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的个体负向功能

教育的个体负向功能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学习者的素质基础、个性特长、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用一种统一的教育模式实施于千差万别的个体,在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免不了对受教育者的个性产生压抑。教育是通过文化传承对个体产生影响的,文化对教育能够产生潜在的、深层面的影响。这样,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和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

三、教育的个体负向功能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然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如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为了追求高分数,学校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这种对客观化、规范化的过于追求成为扼杀个性潜能和创新精神的罪魁祸首,教育过度的工具化阻碍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导致受教育者在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被异化,主要表现为出现主体意识淡漠(如学习活动中缺乏自主性)、个性被压抑(如过分的从众心理与行为)、功利思想严重(如重成就而轻人品)、素质发展不全面(如智力发展较强,但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薄弱)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所导致的。

从整体上看,现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追求效率最大化,压抑个性发展。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人才,个体受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于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受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走上了效率化的道路,最为典型的是班级授课制、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然而,学习者的素质基础、个性特长、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用一种统一的教育模式实施于千差万别的个体,在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免不了对受教育者的个性产生压抑。

第二,教育强化顺应社会,导致独立精神缺失。教育要适应社会,传承社会意志,具有极强的社会性、阶级局限性,从而显示出传统、守旧的特征。学校教育在引导受教育者遵守现行社会政治秩序、接受社会价值准则和规范的同时,极易造成个体独立精神的缺失,而独立精神正是创新思想的源头。

第三,消极的文化观念导致个体发展的偏差。教育是通过文化传承对个体产生影响的,文化对教育能够产生潜在的、深层面的影响。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消极的文化观念必然对个体发展产生负效应。例如,师生关系长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状态,受教育者逐步养成了依附性的人格,缺乏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四,教育的工具理性吞噬了幸福感。以分数论英雄、以升学为目的的功利性的教育严重压抑个性发展,使教育无幸福可言;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增加受教育者的负担,对受教育者进行过度教育的行为更使受教育者对教育产生厌恶和恐惧。这样,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和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

第五,教育者自身局限直接产生消极影响。教育者尤其是教师是教育的主导,是受教育者内化知识、提高素质的设计者和引导着,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极大,因而也是最容易压制个体发展的人。教师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其素质高低、一言一行都对个体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教育发展迅速,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许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水平、敬业精神等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个体成长的要求,不能深刻把握教育的规律,这样必然对个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