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教育呼唤“灵动”的课堂教学

新时代教育呼唤“灵动”的课堂教学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新时代教育呼唤“灵动”的课堂教学。灵动的课堂教学需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从表现形式上看,就是要求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满意场”。“灵动”的课堂教学要让整个课堂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明了化的教案,而在于鼓舞和指导学生的发现过程”。

新时代教育呼唤“灵动”的课堂教学

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识到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是一门以客观再现教学内容而求“实”的科学和以主观表现思想感情(心灵)而求“活”的艺术。科学地再现求“实”与艺术地表现求“活”而使师生发展求“优”的完美统一,是我们应孜孜以求的教学境界。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新时代教育呼唤“灵动”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从信息论的角度说,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整合,是一种动态,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教”、“学”因素所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灵动的课堂教学需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从表现形式上看,就是要求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满意场”。

从课堂教学系统的构成上看,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这个“整体”之中,“教”、“学”这两个子系统能够优化组合,有机统一,即教师把“循循善诱”纳入到学生的“独立思考”、“热烈讨论”、“争论和交流”与“体验领悟”之上,从而使“教”、“学”和谐一致。在“和谐”的教学中,师生交往、互动、相互交流、流通、相互启发、补充以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的。

“灵动”的课堂教学要让整个课堂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这从理论上讲似乎容易,但从现实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教学观已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盘根错节

走进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根据其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

类型之一是“教师主宰,学生被宰”型。在这种教学类型中,教师从课前导入到进行新授或复习训练,从巩固练习到能力达标的每个教学步骤中始终包打包唱,一人主讲,没有学生的参与。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学会把活人教死。如在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地讲授,从时代背景讲到段落大意,从中心思想说到写作特点,教师讲得多,学生吸收的很少。加之个别教师的语言表达断断续续,错不了也没用的话太多,学生听起来很吃力,于是一个“讨厌”老师之形象在学生头脑中萌生。有的学生便犯上了“自由主义”,有的则干脆睡起觉来。显而易见,这种类型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的。

类型之二是“教师主讲,学生随和”型。在这种教学类型中,学生有适度的参与,但仍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能以“我的方式”学习,还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如有的教师对于教学中的思考性问题不是引导学生反复看书理解、讨论、领悟,而是让学生把书一看完(有的甚至书都没有看完)就领着学生讲答案,学生来不及独立思考,更没有小组合作“讨论、研究”时空,只能模模糊糊、似懂非懂地跟着教师做猜“标准答案”的游戏。教师领航主猜,包办代替,学生则随声附和,不动脑筋,结果是书没有看懂,题目也没有弄清。

类型之三是“教师主问,学生主答”型。在这种类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有两种倾向:一是太难,缺乏铺垫;二是太易,无须思考。题目太难则主问的对象大多是几个尖子学生,多数学生冷落。设置的问题太易,往往是一些知识内容的是非之问,教师“问题”一出口,学生就能齐声作答,教师问得越多,学生“大合唱”的劲头就越足,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课后学生却不知所措,不知道老师讲了些什么,也不知道一节课里学到了什么,并且一批“南郭先生”也在这种类型的课堂中应运而生。

“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课堂教学,没有学生的内心体验,没有情感,品不出浓厚的参与味道。学生被当做知识的容器,任由教师“硬灌”。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使学习成为一桩苦差事而索然无味。

(二)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市场广阔

许多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的结论,忽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研究、探讨与体验,滋生出学生简单识记“现成结论”而不探求“结论”形成过程的奇怪现象。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是一种有证据的结论而不是绝对不变的结论。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精辟地指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明了化的教案,而在于鼓舞和指导学生的发现过程”。因此,教学内容应当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展开学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现成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或无意地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如在理化生的教学中本该通过运用实验方法来组织教学的,有些教师却不设法去做实验而是用学生的“自我想像”加教师硬灌书本知识来完成知识理解,学生无法进行“完整思维活动”的体验,只好听从教师的指令牢牢记住现成的结论,而这些机械识记的知识结论仅三五天又会交给教师,还原给了书本。很多教师重视“标准答案”这个结果,而忽视了“标准答案”这个结果形成的分析研究过程,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只会助长一批不动脑筋机械识记的书呆子

(三)单向师生交流阻滞多维互动

单向信息交流阻碍双向信息交流或多向信息交流的形成,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地发挥。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其信息传递以多向信息交流方式为最佳。这就要求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主体交流网络,以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课堂实际有不少“单向信息交流”的市场,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有些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只等学生练习一做完,就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便竖起耳朵听教师讲解——这种教学法方式没有质疑、比较、判断、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没有学生群体的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没有学生问题的暴露,学生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其实,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研讨做出“一道题”的效果远比教师给许多道题的“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师居高临下,缺少“亲和力”

传统的教师热衷于师道尊严,教师的威信建立在学生害怕、敬而远之,无条件被教师控制、批评和训斥的基础上;师生之间是你管我服,我讲你听的看管关系。现代教师的基本作用应是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而课堂教学实际告诉我们有部分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学生实验失败,做错题,回答不对时,有些教师往往是用责备的眼光或话语,有的甚至是嘲讽的话语或由同学任意取笑,弄得失败与出错的学生面红耳赤,不好下台。有的教师也许是教的班多,向学生提问时往往叫不出学生的名字,大多是用“你说”、“第几组第几个说”、“下面一个说”之类的称呼话,让人感到师生不是知己与朋友,拉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殊不知,成功的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记住学生、并让学生记住”。

有的教师习惯于坚守讲台阵地,不习惯从神圣的“讲台”走下贴近学生,不注重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沟通与学情的了解,学生掌握了教师的这一教学“个性”,便在下面搞小动作,说悄悄话,破坏课堂秩序。

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过于严格,只要学生在课堂上稍有越轨就恶狠狠地当众批评,有的甚至将课停下来,以牺牲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来批评某一位同学,课堂上还不够,下课了还得把学生请到办公室训斥,把本来很细小的师生矛盾扩大化,学生的人格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课间休息十分钟,也很少有教师跟学生玩,和学生交朋友,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是很难“活”起来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效率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而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学的有效,教学的有用和教师“少说废话”。新教育需要开放的课堂教学、新教育呼唤“灵动”的课堂教学。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则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集体备课,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前提是搞好课前的充分准备,开拓充足的“源头活水”。为了保证整体教学能在较高水平上运作必须坚持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集体备课”就是要求集体中每一位教师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研究确定出能指导教学的工作计划,然后分工负责,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努力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集体中的每一位教师要将个人研究成果汇聚成文字材料,交备课组教师集体讨论,形成终结性文字教案然后同一备课组的教师统一使用,做到资源共享,同时也提倡教师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适当调整或有所发挥。但不得以教师用书代替教师劳动的教案,以免教师成为教材和教师用书的“留声机”。

研究教材,要求教师认真通读教材和有关教师用书,在研习的基础上,自主分析教材的知识层次,明确每个知识基本价值及该知识点与他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明了知识编排的“连续性”与“顺序性”。同时还要注意分析知识的理论与应用,能力与教育价值,以及充分发挥知识价值的各项功能。

研究学情,就是要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兴趣、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弄清楚学生已有认识结构对学生理解新知识的作用与障碍,弄明哪些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有兴趣,哪些学生对本科学习没有兴趣或兴趣不浓,明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弄清不同学生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从而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诸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宽容、轻松、积极的心理氛围,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等。其实最重要的因素是将“教材内容”转化成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问题,再精编成“问题习题”,然后围绕“问题习题”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在问题教学中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知道,一道精编的“问题习题”,胜过一打知识堆积的平庸备课!同时还要着重考虑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性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二)让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创设一个没有“教”的学习空间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做中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课堂教学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能够做到:

1.积极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体验领悟

在研究性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指导者和组织者,作为组织指导者要以清醒的思维头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不要再直接参与学生所观察的事件之中,不干涉学生的学习,不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要从“灌注知识”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神圣权威象征的讲台上走下来,积极观察,认真听取,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考虑每一个教学步骤应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琢磨如何把学生独立思考,体验领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让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去实验、去探索、去研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动手做,动眼看、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用自己的身心去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受,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没有“教”的学习时空。

2.重视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合作精神

从学科本身讲,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明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探究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过程”教学。

重“过程”就是要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足够时空,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过程进行自我反思或小组讨论,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以暴露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障碍,让学生各自的观点在论争中碰撞、比较、从而形成某种共识,也可让学生将自己探讨的过程展示在黑板上,由同学们自主评说。这样做,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既能体现合作的价值,又能在教室空间里建立起学习的联合体,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不能忙于赶教学进度,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急于公布“问题答案”,使教学显得苍白无力,索然无味。

3.重视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求异与创新思维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问题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这就是说,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存在,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样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课堂教学如何将知识内容转化成问题来组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喋喋不休的把概念交给学生,学生所获太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时间的浪费,不如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解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在研究中去发现新的问题,改变先教后学的传统做法,大胆实施“先学后教”或“没有教的学”,让不同学生在教学空间里有不同的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问题”意识,就会遇事问个为什么,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就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这样操作的课堂表象可能并不见得“活”,但学生在“动”,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在干什么,而不是看课堂热闹与否。

(三)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的情感过程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情感过程决定着课堂的面貌,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教师要注意与学生建立一种温暖的、有人情味的师生关系。

1.课堂上多一点喝彩与掌声

掌声和喝彩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催化剂。教师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满意地点头、会意的微笑,热烈的掌声,都会给学生带来快乐、信心,使其更多的投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赞赏之辞,要对学生精彩的发言与智慧的火花投向一点赞赏的目光。要知道鼓掌、喝彩是用不完的“动力资源”,在一定场合教师的一句话可以产生巨大“现场效应”,有时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

2.少一点责难与批评

学生是“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一句轻蔑的嘲讽,足以叫人信心全无,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寻找和重建。所以说,最残酷的伤害是对一个人自信心的伤害。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或答案出错时,教师不可轻易地包办代替或粗暴否定,而应该努力地发现学生的对答中能够给予肯定的东西,诸如“这是答案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你的思想是正确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我对你的推理很感兴趣”,同时给予学生“犯错”后“改错”的机会,让其自我改正错误、完善方法。事实上,往往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

3.不冷落每一个学生

“五个手指不一样齐”,学生的成绩也不是一样好,有好一点的,也会有差一点的。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既要考虑到优秀生,也要照顾到后进生,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复杂一点的问题可让优秀学生讨论回答,简单一点的问题由后进学生讨论回答,注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不至于多数学生遭遇教师冷落而性格封闭,天性泯灭。永远不要用最容易的方法解决学生们的争论,要注意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回答,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每一个思想,不放过任何一个为他们揭示某种新东西的机会。“从生命的视角思考教育,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审视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增添生命色彩”演绎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教育境界。

4.树立服务意识,用温情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未来的社会是服务性的社会,教育也不例外。面向未来的成功教育要强化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因此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用温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树立服务意识,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接纳,真诚对话,实现人格、精神、智慧层面的互相激励、感染、沟通,使教育活动创生一种和谐、充实、温暖、透明、博大之境界。教师树立服务意识,摆脱传统的尊严,摆脱成人身份纠缠,以平等对话者的态势参与到学生世界之中,以饱满的教育热情,高超的教育智慧,执守教育的理念,彰显人类、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正义、善良、仁爱、自由、平等,在教育中师生共同营造并且分享一种浓郁的理想之光泽,使整个教育活动富于内在精神。

新时代教育呼唤“灵动”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既有师生“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投入和师生心有灵犀的融通,又有师生轻舞飞扬的创造。如果把整个课堂比做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感、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但如果没有河水的流动,就会很快消失或者枯竭。

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携手并肩,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13)

2.田慧生.《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3.查有梁.《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本文在《宝安教育》2004年第3期上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