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矛盾性认知的心理能量

基于矛盾性认知的心理能量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许多情况下,认知矛盾的活化状态与个人的知识蕴藏量有着直接的相关,知识准备得越充分,运用自然学科知识和社会学科知识对生活背景和行为环境进行观察,对事实、现象的解释越深入,矛盾性认知就有了产生的基础,也越有利于对困难、挫折的克服与战胜。心理能量的过程属性蕴涵着认知的矛盾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矛盾对于心理能量的作用,表现为外显性和内隐性。

3.基于矛盾性认知的心理能量

问题:心理能量的产生与哪些内部动因有关系?

心理能量的激发来自于心理内部的认知矛盾、心理认知的不平衡性,与矛盾的发生、发展、消亡相伴随,与矛盾的过程属性紧密联系着。矛盾还与个性心理品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教学认知中表现出的心理矛盾性,与意识、意志、知识准备、显隐性、事件目的性、行为预见等因素直接相关。

(1)意识与意志的交互作用

建立在矛盾性认知上的心理能量的产生,有多元背景和多个因素的作用。

在意识主导下的行为是自觉的,是人经过深思熟虑、对行为的过程与结果有了一定的准备和充分的预测之后,所采取的行动,而不是勉强为之的、一时的冲动。自主行为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源源不断的心理能量的支撑。心理能量来自于个人的经验知识(包括间接经验知识和直接经验知识)的积累,来自于自信心的建立、成功体验的积淀,以及意志品质的坚忍不拔、性格特征使然、积极情感指向等心理因素的作用水平,这些因素各自产生的心理应力矢量叠加,最终形成能量系统。这几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意志与意识在心理能量机制中的关系是:在行为过程中的意志,是在意识的支配下生成的,不能独立存在,并通过行为的反馈而变化的,或增强,或减弱。一方面,没有意识到,或意识的主导性不够,就谈不上坚强的意志,其行为就不可能持久,也不具有理性化成分;另一方面,缺乏意志,或意志力不坚强,尽管心理意识正确,所支配的行为依然缺乏支持能量,缺乏韧性。

心理能量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心理意识要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二是对意志有一定量度的要求,即是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突破学习活动所需要的阈值水平。人的意志表现越强烈,越坚韧,心理能量实现的水平就越高。

(2)知识准备程度

在许多情况下,认知矛盾的活化状态与个人的知识蕴藏量有着直接的相关,知识准备得越充分,运用自然学科知识和社会学科知识对生活背景和行为环境进行观察,对事实、现象的解释越深入,矛盾性认知就有了产生的基础,也越有利于对困难、挫折的克服与战胜。

知识准备包括两个方面:间接知识的准备和直接知识的准备。

间接知识主要来自于书本、前人的经验总结、他人的告诉。学生的课程学习,就是间接知识的积累过程。有许多这样的事实:一些学生的知识基础扎实,经验性知识准备良好,学习成绩优秀,其心理能量充足,自尊心、自信心都很强,面对困难和挫折,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试正常,对困难、挫折、压力显得平常如故,心理应力发挥水平好,解决困难、战胜挫折的速度快。

直接知识包括学生自己的直观感受、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动手操作实验、多观察,其目的之一就是更多地获得体验,增长直接知识。

(3)内隐性与外显性

心理能量的过程属性蕴涵着认知的矛盾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矛盾对于心理能量的作用,表现为外显性和内隐性。

内隐性,即是心理能量源于人的心理意识、意志毅力的交互作用,它与认识主体自身的经验知识相依存。心理能量的内隐性作用还在于调节认知矛盾,调动内在积极性,主动克服在行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排除工作学习中的障碍,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惰性,战胜自己,走出漂移不定的心境。认识主体发挥自我意识的能动作用,在旧的矛盾陆续化解、新的矛盾不断产生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认识,实现心理认知的动态平衡,对行为活动进行自觉的组织、调节和监控。

一般地,内隐性作为教学认知的中间变量,虽然不能直接观察,不可以直接测量,但可以推导,可以分析其作用机理。

外显性,即心理能量与外界环境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反应在行为过程中,通过行为过程表达出来,可以观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测量。

(4)事件目的性

一般地,一个人参与某一事件都具有一定目的,都渗透着水平不尽相同的目的性。从心理能量发生与发展的视角看,事件目的性对事件本身的运行过程起着原动力作用。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去干一件没有目的的事情。目的性,是支持行为过程的直接心理动因,是心理能量的直接性作用因素之一。

某一事件的策划准备、行为步骤、发展转折、干扰因素、效果评价等环节,都充满着事件主体即当事人的认识预期和价值判断,通过价值判断维持心理动力水平,也协调心理动力系统的各相关因素。事件目的性越强,目的远大,立意高远,在参与事件过程中的主动性就越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就越大,也就越有利于心理能量的激发、维持和加强。

(5)行为预见

心理能量源自于心理认知矛盾,矛盾的量度和性质与行为预见有关。

一个人干预某一事件的决心或行为,都是随着内部心理动因和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与时间、空间、机会等条件相关,并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心理内部动因的认识,更多的是来自于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估计与评价,即行为预见性。

行为预见对于心理能量水平的维系起着重要的作用。认知矛盾的消长、心理能量是强化或是弱化、是增加或是删减、是传递或是移变,对于这些,认识主体都有预见性。由行为预见产生行为监控,进行主动干预,实现心理能量的自我调整。对行为的意义价值认识得越充分,克服困难的决心越大,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些,都表明了行为预见对心理能量的产生和维持具有反馈、调整、补充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