道德交往,人们只能在有限的可能性中开展自己的活动,不可能进行道德上的选择。随着人类活动的分化,社会交往的频繁,人与人之间逐渐确立了多种多样的关系,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要求,从而为人们进行选择、特别是道德选择提供了场所和可能。但道德行为选择的可能性不仅取决于社会生活,而且取决于社会制度。专制的社会往往只给人们一种可能性即服从,只有打破这种制度的束缚,才能解放被束缚、被限制的道德可能性,才能使道德行为选择具有客观的前提。另外,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面临很多可能,必须进行道德行为选择,这就是道德行为选择的必要性。社会决定了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也给每个教师提供了各种选择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中哪一个可以成为现实,必须由教师自己来决定。比如,教师不可能同时遵守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而只能按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但不论怎样,只要生活在社会中,教师就得作出选择,因为只有经过选择的生活才是他自己的生活。

就主观条件来说,教师的选择意识、选择能力及教师的情感、意志等都属于选择条件。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是教师认识、权衡、取舍的复杂心理活动过程,是教师完全自觉进行的。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进行来自于认识的选择性,又依赖于情感,还要借助于意志。知、行、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个基本因素,也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过程。以它们为基础,构成教师道德行为选择中最直接作用的主观条件。

教师道德行为选择首先来自于认识的选择性。认识是人类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选择能力。认识是能动的,它不是机械地、镜子般地反映客观,总是带有鲜明的指向,选择性正是认识能动性的一种表现。认识的选择性,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对信息的提取上。教师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感知客观外界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对外来信息并不是全部接收,而是有选择的对待,仅仅接收那些符合自己感知模式的信息,对于那些不符合自己感知模式的信息往往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另一方面,认识的选择性也表现为认知的定势和期待。定势是指认识发生前的准备状态,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带倾向性的心理状态使认识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使认识一开始就指向特定的对象和一定的范围,去捕捉特定的信息,而绝不是不着边际。在道德认识中,心理的定势表现为道德的定势。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道德修养,按自身的道德习惯去对待事物,获取程度不同的认识结果。比如在自我认识这一问题上,一般教师都能比较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短,对自己负责,而道德境界比较高的教师不仅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内省,还在道德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对待同一道德榜样,从学习其行为到学习其精神,也表现出不同的方式,这就是教师认知定势在起作用。认知定势和期待使教师能认识到特殊的对象,从而选择地接受信息。但是不正确的或过强的定势和期待,又会使教师产生偏见,妨碍教师的全面认识。

其次,教师道德行为选择还依赖于情感和意志。情感是主体对自身及客体的感受、体验,进而发生兴趣,建立感情,并在各种情境下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我需要的关系的心理反映,是人类道德发生的直接心理基础,也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重要主观条件之一。教师道德行为选择中的情感通常由兴趣、情绪和情感三个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独特的选择作用。

兴趣,是人在对外界感受、体验的基础上,由欲望转化而来。动物的欲望不过是求生本能的驱使,人的欲望却是有指向、有目的,这种指向和目的使人对某一对象发生兴趣,然后,就会专注于这个对象,产生对它的情绪上的吸引力。在人的体验中,他就是在不自觉地选择了这个对象。因此,兴趣又代表着主体的价值倾向,反映了主体需要、能力和所处的社会条件,在主观性的态度中包含着某种客观性的内容。

情绪和情感具有更为强烈的选择意义。情感是主体个性的稳定结构和特点,是比较深层的、稳定的东西,是不能测量的,只能通过情绪去感受它。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是情感在特定情境中的流露,并随情境转移而变化。情绪又是起伏不定的,一定的情感,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情绪来。情绪的选择主要有强烈性、感染性、弥散性等特点。强烈性,即一旦对某对象表现出选择情绪,往往会明显表现出来,主体将会用自己全部身心力量维持这种情绪,如平常所讲的“恨之入骨”、“欣喜若狂”等。感染性,指对同一个对象,如果一个人持某种态度,这种态度会迅速影响到周围其他人,使之也持大致相同的态度。弥散性是指人的爱、憎、悲、喜等情绪,往往在不自觉中扩展了范围,比如喜欢某学生,常常会“爱屋及乌”,而讨厌某事,也会连带着讨厌所有与此相关的东西。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其选择作用尤为突出。它不仅具有情绪选择的强烈性、感染性和弥散性的特点,还具有一个更大的特点:持久性。这一特性表现在道德领域,像爱国主义情感等,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并且与日俱增。

意志,就是根据自觉确立的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它不满足于认识和体验、意念和情感,而是把内部的情感、主观的认识转化为外部的活动。它通过决定和选择,使主体的认识和情感互相作用,形成一定的倾向和目的。这个决定和选择,是在多种可能性中,经过理智而审慎的权衡、比较而作出的,完全符合主体的认识和情感倾向,而绝不是盲目的。选择和决定的过程中,意志的独立、果断能帮助主体排除各种干扰,坚定选择和决定的信念和决心。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目标、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目标

道德选择从本质上说是价值选择。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冲突呈现出两种性质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同一价值体系内部的不同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是大善与小善、高层次的义务与低层次的义务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对立,是善与恶、履行义务与不履行义务之间的冲突。在这些价值冲突中,教师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价值目标是指人在价值实现过程中,以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为出发点而确立的行为指向。道德选择的价值目标要求正确处理自我和社会、人的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关系。因而,人的社会价值是一种根本性的价值目标,而个体价值目标只能在社会价值目标实现和群体价值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把社会价值目标和群体价值目标作为教师职业道德选择的目标,其意义在于使教师明确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时能及时作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关系,深刻认识到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积极为社会、为集体作出贡献的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教师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目标,对教师个人的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能够使教师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分清是非,从而选定正确的人生追求,并能够使之不断进取,矢志不渝,成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推动和激励教师朝着更高的道德境界奋进。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主体性原则、责任原则、代价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由于人对自身道德行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体自身的能力,是主体的活动,而不是主体以外的、外在的活动,因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也表现出很强的主体性。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主体性有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自律性。在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中,教师自身的内因——内心信念起决定作用。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懂得了师德要求的重要性,只有发自内心地产生对人民教师道德义务的真诚信服和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在教育实践中恪守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并会由于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履行了某种道德义务而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形成一种信念和意志,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勇于坚持这种行为。

二是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主动性。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始终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教师由于具有向善的目的,完善社会和完善自己的愿望,所以他不会迫于外在压力去做违心的选择,也不会屈从于内心欲望而不去选择,他必须按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对待选择,并实现选择。

三是创造性。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是教师“我”的选择,因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成为教师人格的组成部分,它表明选择并不满足于现有的道德状况,他要通过不断地创造来改变现实,并在改造客观现实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

2.责任原则

选择和责任是不可分的,任何一种道德选择,都是一种责任选择。责任是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属性,否定责任也就否定了选择。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包含着责任的因素。选择,将教师带进价值冲突中,它使教师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取舍,并在这种取舍中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因此,黑格尔说:“人的决心是他自己的活动,是本于他的自由做出的,并且是他的责任”,“当我面对着善恶,我可以抉择于两者之间,我可对两者下定决心,而把其一或其他同样接纳在我的主观性中,所以恶的本性就在于人能希求它,而不是不可避免地必须希求它。”希求恶并选择恶的人,就必须为恶的后果负责。可见,教师选择任何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说育人行为无小节。

3.代价原则

选择是一种取舍,“有所得必有所失”,因而代价原则就意味着教师在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个体的角度看,人们要选择某一种道德价值总是要放弃其他的道德价值。如教师作为家庭一员、学校一员、社会一员,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学校和社会提出的要求又是不同的,履行对学校和社会的义务,献身教育事业,就可能放弃或暂时放弃家庭的责任,舍弃对家庭成员的奉献。可见,任何一种道德行为的选择,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把无产阶级的利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社会利益、教育事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当这些利益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冲突时,要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教育事业利益为重,必要时要舍弃个人利益,要尽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行为选择符合最高的道德价值要求。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因为在师德实践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其中在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关键性矛盾,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观的矛盾。此外还有如新、旧教育观之间的矛盾,道德认识与道德完成之间的矛盾,道德选择与环境条件限制之间的矛盾,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矛盾,重视智育与全面发展的矛盾等。面对众多的矛盾,教师只有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选择方法,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1.要自觉排除私欲

无私奉献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没有奉献精神就没有教师职业。因此,教师只有自觉地排除不合理的私欲,才能在行为中选择奉献,才能在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以国家利益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才能在冲突中正确理解和把握最高道德价值和现实利益追求的关系,使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满足社会、集体乃至个人发展的需要。

2.要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艰苦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在我国教育改革全面地深入发展时,尤其需要创新精神,需要有克服困难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激情,才能在教育劳动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曾经盛赞过两种教育家,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当前正确的师德行为选择尤其需要提高创造激情,培养创新精神。

3.要增强时代责任感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大变革中,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更进一步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师劳动虽然也能从讲课的节数、批改作业的本数、谈话的次数等进行量化,但其质量可以大不相同,仅就批改来说,有的逐字逐题改,有的也可以写个“阅”字完事。所以教师劳动是一种很难从实物形态和具体指标上作出绝对定性定量考核判断的劳动,这种劳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良心活”。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跟上时代精神的办法来使自己与时代与社会同步,不至于墨守成规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才能从教育事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及其培养

(一)培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意义

能力是人们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人们要完成任何一项活动都与人们所具有的能力密切相关,缺乏某种能力就会影响某项活动的效率和成功率。行为选择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行为选择必备的条件,是正确的道德选择的重要保证。教师职业道德选择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活动的一定形式。教师职业行为选择的正确性,一方面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另一方面同教师个人的选择能力有密切的联系。事实上,在教师的行为选择中,这两个因素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共同起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选择水平,首先是以一定的职业道德品质为基础的,而一个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又是在具体的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中才能表现出来的。人们一般注重行为选择中教师个人的职业品德素质,而忽视了教师个人能力在职业道德选择上的作用。但个体能力在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中却是非常重要的。

1.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行为选择的正确性。如果教师行为选择能力不强,势必影响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方向,影响着教师对职业道德行为的正确选择。而职业道德行为的正确选择,又是因材施教、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首要前提;是用道德手段调节教育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维护教育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使教育行为符合社会需要并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对发挥教师道德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重大的。

2.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是一种特殊价值取向,要在不同的价值准则之间作出取舍,非此即彼。这无疑把教师推向两难境地,增加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困难。中小学教师价值选择的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由于社会或他人对教师的期待或要求不一致所引起的教师内心的矛盾;二是由于教师改变角色而形成的新旧角色所承担的义务之间的矛盾;三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往往赋予教师不同的义务,从而形成内心的冲突。在以上种种冲突的情况下,教师要做出选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依赖于教师的比较力、鉴别力、取舍能力、组织能力等教师的行为选择能力。

3.在处理偶发事件时,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作用更为突出。在事物处于相对稳定或在环境正常发展的情况下,教师对客体的选择是比较顺利的,容易达到选择的目的。但当选择客体和选择环境偶然发生变化或事物处于质变过程,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时,教师要实现道德行为选择的目的就比较困难了。在这种情况,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强者就能比较迅速而冷静地作出正确的选择,弱者往往会感到左右为难,不知所措。这种情况的产生,除了教师个人的道德素质原因外,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选择能力差。所以,应充分认识到能力在道德行为选择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师个体选择能力的培养,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及其培养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是指教师对职业道德行为选择客体作用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教师在选择职业道德行为过程中,既有对客体的作用,又有自身的能力潜在其中。选择能力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构成的重要内容。一个教师,失去了选择力,也就不能进行选择。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作为主体对选择客体作用和选择的能力,主要由综合比较能力、鉴别能力、取舍能力和组织能力等要素所构成。综合比较能力是指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能力,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将彼此有一定关联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和相异之点,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综合比较力对一个人来说,既是一种思维能力,又是一种应用方法的功能。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缺乏综合比较能力,就不能权衡利弊,就分不清真假、善恶、有用、无用,也就达不到行为选择的目的。综合比较力是构成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基础因素。鉴别力是指辨认、识别的能力。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鉴别的前提,鉴别是比较的后续,是比较的延伸、提高。鉴别力也是选择力的基础。教师通过识别,判断出哪些是需要选择的道德行为,哪些是必须要放弃的不道德行为。如果教师鉴别力差,对各类行为鉴别不准确,就不能选择出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能实现选择的目的。

取舍力是指在选择过程中对选择对象取舍的能力。它是选择直接实现的推动力。在综合比较、鉴别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一定的价值需求,进行取舍就是选择。在此选择力直接表现为取舍力,如果教师取舍能力强,选择就得当,取舍能力弱,选择就不得当。因此,教师取舍能力直接关系到选择目标的实现。

组织力是指选择主体在获得了价值之后重新调整自身的能力。这种组织力好像人的吸取能力、浮华能力一样,能把从外界所摄取的养料通过生化作用变成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名教师总是要按照某种模式来塑造自己的灵魂和行为,选择的目标能否最后实现,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组织能力。

将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分解为综合比较力、鉴别力、取舍力、组织力,在于说明选择的内在过程,是一个从比较开始,经过鉴。别、取舍达到重新组织的过程。其中每一种能力均可视为选择能力在选择的不同阶段的表现。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培养

(1)要全面理解和掌握道德知识,加强对职业道德必要性的认识。这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前提。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发展同教师个人对道德知识、道德必要性掌握的程度成正比。道德知识愈丰富、对道德必要性认识愈深刻,教师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就愈强。应该说,教师已经积累了不少职业道德知识,但是进行职业道德行为选择仅有常识性的知识是不够的。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改革和世界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道德问题日趋复杂,依靠道德常识或道德经验来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已远远不够了,教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伦理学、美学等知识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常识、基本原理,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高尚的行为,什么是卑劣的行为,什么是人民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为什么应具备这些道德品质等,才能提高对师德的认识,形成师德观念。因此,教师必须加强道德知识的学习,在理论上有所提高和深化。教师要提高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就社会方面来说,必须加强道德教育,从外面灌输道德知识;就个人而言,每个教师一定要自觉进行道德修养,努力学习道德知识,增强对道德必要性的认识,特别是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因为任何道德行为选择都是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且体现着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

(2)要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是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基础。思维能力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一般是由思维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所组成。这些能力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思维运动过程。发展分析能力,就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是把选择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从中认识事物的本质的方法。分析的方法虽然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但这种认识仍然是零碎的、抽象的,不能把握事物的全体。这就需要综合方法的介入。所谓综合方法,就是思维把选择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为一个整体,使事物的本质体现在各个部分中的方法。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使对象在思维中具体再现,这样就能对事物或人的行为达到完整的具体的认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辨别真假与善恶,不至于被虚假的形式所迷惑。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应该是教师在对行为和事件作详尽的分析、综合和比较的基础上作出的抉择。如果没有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想当然地去选择,那么这种选择就不可能顺利达到选择主体的价值目标,实现选择的目的。发展思维能力,还必须培养稳定、积极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能够促进思维活动的进行,有利于道德行为选择目的的实现;消极的情绪和脆弱的意志有碍于思维活动的进行,往往造成道德行为选择的失真,影响道德行为选择目的的实现。

(3)要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任何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锻炼,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提高,也需要教师在道德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因为教师面临的社会生活是复杂的,环境提供的选择可能性有时是人们事先无法预料的。如果要正确地选择职业道德行为,使个人选择与社会要求相统一,就要在道德实践中,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锻炼,注重品德实践,注重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这样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就能得到不断升华和提高。

本章主要结论和启示

本章着重探讨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评价方式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阐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条件、目标、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重要意义及其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与职业道德行为选择,是教师道德实践与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道德得以确立与发展的主要前提。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正确实行行为评价,认真进行行为选择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是用道德手段调节教育过程的必要条件。

复习思考题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有哪些?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是什么?

3.简述中小学教师行为选择的条件?

4.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

案例与案例分析

【案例】

某小学青年教师王某,事业心比较强,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业务过硬。分配进校不久,就担任学校教改实验班的班主任并承担教改实验的科研任务。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第一个实验周期结束时,他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进步显著,受到学校领导、同事及家长的一致称赞。王老师觉得自己成功了,渐渐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平时,与同事们的交流少了,在教研组的集体教研活动中,常常表现得相当自负,听不得别人的建议,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最正确。以至于他班上的学生也在私下里议论“王老师的意见不好提”、“王老师跟以前不一样,不跟我们亲近了”。学生家长也反映:“小王老师有点拿架子了。”有一次,班上几个同学的家庭作业没完成,王老师发现后大发脾气,罚这几个学生面壁半天,等他们的家长来校写了保证书,王老师才肯罢休。从此以后,这几个同学不但不听他的话,而且还想着法捉弄他,给他难堪。一次语文课上,其中的一个学生不知从哪儿找来几个繁难的异体字问王老师,王老师不认识这个字,回答不了,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就大声训斥这个学生,叫他不要捣蛋。结果教室里一阵哄笑,王老师非常恼火,他忍受不了教室里的喧闹,竟然扔掉课本,赌气摔门而出。事后,王老师很苦恼,他自己认为教学是认真的,就是对学生“狠”了点,那也是为了他们好啊。他百思不得其解。更为难堪的是,学期期终考试,班级成绩落到了全年级最后,原先想方设法将孩子挤进他班的家长,又纷纷托人找关系要求将孩子从王老师班上转出。

假期里,老校长多次找小王谈心,帮助他找出身上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败的原因。更多的是小王老师在感到痛苦、内疚的同时,不断反省自己一年来的教育行为。他终于明白了,问题的关键是在于自己没能正确评价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导致自己角色定位不准确。第二学期,王老师调整了心态,更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他很快又找回了自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

【案例分析】

案例中王老师的失败就在于他成功以后,缺乏了正确的自我评价,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过高地评价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从而忽视了自我职业道德的修养,导致了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的紧张,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态度,进而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一个教师,如果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评价,没有自知之明,不仅会导致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准确,还会导致教育行为的偏差。比如,案例中的王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发生的冲突,就是因为他未能对自己的实际教学做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教学基本功好,因此,才会做出不是自己不会,而是这个学生对自己不尊敬、对“捣蛋”的错误判断,结果产生了不正当的举动,他自己还想不通。如果教师有了自知之明,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即使课堂上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也会适时地提醒自己:世界上没有无所不晓的人,不要把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而看成是丢人的事,自己可以通过课后查阅资料再告诉学生,这样,教师的教育行为就会变得有条不紊了。至于老师忍受不了教室的喧闹而摔门离去,则更是由于他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缺乏自知、自信、自我控制等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结果。

案例中的王老师惩罚未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在王老师看来,他是严格要求学生的,他是为了学生们好的,而学生们不理解,他自己更是“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王老师这样“恨铁不成钢”好心办坏事的现象相当普遍。究其原因,仍然是教师在评价自己时没有解决好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矛盾。

值得庆幸的是,案例中的王老师在校长的真诚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深刻反省,终于发现了自身的缺点所在,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并采用正确自我评价,解决了问题和矛盾,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新坐标,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可见,“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自我道德评价,缺乏自知之明,对创造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对教师自身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都是十分有害的。只有全面、历史、客观、发展地了解自己,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和得失,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戒骄戒躁,勇往直前。

【训练与思考】

1.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迷信“棍棒底下出人才”、“严师出高徒”,经常搞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强制性教育,学生敢怒不敢言,老师自己则认为自己是凭良心工作,甚至认为这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自己责任心强的表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2.近年来,在一些中小学,有一个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即有的教师在与学生家长交往中,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好处。比如接受家长的各种礼品;与家长拉关系,利用家长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办私事,等等。对此,有的教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社会不良风气所致,小气候改变不了大气候。对上述现象,到底应该怎么看?请根据你自己的师德标准和价们观、义利观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3.自我道德评价训练活动。

活动主题:我的另一面

活动目的:认识自己的不足,正确评价自己

活动步骤:(1)组成一个小组,产生一名主持人。

(2)主持人宣布:有人说,我们人有两种眼镜,看自己时,我们总是用红眼镜,看到自己的长处多。看人家的时候,我们喜欢用黑眼镜,看到他人的毛病多。如果我们换一下眼镜用黑眼镜看自己,会怎么样呢?本次活动就是通过黑眼镜来看自己,从而发现、承认和接受自己的不足,学会全面评价和接纳自己,同时也锻炼和培养我们勇敢自我否定和勇于接受他人否定的勇气和心胸。活动方式是以“检讨”形式进行,包括自我“检讨”和他人“帮助”。主要是针对我们的师德修养方面是不足。

(3)小组活动开始。

自我检讨。每人对自己的不足提出如下:___

他人帮助。小组成员轮流对自己提不足:___

归纳检讨结果,写出检讨后的感受:

我认为我的师德修养现状是这样的(用文字描述):___;

我希望未来我的师德修养是这样的(用文字描述):___;

我认为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于:___;

我认为架起自己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是:___。

(4)互相交流自我评价结果。

【思考题】

1.如何保证师德评价的科学性?

2.制定师德评价体系应注意哪些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