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有: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走班”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知识与能力的分层教学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

第一节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研究在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目的是想探索在班级授课中,面对学生之间的显著差异,如何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促使全体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要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解决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参差不齐的学生学习可能性之间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确立两个基点:一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二是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是有充分发展潜能的,课堂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发展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策略,称之为分层递进教学,也称为分组递进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

第一,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第二,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建立一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这就是递进的机制。第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的建立和协调,努力使各层学生发展所长,互助弥补,互相帮助,形成合作学习的气氛,从而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目的。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这些都是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三、分层教学的策略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使各层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各自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它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方面都要有区别。针对在分层递进教学中,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多变的这一特点。教学过程要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不断鼓励学生向高一级目标前进。

也有论者提出,在学生学习基础差异悬殊的部分,学科实行班际分层教学,一般应当注意以下要求:

一是民主协商:分班须经师生协商,取得家长支持。当师生有分歧、教师又不能说服学生时,应按学生的选择定层;

二是班际流动:分班后学生间仍会有差异,也会分化,应在一定阶段实行班级之间的学生流动;

三是鼓励递进:学生的班际流动不应是惩罚性的,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向上递进的积极性,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向上流动的机会;

四是合作学习:分班后仍要重视开发、利用学生中的“差异资源”,通过合作学习增加相互交流、探讨和互助互补的机会;

五是关注班内学生差异:无论是在原来的异质班中,还是在实行班际分层的部分学科的同质班中,教学时都要注意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六是研究班际差异:在班际分层教学中,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都要有差异性,但涉及学科知识的教学进度就要注意各班的横向平衡,以免影响学生在必要时的班际流动;

七是师资保证:学校要有较强的师资力量,避免在安排分班后的任课教师时顾此失彼,发生低层班被”遗弃”的现象;

八是完善管理: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加强原异质班的管理和班集体建设,建立稳定、有序的管理制度,包括评价制度、班际流动制度、任课教师联系制度等。

四、分层教学的常见模式

在我国,分层递进教学改革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上海率先提出实验的。近十几年来,分层递进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有:

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

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2.分层走班模式

根据学校进行的主要文化课摸底结果,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三个或四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之为A、B、C、D教学班)。“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走班”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3.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

知识与能力的分层教学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这一形式参照了国外的“核心技能”原理,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认识社会及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因材施教”。在教学上,此模式同时配合有“分层测试卡”(即分层目标练习册),由于“分层测试卡”是在承认人的发展有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多层次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应有的肯定。实施这一评价手段,对测试内容应当重在对当堂所学内容的检测(只要认真听就可达标),注意对学生新旧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的检验,较高层次的学生则侧重于创造能力和检测(要求动脑筋,有创新精神)。

五、分层教学的操作要点

1.学生分层

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一般为三层,也有两层或四层的。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实践中,学生分层的做法包括显性分层、隐性分层、学生自主定层等三种基本类型,以及若干结合型和亚型。

2.目标分层

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具体学科章节的教学目标。

3.分层施教

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即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部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

4.分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分层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

5.矫正、调节、分层提高

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及时采取矫正、调节措施。

六、分层教学的优化

有研究者提出,在我国现有的班内分组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分层分组上,大多是采用能力分组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在形式上有所改变或在能力分组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其他的因素,有力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但能力分组的痕迹仍显而易见。

分层是本着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进行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从长远看,或从现实中考查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消极的因素,特别当分层运用不好,方法不恰当时,就有可能给学生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效应。首先,如果分层不恰当,可能促使教师产生“学生异类”的思想,加重学生不平等的观念。其次,分层有可能导致学生曲解或误解教师的某些行为。最后,教师在分层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往往降低了对部分学生的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实行以下的优化策略:

一是教师内在尺度法,或曰隐性尺度法。在实行差异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差异没有必要让学生明了,更要力避给学生贴标签。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便于对学生进行干预和影响,教师只要做到心中有数,暗地里做出安排即可。

二是正确分组法。分组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方式:组内分层和组间分层。前者分组后组内成员有差异而组间无差异,后者组间有差异而组内无差异。正确的做法是组内分层法,即组内成员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异,但各层次的成员都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以便采取竞争的方法促进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