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侯鸿鉴及其锡金乡土史地

侯鸿鉴及其锡金乡土史地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侯鸿鉴是中国乡土教育的先驱,是无锡地区民主革命的启蒙者、江苏近代教育的开拓者,我国近代爱国教育家。本节通过目前可见的一些材料,对他的个人经历、教育思想、教育贡献做一简要介绍,并对其所编《无锡乡土历史》、《无锡乡土地理》进行内容分析。光绪戊戌年,侯鸿鉴由上海返回无锡,考中秀才,在当地士绅杨模创办的竢实学堂任教。

一、中国乡土教育的先驱:侯鸿鉴及其锡金乡土史地

侯鸿鉴是中国乡土教育的先驱,是无锡地区民主革命的启蒙者、江苏近代教育的开拓者,我国近代爱国教育家。和众多乡土志书作者相比,他终生从事教育实务、文化实践和教育著述,为江苏省乃至中国近代教育事业都做出过极大贡献。但是,直到目前为止,他的作品还没有得以系统的整理,关于他的教育思想也尚无专门研究。本节通过目前可见的一些材料,对他的个人经历、教育思想、教育贡献做一简要介绍,并对其所编《无锡乡土历史》、《无锡乡土地理》进行内容分析。

侯鸿鉴(1872—1961),字葆三(保三),无锡人,南社成员。其母梦狮而生,因此自号“梦狮”。侯鸿鉴自幼喜欢读书,5岁入私塾,14岁读完四书五经。由于家贫,很早就自立。16岁起就设馆授徒、卖文糊口。17岁时,在无锡西溪结“诗文社”。因愤恨慈禧荒淫无道,酒后作讥刺诗《落花篇》,一时传为美谈,同辈称其为“侯落花”。光绪二十二年(1896),侯鸿鉴接受新学思想,在西溪成立了算学研究会,提倡数学研究。后与江阴夏冰兰(后随夫姓)结婚,在绍衣堂旧宅开馆授徒,侯鸿鉴自任教师,夏冰兰则为学生准备膳食。不久后他投考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部,与后来为同盟会会员、革命党人的胡壮猷、杨荫杭、秦毓鎏、孙锡皋、范绍洛等人为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他兼为低年级学生讲授中文课程,并利用课间认真自学外文与西方科学。同时,兼任上海《时务晚报》主笔。夏冰兰(时名侯冰兰)则在上海务本女子师范学习两年,并在浙江绍兴明道学校任教员一年。光绪戊戌年(1898),侯鸿鉴由上海返回无锡,考中秀才,在当地士绅杨模创办的竢实学堂任教。[1]侯鸿鉴胸怀大志,对中外政治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认为若不求“新学”,不兴学校,不开民智,就不足以匡时救国。为此,他创办了《积志学会月报》,同时帮助裘廷梁、裘毓芳编印《(无锡)白话报》,为“新政”呐喊助威。1902年(壬寅)年底,他与夏冰兰在杨涵修(杨绛先生的祖父)的资助下留学日本(期间亦受杨模资助),入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和袁叔畲、经亨颐、刘揆一等为同学,与吴玉章等结为挚友。1902年5月,留日学生兴起办报之风,鼓吹爱乡、爱国情结,宣传自治、革命等理论。江苏同乡会也在日本创办了《江苏》,主编为侯鸿鉴的同学秦毓鎏(字效鲁)。侯鸿鉴在创刊号上以“侯生”为名,发表了《哀江南》,“为江南之历史哀”,“为江南之地理哀”,“为江南之政法哀”,“为江南之军事哀”,“为江南之教育哀”,“为江南之实业哀”,指出江苏的积弊是“历史腐败,地理破裂,政法苛酷,军事委靡,教育顽固,实业孤惰”;又在以后几期连载了《哲学概论》,讲解西方哲学;还以“保三”为名发表《乐歌》。[2]他在学习之余还翻译日文,获得稿酬以资完成学业。在日期间,他还替人代笔,编撰《考察日本商业教育武备日记》(12卷),共十万多字,得到四百元的报酬。他用这笔钱购置了器械、标本,为返回祖国从事教学做准备。

1904年,侯鸿鉴夫妇学成回国,于翌年正月创设了私立无锡竞志女学。该校是江苏省最早的女子学校,与上海的务本、爱国和苏州的振华等女校齐名,为我国近代最早创办的有影响的女校之一。1906年,他受聘出任江苏省视学,以视察所见写成《视学报告》和《教育镜》。1908年,他在竹场巷办商业实习学校,又继任无锡竢实学校校长、南菁学校学监等职。夫妇俩还创办了女子理科研究会,以提高当地妇女的科学知识水平。

民国元年七月,蔡元培、范源濂主持召开由五十二人参加的民国临时教育会会议,商定新学制,侯鸿鉴被选为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员出席会议,并提出了“请明定教育方针”议案。此后,侯鸿鉴连续三次当选无锡县教育会会长[3],又奉教育部之命,到东三省和河南、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台湾等地视察教育,并先后受沈阳、天津、泉州等地诸校之聘,讲学所及,几乎达半个中国。五四运动后,各地纷纷开展革命文艺活动,向封建思想、封建军阀发起猛烈抨击。侯鸿鉴此时任受聘福建泉州明新乡村师范校长一职,在他的支持下,进步学生成立了明新剧社,编演现代话剧,猛烈谴责北洋军阀欺压群众、勒捐派款的罪行。1924年起,为探究世界教育情况和国家兴衰强弱之由,侯鸿鉴只身做环球9Ʊ1万余里之游。他于1924年4月中旬从上海启程,经过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瑞士、埃及、印度、越南等11国,遍及亚、美、欧、非四大洲,于同年9月底回到无锡,写成《环球旅行记》。在从事教育管理的同时,侯鸿鉴还将日本的一些教育专著翻译出版,把当时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江苏,促进了江苏省的近代教育事业。

侯鸿鉴一生著作甚丰,留下了教育学专著、诗文集和教科书等作品近60部之多。比如:教育学方面有《靖江学务实行改良政策》、《教育学》(无锡速成师范学校1908年再版)、《单级教授法讲义》等五种;图书文献方面有《古今图书馆考略》等三种;教育考察游记有《考察日本商业教育武备日记》(代李湛阳作)、《南洋旅行记》等九种;教科书有《初等文法教科书》、《锡金乡土历史》、《锡金乡土地理》、《无锡乡土格致》、福建《晋江乡土志》、《保姆学》、《高等小学女子修身课本》等;编辑和翻译了《竞志杂志》、《蓷刀体操法》等;诗文集有《沧一堂诗文钞》等五种。侯鸿鉴还酷爱书籍和文物、标本收藏,游学所到之处,喜欢购置各种标本、科学仪器,用作教学教具;并收集唐、宋、元金石书画作品多达三万八千余件,为书房藏室取名“藏经阁”、“百一楼”、“沧一堂”,被朋友称作“家庭博物馆”。可惜“八一三”之役,藏品完全毁于炮火,成为他生平最痛惜的事。

由于多年辛苦奔劳,侯鸿鉴六十岁后身体一直多病,因此又自号“病骥老人”、“汗漫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仍任竞志女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名誉校长。后被选为无锡市人大代表和政协特邀委员,受到政府的尊重和人民的爱戴,并在北京接受国家领导人的寿诞贺礼。1961年6月19日去世,享年89岁。[4]后人评价他“提倡‘痛苦教育’,以身殉学”[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