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专家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关键因素之一,还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问题。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克服大学生就业难的瓶颈之一。然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个人、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就业

金淑彬 黎家洪

从1999年始,为了给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212万人,比2002年净增67万人,增幅为46%,2004年达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68万人,到200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338万人。那么,大学生就业情况又如何呢?据资料显示,2003年毕业生212万人,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率本科院校为61.3%;2005年大学毕业生为338万人,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由此可见,本科生就业情形已不让人乐观,更何况专科生和高职生!据专家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关键因素之一,还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问题。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不久前对15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部分高校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更加关注人才的质量。因为人才是创造产品、为企业赢得利润的主要因素。有些企业,尤其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不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现代企业的用人特点。”这从某一个层面表明,现在的用人单位,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看得比学历更重要。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克服大学生就业难的瓶颈之一。然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个人、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本文仅从大学生个人就业方面来对大学生如何有效培养其综合素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所谓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或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对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其综合效应表现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大学生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它具有内在性、稳定性、有机性、多样性等特点,一般包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素质等方面,它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内核,体现着学习和实践的成果,是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力量源泉。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让他们更快、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笔者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后认为,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就业率,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决定其他一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素质是体现一个人思想是否端正的一个最起码的标准,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他的政治态度必须是端正的,端正的政治态度主要表现在:一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祖国的尊严,敢于同不良倾向的人和事作斗争;三是不做有损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事情,当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与自己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妥善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则体现着一个人是否爱岗敬业,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具体标准应是:作为学生,一要热爱学习,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二要积极要求上进,举止文明;三要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四要尊敬师长,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根据调查,当今用人单位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应聘者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已成为选择员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从新生进校时就抓,而且常抓不懈,可以贯穿于新生入学教育、班会、专业辅导和德育课程等,并就某些个案让学生进行认真和深入地讨论。

(二)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如今,独生子女家庭较为普遍,几个长辈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况也不罕见,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好与坏、是与非也常常以自己为标准。因此,在大学这样一个优秀人才较为积聚的地方,有的同学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比自己强这一事实,表现得很自卑甚至是自我封闭,在集体中也不能很好的与大家合作,而现在的绝大部分企业又特别注重团队精神,并作为是否录用员工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一个大型招聘会上,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大学生让其家长陪着参加招聘会。问其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说,是为了壮胆。像这样的大学生,这样的表现,这样的能力,一个需要人才的招聘单位怎么会录用他呢?因此,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学知识的地方,而且也是培养自己自信心、独立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地方,是一个出来比进去时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的地方。在大学里,即便别人比你优秀,你也完全不用气馁,天生我材必有用嘛!有一首歌唱得好:相信自己!要学会在与同学们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与此同时,在用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相比较时,还要学会用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较,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此外,还要学会感恩!当你知道了感恩,自然也就拉近了与他人的距离,沟通起来也就容易了,如果你与他人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那么,对于团队合作的工作形式对你来说就没问题了。当然,有关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的确离不开老师的循序引导,更离不开大学生自己有意识的锻炼,作为大学生来说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一定要学会坚持!只有坚持,你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三)培养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是用人单位对员工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但这里所指的专业技术能力绝不仅仅是指在学校里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而更重要的还是指实际动手能力,即利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报道,某用人单位到某高校招聘,该单位对某应聘者各方面都较为满意,然后让他利用计算机输入一小段文字,然后递交文本文档。结果,该应聘者居然说不会。说起实际动手能力,总有人会这样认为:要远离学校,到工厂、到农村去实习和锻炼才会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其实并非如此。工厂、农村是我们锻炼实际动手能力的很好场所,但学校里,课堂上,一样可以锻炼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只不过是我们善不善于为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让自己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罢了,如果是,那么,你的实际动手能力就会因此而得到提高。例如,当我们在讲增值税的类型时,根据扣除项目中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的不同,可将增值税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三种类型的增值税,教师在对这三种类型增值税的概念和计税依据进行讲解后,向学生出这样一道题:某厂在某纳税年度发生如下业务,货物销售额为100万元,外购原材料等流动资产价款30万元,外购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90万元,当期计入成本的折旧费为9万元,请计算出三种不同增值税的计税依据。学生如果理解了概念,且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他(她)就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四)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定要学会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这是你的心理素质在就业时的具体体现。那么,怎样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呢?首先,要学会尽可能地表现自我,敢于自我推荐。肯定自我,发挥优势,不自卑,不自傲,注重平时各方面知识积累的展现,要有成就大事的定力、动力和魄力。在体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不想当冠军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用来作为我们大学生的自勉之言,未尝不可。其次,要转变观念。作为大学生的你,千万不要认为,我接受了几年的高校教育,手里有了一张文凭,我就具有了某种身份,我就该做“白领”,我就该走上管理岗位。事实上,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还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你是受过专门教育,专业素质较高,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已。第三,要具有勤奋、敬业、谦虚的心态。一次招聘会上,一位老总这样评价当代应届大学生:一是大事做不来,二是小事做不好。他给我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让一个大学生去买一箱复印纸,结果他搬回来是140元钱一箱的(实际上只需130元钱一箱),而且好像还很有功劳,说,搬得太辛苦了,累得要命,想早点回家,没等同意,找个理由就溜了。这位老总还说,现在,有些大学生学会了“浮夸”,一点也不谦虚,考察的结果是本人的实际能力与简历上所写的有很大的出入。

(五)培养创新素质

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定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应有意识去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使自己成为创新素质型人才。首先,要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需知,如没有良好的基础,创新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要具有创新意识,即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勇于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第三,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博学、勤动脑、勤动手,让自己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第四,培养自己的创新人格,通过讨论、质疑等各种方式,培养自己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大无畏精神,并在挫折面前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任何不利条件下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念。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除了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外,还应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在校应届生虽然渴望找到满意的工作,但是面对复杂的就业市场,在就业的选择上总是感到很迷茫。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和将来在哪些领域里发展,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因而择业就显得比较盲目,具体表现在:在找工作时没有目的性;到处投递简历而没有针对性,结果是简历投到了哪些单位连自己都不记得了;面试时因准备不足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其结果便可想而知。与此同时,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应届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往往首先考虑的不是为就业单位如何创造价值,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分配环节和工作环境上,如薪水多少、奖金高低和工作条件好坏等,这显然与用人单位的意图是相悖的。我们认为,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首先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2%的大学生没有“职业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从事哪些职业容易成功,自己的潜能有多大等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时才“临时报佛脚”,以致产生就业恐慌感。因此,大学生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探索自己未来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进行现实的评价,并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使大学生在就业时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参照性,缩小就业范围,从而避免漫天撒网。大学生在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步骤:一是认识自我;二是了解社会;三是确立目标;四是制定策略;五是评估修正。

实际上,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着一个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相矛盾的问题,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需求理论”,即人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按其重要程度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受人尊敬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每一个大学生,都希望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一定要明白,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毕竟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这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方向明确,方式、方法正确且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方可实现这一需要。因此,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清醒地正视这个现实:论经验,几乎为零;论知识,可谓刚刚起步;在大学教育已成为“大众教育”的今天,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当你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且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价值观后,就业对来说,已经是一件并非太困难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 孙平.浅谈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3年第八期

[2] 任海松.高校学生内部考核选拔评分方法探究.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3年第一期

[3] 陈玲.“中国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成功启动.出国与就业,2005年第一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