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剿灭沟通的“杀手”

剿灭沟通的“杀手”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办公室里,老师和家长在和赵亮同学谈话。赵亮是一个初二学生,由于他非常迷恋电子游戏,由此常常忘记做作业。来自于沟通的一方或双方的错误的沟通立场,而这种错误的沟通立场又通过错误的沟通语言表现出来。许多研究发现,教师的一些驾轻就熟、脱口而出的语言,成了“杀手”式的语言信息,阻碍了师生沟通的效果,导致了师生之间的误会和冲突;阻碍提高师生沟通的效果,首先应从分析教师错误的沟通语言着手。

第四节 剿灭沟通的“杀手”——师生沟通常见误区扫描

办公室里,老师和家长在和赵亮同学谈话。赵亮是一个初二学生,由于他非常迷恋电子游戏,由此常常忘记做作业。他父母非常气愤和焦虑,找来老师一起和他谈话。

尽管老师和家长反复说了许多这样的话:

“你为什么老是犯这样的错误?”

“你以为只要你不说话就行了吗?真是自作聪明!”

“你想过没有,再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赵亮的态度仍是不作声,始终保持沉默。

沟通遇到了障碍,陷入了僵局。老师和家长一时也都不知道该怎样跨越障碍,打破僵局。

在师生沟通中,许多教师一直是凭着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习惯来解决问题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经验和习惯都能够带来良好的沟通效果。

有效的沟通是不断跨越障碍的过程。师生沟通的障碍来自哪里?来自于沟通的一方或双方的错误的沟通立场,而这种错误的沟通立场又通过错误的沟通语言表现出来。

许多研究发现,教师的一些驾轻就熟、脱口而出的语言,成了“杀手”式的语言信息,阻碍了师生沟通的效果,导致了师生之间的误会和冲突;阻碍提高师生沟通的效果,首先应从分析教师错误的沟通语言着手。

汤玛斯·高登和克里斯·科尔等心理学家曾经把错误或不当的沟通语言分为三大类。参照他们的分类,以及中国教师的实际状况,这里把师生沟通中教师常见的语言错误划分为四类。

一、发号施令型

发号施令型的语言总是告诉学生:作为一个学生,他(她)“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最好”怎么做、“可以”怎么做。

发号施令型的教师认为,通过这样的语言可以向学生传递解决问题的办法,期望学生最好能无条件地接受。它也是许多教师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语言。

发号施令型语言可以分为四种,根据教师使用的频率排列为:

1.命令

例如:

坐下!不许动,现在轮不到你说话,等到你得到了原谅再说。

不许再哭,这里不是你家!

你给我离开教室!

这种语言使人感到:学生的感受、需求或问题并不重要,他们必须顺从老师的感受与需要,并有可能产生对教师权威的恐惧感。这是教师单方面发出的语言信息,学生的情感或需求没有得到尊重,因此学生有可能对教师产生怨恨、恼怒和敌对的情绪,比如顶撞,抗拒,故意考验教师的决心,发脾气等。

2.威胁

例如:

如果你们这次不交齐作业,我就要罚你们再抄十遍书!

如果你再不改,我就打电话给你的家长,叫你的家长来见我!

这种语言与命令很相似,只是再加上告诉学生不服从的后果是什么。这种语言可能使学生感到恐惧和屈从,也可能引起学生的敌意。学生有时还可能对此做出与老师期待的相反反应:“好啊,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不在乎,看你能把我怎么样!”更有甚者,做一做刚才被警告过的事,好看看教师真的是否言出必行。

有时老师真的采取了叫来家长等措施,学生的态度一般也不会有所改变。他们只会更加反感,起码也会保持消极状态的沉默,与教师、家长不做任何交流。

3.强加于人

例如:

昨天晚上你有没有照我的话去做功课?你知道如何来安排时间吗?让我来告诉你……

又如:

今天找你来,是要与你讨论你这次考试失误的事情。经过我对你的试卷分析,我发现你存在的问题是粗心。你说是吗?记住:下次考试要细心!

好,我的话讲完了,你可以回去了!千万要记住我的话,别再粗心!

其实,这个学生考试失误未必是因为粗心,也许还有更多的原因。老师找这个学生来谈话,目的是为了帮助他找到这次考试失误的原因,提高学习的成绩,但因为没有互动和交流,导致了他们之间的谈话毫无效果,并让学生感到老师并不想、也确实不了解自己。

“强加于人”实际上也是微妙地下命令,但是它可以更巧妙地隐藏在貌似很有礼貌的、富于逻辑的陈述中,但讲话的这一方只有一种心态:“你是我的学生,所以必须接受我的观点。”

因为不给对方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因而这类谈话会进行得很快,学生也根本没有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会感到自己的权利被剥夺。长此以往,学生还会产生一种“老师总是认为我不行,有改也改不完的许多缺点”等压抑感。

4.过度忠告

例如:

如果我是你,肯定不会像你这么做。

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先做容易的题目,再做难的题目。

这样的语言信息是在向学生证明:老师不信赖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后果往往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削弱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创造力。

过度忠告也意味着教师的一种自我优越感,容易引起追求独立的学生的反感。

有时这种语言信息还会使学生感到被误解,甚至这样想:“如果你真正了解我,就不会给我出这种又馊又笨的主意。”

发号施令型语言是教师平时使用得最多的一种语言。许多教师认为它是见效最快的语言。它的优点是教师可以快速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它的缺点是使用过度就会失效。因为:

(1)容易造成学生反感。这种语言的后面常常隐藏着这样的意思:“你太笨了”,“你太差劲了”,“你要听我的”,“我是权威”等等。这让学生听后很反感,随之出现逆反心理或顶撞情绪。有经验的教师会发现,当一个学生接受这样的语言时间较长后,会变得烦躁、自卑,或对以后类似的语言漠然,以至于有许多教师和家长总是抱怨:“为什么孩子越被教育却越不听话?”

(2)容易使学生顺从,却不容易产生积极的行为。

(3)它所表达的信息仅涉及学生而不涉及教师本身。由于学生不知道他的行为对教师有什么影响,只知道老师要求他对某些行为进行改变。在这种单方面的沟通渠道中,学生也会单方面地对教师作不正确的推测,比如:“这位教师偏心,心胸狭隘,脾气坏,专门拿我们出气,对我们要求太高”,等等。学生有了这样的负面心态,就不会从正面来接受老师原本良好的用意了。

二、傲慢无礼型

傲慢无礼型语言可以分为三种:

1.训诫

例如:

你是个初中生了,应该知道什么是对的!否则你得回到小学里去回回炉了!

你应该很清楚写字必须用什么样的姿势。

这种语言表达了一种预先设定好的立场,使学生感受到与老师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感受到老师在运用老师的权威,导致学生容易对老师产生防卫心理。当教师运用这种语言模式的时候,常会使用这些短语:

“你应该……

“如果你听从我的劝告,你就会……”,“你必须……”等。

这类语言在向学生表达:老师不信任你们的判断能力,你们最好接受别人所认为的正确判断。对于年级越高的学生,“应该和必须”式的语言越容易引起抗拒心理,并导致他们产生更强烈地维护自己的立场。

2.标记

例如:

我发现班上一有麻烦,总有你的份!

我早就知道你不行!因为你太懒惰。

你就喜欢做这种下三滥的事!我看你永远改不好了!

这种语言一下就把学生打入了“另类”,最容易令学生产生自卑感或“破罐子破摔”式的消极心态。

面对教师这样的标记语言,学生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损害。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他们以后就会在老师面前尽量掩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愿将内心世界向老师打开。

一些调查表明:学校中最得不到学生尊重的老师是经常给学生打标记的老师。所以,教师对此必须特别注意。

3.揭露

例如:

你这样对抗老师无非是为了出风头!

你心里想什么我还不知道,在我面前你别想玩什么花招!

说几句认错的话就想蒙混过关?其实是害怕我给你爸爸打电话吧?可我今天偏要给你爸爸打电话!

其实,教师让学生知道“我知道为什么”、“我能看穿你”并不是件好事。因为如果教师分析正确,学生会由于被揭穿而感到窘迫或气恼。而如果教师分析不正确,学生也会由于受到诬赖而感到愤怒。他们常常认为老师是在自作聪明,自以为能像上帝一样居高临下地洞察所有学生的内心,感觉莫名其妙地好。

傲慢无礼型语言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明显贬损学生的意味。它们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贬低学生的人格,并在明确地表达下列意思:

“你是问题学生”,

“你不好”,

“我不喜欢你、甚至讨厌你”,

“我对你没有信心”,等等。

学生如果经常听到这类语言,就有可能形成“我是一个差劲的人”等自卑心理,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较大的伤害。

由于这种语言常常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也可能随之出现反攻击的心态。这时,师生之间可能出现更大的冲突。

更重要的是,傲慢无礼型语言给教师的形象蒙上了粗鲁、教养差等阴影,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

三、讽刺挖苦型

讽刺挖苦型语言可以分为两种:

1.暗示

例如:

你讲话的水平真高啊,也许以后会有人请你当我们学校的校长。

临近高考你还在玩,真是胸有成竹啊,看来你一定会考上名牌大学。

《西游记》刚刚演完,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

这类语言虽然相对说来比较温和,但效果往往很差。

原因之一: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集中或认为不关自己的事等,大多数孩子并不能够透彻地理解这些暗示,所以有时教师会感到自己是在“对牛弹琴”。

原因之二:哪怕有些学生明白了教师话语的部分含义,也会觉得教师说话如此拐弯抹角而有失坦诚,觉得教师“大做作了”,从而失去了对教师的信任。

原因之三:即使学生听出了教师的“话中之话”,也只会对教师的说话动机和人品作出鄙夷性的评价。

2.中伤

例如:

你的字写得太好了,龙飞凤舞啊。我的水平太差,实在看不懂!看来要请你的爸爸来教我看。

你以为你是爱因斯坦吗?不要自以为懂得很多了!

怎么这么热闹,看来全班同学都缺钙啊!

这类话语一出口,就流露出对学生的明显鄙视,还带有一些人格侮辱的成分在内。

对这类中伤性的语言,学生会非常反感。他们即使当面不敢说,心里却会反击:“你有什么资格来消遣我。看你说话的样子,哪像个老师!”

教师在使用讽刺挖苦型语言的时候,是希望学生听懂这些话中的弦外之音。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较为温和、较为“高雅”的表达方式。这类语言的潜台词是:“如果我把话挑明你们就会不喜欢我”,“跟你们坦白大危险了”。“我是有水平的教师,不会像你们这群傻瓜那样直筒子式地说话”

不要以为仅仅是发号施令型和傲慢无礼型语言才有许多不良的后果,讽刺挖苦型语言对学生的伤害也非常大。因为这类语言的深处隐藏着的是对学生的厌恶和轻视。

四、隔靴搔痒型

隔靴搔痒型语言主要有两种:

1.空口“安慰”

例如:

不要难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明天你就会好起来。

不要着急,你还年轻,人生之路长着呢。

回去休息休息,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这些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没有意义的安慰中,隐含着一丝“哀其不幸”式的怜悯感。因此,学生会感到双方并没有站在平等的地位对话,而自尊心越强的学生越不喜欢教师这样的讲话方式。

2.泛泛之辞

例如:

总的看来,你是一个好孩子。

我也不知道对你说什么好,你自己好自为之吧。

你需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这种泛泛而论的评价过于简单,对于学生的成长根本无益。而学生也会怀疑教师是否真正关心自己。

当教师安慰一个痛苦中的学生、或学生急切地要求教师对自己有所帮助时,隔靴搔痒式的语言会让学生非常失望。进而他们就会对教师产生无能、自私、冷漠等不良印象。

如果学生经常听到老师说此类话,还会怀疑老师是否一直在敷衍自己,对自己毫无爱心。长此以往,师生关系就不会融洽,隔阂日益加深。

许多成人在回忆往事时,经常会提及学生时代若干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他们也许会说,当时是老师一次意味隽永的激励使自己受益一生;但也许会说,当时是老师的一句话深深地伤害了自己,成了自己“永远伤心的理由”。

教师不能轻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在无意中成为沟通的“杀手”。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年轻美丽的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