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以上对态度与品德的概念及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只有价值内化到最高级水平的态度才可以称为品德,即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态度与品德的概念及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两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有时甚至难以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比如我们说某学生有尊老的品德,这里所说的品德也是指这个学生在遇到老人时作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我们也可称为尊老的态度。

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比如某学生做作业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可以说该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并不能说他品德不良。

第二,两者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出,因价值内化程度不一致,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不稳定到受到高度重视、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价值内化的五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只有价值内化到最高级水平的态度才可以称为品德,即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因此,态度和品德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在教育上可从建立轻微的态度做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