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和谐之“路”

课堂和谐之“路”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追求和谐的课堂,让师生的潜能充分释放,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实现。“体验”,来自于阅读。是师生或生生之间在“对话”中达成共识,共享知识、经验、智慧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对话”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没有弱化,而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被赋于了新的内涵。充分展现了“对话”的魅力。师生和谐地在教学中“对话”,可以使课堂更精彩,让思想更深刻。

课堂和谐之“路”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么课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是和谐。

如果把课堂比作蓝天,那和谐就是白云,用它的洁白和飘逸把天空装点得更加明媚动人;如果把课堂比作舟,那和谐就是帆,用它的矫健和丰满推动船儿乘风破浪。和谐是智慧,和谐是协调,和谐是共享。追求和谐的课堂,让师生的潜能充分释放,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实现。

一、追求情感与智慧和谐共生

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在课堂所激发的师生的自然真实的情感里。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是感性的,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夫辍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披文入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情感和智慧同构共生!

请欣赏《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教学片断:

师:当我们的思维视角停留在一个方面的时候,我们的思考就会停止。刚才的体验只是让我们正视一下历史。读了上面的词条,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悲愤!悲愤的是我们自己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几刀,很难过。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学习一篇课文,最重要是要打开思路、学会思考。

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那么,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学习这两节课的真正目的。

在群情激愤的课堂氛围里,教师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用冷静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思索之门。既激起了学生心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又启迪他们的智慧,教育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开阔学生思维的疆域,实现了语文教学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

二、珍视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新理念呼唤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体验”是一种亲历,一种情绪的感染,一种情感的体味。“体验”,来自于阅读。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书,要让学生自己读。让他们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品味其中的情感,和作者对话,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请欣赏《雪孩子》(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一文教学片断:

师: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学生自由练读)

师: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白兔,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该生朗读)

师:你真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生: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难过。(该生朗读)

师:是呀,生命是如此的宝贵,雪孩子为了“我”而化成了云朵,怎么不让小白兔伤心呢?其他小朋友呢,你们还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小朋友分别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但都很好。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多个角度来点拨、观察和接纳学生,关注每一个教育细节,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学生在尽情地畅想,充分地表达中,心灵洋溢着自信、向上的情怀!课堂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的生命之花更加的绚烂!

三、实现真切自然的“教学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对话”,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协调,一种沟通。是师生或生生之间在“对话”中达成共识,共享知识、经验、智慧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它是一种对学生生命的关爱与欣赏的体现,又是教学相长共生的过程。“对话”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没有弱化,而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被赋于了新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

请欣赏《古诗三首》(浙教版语文第十二册)中的《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文教学片断:

师:(用录音机放一阵马蹄声)同学们,你们听到什么了?这,是金人的铁骑奔腾,在喧嚣,在肆虐,潮水般由远而近席卷过来。你听,你看,你仿佛看到了金人的铁骑踏在哪儿了?

生:踏在青青的禾苗上,于是禾苗被铁蹄搅起的烂泥埋没了,田野一片狼藉。

生:我看到了马蹄踏在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身上,顿时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生:我还看到了许多马,一群恶魔徘徊在一间草屋前,手上都拿着火把,随着一声长啸,火把纷纷飞向草屋。顷刻间,火光冲天,喊声、哭声、笑声、火烧的荜拔声响成一片。

师:如此凄惨,如此凄惨的场面,怎能不让我们胆战心惊、痛心疾首呢?(深沉地)三万里河,五千仞岳,大好江山谁主沉浮?遗民泪尽,南望王师,可王师们,你们又在哪儿呢?

生:(气愤地)在西湖边,都在那里潇洒着呢!

师:同学们,一边是暖风熏得游人醉,一边是遗民泪尽胡尘里,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生:我想说,游人们哪,该醒醒了,你们可都是亡国奴呀,怎能把杭州当作汴州呢?如果再这样下去,过不了多久,南宋也将重蹈覆辙!

……

生:达官贵人是醉了,可我相信总会有不醉的人。你瞧,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他的诗就是盼头,说不定他们读到诗后会从梦中惊醒。

师:说得多好,的确,陆游没有醉,还有抗金英雄岳飞也没有醉,他醒着呢!听……

师:播放《满江红》

(整个课堂充满着激情,师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此片断中,课堂适时地引领,帮助学生走进作品,与诗人一起激动,愤怒,期盼……充分展现了“对话”的魅力。师生和谐地在教学中“对话”,可以使课堂更精彩,让思想更深刻。

四、探寻适度的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是母语课程,它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让语文变得丰厚而精彩!

请欣赏《一夜的工作》一文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的仅仅是总理一个晚上的工作。但是,你们为什么如此坚定地告诉世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凭什么?凭什么你们这样肯定?凭什么你这样坚决?

生:凭着他那一晚的劳苦。

生:凭着他爱国之心,爱民如子之心。

生:凭着他鞠躬尽瘁地对国家事业的付出。

生:凭着他室内放置的一盏台灯。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总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师低沉地介绍,课件出示总理生命最后的一段历程):

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

1975年,周总理的病情开始恶化,但他仍然拖着只剩下30公斤的重病之躯继续顽强地工作。

6月10日,他会见了菲律宾总统马克斯。

……

师:……我们的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教师读至此声音哽咽,许多学生的眼里充满着泪水)

师:面对这样的总理,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我想对总理说,你对我们中国做出的付出,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师:我们永远记住他,他虽然走了,但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我想对周总理说,周总理你放心吧,以后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富强,更加强大。

师:说得多好啊,这是总理的一生的最后的心愿!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生:我想对总理说,你所付出的一切,我们会牢记在心,看我们吧,我们会在21世纪做出更大的贡献。

师:总理在天有灵,听了你的回答,他也会安慰的。(深情地望着学生)你们还有什么话想说?

生:我想对总理说,你放心地去吧,我们的国家会富强起来的,我的心永远刻着你的名字。

师:说得好啊,同学们,我们的心应该永远刻着我们总理的名字,为什么?因为你就是这样的人啊,拿起书,我们一起读这首诗,《你是这样的人》。

生:(齐声朗读)《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

你是这样的人

……”

师:(激昂地)同学们,1998年3月5日,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作曲家,叫三宝,读了这首诗,他深深地被这首诗感动了,更被总理的伟大人格和精神感动了,于是,他怀着和我们一样的感动,为《你是这样的人》这首诗谱写了一首无比感人的曲子。让我们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走近我们伟大的总理。

(播放视频歌曲《你是这样的人》,全体起立,神情严肃而庄重)

整合相关教学资源,适度拓展延伸,并适时地呈现于课堂,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使总理的光辉形象永远在他们的心灵定格,把教学推向了高潮。适度的拓展延伸,源的适时共享,不仅可以让课堂变得丰满而生动,还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而且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更有滋有味!

情感与智慧、感悟与体验、真实“对话”、“共享资源”,共同筑就了语文课堂的“和谐”。“和谐”的课堂,我们永恒的追求!

案例链接

浸润在文字中,感动在和谐里

——《鸬鹚》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背景描述]

《鸬鹚》是浙教版第七册(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该文语言精练优美,适宜于学生朗诵和背诵。课文描绘的是一幅夕阳下的捕鱼图:在优美平静的田野旁边,一位渔人指挥着一群鸬鹚在湖中捕鱼。课文中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相处得是那样的和谐美好,一动一静间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课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平静的湖面上,鸬鹚等待着渔人捕鱼的命令。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写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写渔人给鸬鹚喂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课文从等待捕鱼到捕鱼结束,写出了捕鱼的整个过程。

[案例描述]

一、激趣导入,了解鸬鹚

师:同学们,在我们这个可爱的家乡,有一种有趣的小动物,今天它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知道它是谁吗?

师:对,它就是鸬鹚(板书课题)你了解它吗?

生:(个别介绍)

师:随机点评、相机学习生字:

它的名字就已悄悄告诉你了,你看,鸬鹚两个字都是什么旁?

它长得灰不溜秋的,古时候,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小名叫乌鬼。

难怪大诗人杜甫说:“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点击“喉囊”,看,就像一个大袋子,可以储存食物。捕鱼前,渔人就用绳子把它的喉囊扎住,捕完鱼后再解开。谁来读读这个词?

生:(读)

师:你觉得学这个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囊”是后鼻音,要读到位)

师:渔人用鸬鹚捕鱼,事先要在这怎么做?(生个别回答)

师:有道理,渔人先用麻环套住它的脖子,这样鸬鹚就能把捉到的鱼存在着,然后,渔人一挤鱼就出来了,而且一点都不会伤到鸬鹚。的确很特别!

师:再来看看“喉囊”这两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个别答)

师范写“喉囊”,学生跟写。

师:上面的就是鸬鹚的长嘴,(点击“长嘴”)作用也不小,还真像李白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评析:课一开始,就以资料汇报、资源共享的形式钩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初步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可以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就集中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学习准备了良好的心理状态。再者,学生对鸬鹚生理特点、生活习性的充分了解,又为下面正确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想走近它吗?那就赶紧去读读吧。你可以大声地读、轻轻地读、摇头晃脑地读,反正你爱怎么读就怎么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个别描述(师随机点评)

[评析: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书,让全体学生个个读得认真,读得充分。在读中结合原有认知结构(即原有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知识积累等)产生新的感知,激起学生的情,唤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表象,并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让学生用规范的言语谈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尽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言语表达,使言语充满个性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师:刚才有的同学读出了平静的小湖,有的读出了跳跃的小湖,是的,小湖它平静过(播放课件)也不平静过(播放课件)最后还是平静了(播放课件)有个句子把这三幅画面都写出来了,你发现了吗?快去找找。

生:自由找、个别答

师:点击出示:天色渐渐暗下去了,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师:是哪些词语悄悄告诉你的呀?(“又”、“恢复”)说说你的理解。(板书:恢复)

生:谈体会

师:“恢复”的意思就是……(生答)

师:课文说小湖恢复了……(生:平静)那我们就能大胆地猜想小湖原来也是……(生:平静的)后来却变得……(生:不平静)(板书:平静平静不平静)

师:而且我们的猜想绝对……(生:正确)!谁想读读这句话?

生:个别读(三个)、师随机点评

师小结:多么生动呀,真想去那走一回!今天不成,咱就美美地读一回吧!

师:哎?到底是谁打破了小湖的平静?(生答)

师:噢,我明白了!湖面不平静是因为渔人鸬鹚在……(生:捕鱼)原来那么平静是因为……(生:捕鱼还没开始)现在又恢复了平静那是……(生:捕鱼结束了)(板书:捕鱼捕鱼前捕鱼后)

[评析:通过“恢复”一词,进一步拎出了课文的内容,摆出了全文的结构。“恢复”一词本身的含义正好具有这种“代表性”,教学时直入重点,进行跳跃式讲读,重其所重,既渗透了教学重点一一分段的训练,使之迎刃而解,又避免了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分析讲解,自然地把湖面变化与鸬鹚捕鱼的关系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赏析“渔人闲憩图”

⒈师小结:课文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在一个小湖上,一位渔人和它的鸬鹚捕鱼的画面。(板书:夕阳小湖渔人鸬鹚)

⒉美读“渔人闲憩图”。

谁把这幅图画读得美美的,读出渔人的恬静和悠闲?

生先练习读,再推荐读,挑战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扣住几种颇能反映水乡特征的景物,“夕阳映照下平如明镜的小湖”、“几棵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悠然的渔人”、“待命的鸬鹚”,引导学生读出一种恬静、悠闲的氛围。

朗读点拨语言如下:

——小湖让你这么一读呀,真的平如明镜了!

——谁能让小湖变得更平更亮?

——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你慢悠悠地读,读出了渔人的悠然自得。

……

[以读代读,读出画面的美,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加上老师适时的肯定、点拨、提升、激励,提升学生的朗读品质,语言感受水平,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四、赏析“鸬鹚捕鱼图”

⒈激趣引入。

师:下面,我们就去拜访拜访今天的主角,好吗?(点击课件)

师:你看,一只只鸬鹚就像(生:列队的士兵),向它们打打招呼吧。(生:自由打招呼)鸬鹚像士兵,那这时的渔人就是……

生:想象回答(将军、指挥官、司令、队长、头儿……)。

师:一支出色的队伍,士兵得怎样?将军又得怎样?

生:想象回答。

[评析: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这一比喻可谓“切至”不过了,它形神兼备地表现了鸬鹚富有军人那样的形貌和素质。教学时不妨顺水推舟,引出渔人和鸬鹚的整体关系,而“军队”、“将军”、“士兵”又恰恰是小学生极感兴趣的话题,理解起来也就毫不费力、意趣横生了。]

师:这就是一支出色的队伍,你能在文中找出句子来证明它吗?四人小组合作找出描写渔人鸬鹚的句子,再去读读,讨论好在哪儿。

生:合作赏析(师巡视指导、参与学习)

[评析: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中最重要的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课堂实践活动最主要的形式。教师在参与指导的同时,关注个体对合作成果的贡献,适时表扬积极动脑的学生,激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关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确保他们参与学习,以避免部分小组成员“搭便车”,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⒉交流反馈。

师:准备好了吗?你们的表情就已告诉我学得不赖,谁第一个来汇报?

生:个别回答。

师点击出示句子1: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师:说说你的体会(生谈体会),小组有补充吗?(组员补充并来读读)

师:带着你们的收获一起读读(小组齐读)。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生个别补充),谁还能读好它?

生:个别读。

师:读得这么棒,也一定能演下来。有信心吗?来,一起演演悠然的渔人!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添加动作读。

师随机采访点拨帮助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入:

——活脱脱的一位渔人!你好,渔人!你这样坐在船尾想些啥呀?(生答)

——这位渔人,你看着眼前的鸬鹚,有话要对它们说吗?(生答)

——渔人,你怎么这么悠闲啊?(生答)

……

[评析:阅读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通过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模拟展示生动的生活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来获得真实感受,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

师:课文还有一小段跟它挺像的,你看到了吗?

生:个别回答(师点击出示句子)。

句2:渔人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湖面上留下一条波痕。远远望去,一只只鸬鹚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

师:你觉得他读出了什么?(随机问一生)

师:是他讲的这样吗?真是个了不起的评论家!看来呀,我们都想到一块儿去了,带着共同的理解一起来读读。

齐读。

师(小结):一只只鸬鹚捕鱼前这样,捕鱼结束还是这样,真可谓是训练有素的好兵!你还能找出一些描写鸬鹚听话的句子吗?

生:个别回答(师点击出示句子)。

句3: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师:大家自由读读这句(巡视倾听、随机采访)。

师:你读得这么亲切、温柔,特别是“一抹”这个词,你能做做“一抹”这个的动作吗?

生:做动作(朝前方后方各做一次)

师:你能把“一抹”换成别的词吗?

生:一打。

生:“一打”不好,打着了鸬鹚怎么办?

生:一擦,轻轻地一擦。

师:好,这么轻轻的一抹,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答)

师:你真是个理解渔人的心哪。请你再读一遍,行吗?

生:感情朗读。

师:还体会到了什么?谁来补充?

生:个别补充(渔人动作熟练、对鸬鹚有信心、爱护鸬鹚……)

朗读点评:

——浑厚、沉稳的嗓音读出了渔人的胸有成竹。

——听你们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你深情地读着“一抹”,把渔人对鸬鹚的爱全“抹”上了呢!

……

师:如果你是鸬鹚,渔人对你这么“一抹”,你的心情怎么样?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读吧!

生:个别答(体会到鸬鹚听话、积极、服从命令、训练有素……)

师:想想看,渔人这“一抹”,都“抹”出了些什么东西来呢?

(“抹”出了鱼、“抹”出了钱、“抹”出了和谐、“抹”出了幸福的生活……)

师: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吧!

指名读,挑战读,师随机点评。

[评析:阅读教学的个性决定了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生动的文本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教学时紧紧抓住“一抹”这个文本例子,以此为凭借进行丰富多彩的言语品味,这样促进学生在学习、运用中积淀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多样的朗读形式,无疑激发了学生的朗读表现欲,达到趣中读,赛中读,品中读,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的目的。]

师:你还发现了哪些句子?

生:个别回答。

句4: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挤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师:这会是怎样的景象呢?我们来看看!(点击播放画面)这么有趣的景象能把它读出来吗?请同学们练练看,练好了就请你当当配音员。

生:自由练读、个别配音(两生)、学生自主推荐一位配音(师随机点评质疑:真不愧是咱班的朗读明星!你读得这样急、这么响亮,是因为……)

生:个别回答、补充(因为捕鱼的场面很忙碌、紧张、欢快……)

师:后面有个句子说出了你们的心里话,发现了吗?

生:个别回答: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师:你读出了什么?大家觉得呢?(突出“不断”、“忙不过来”)

生:齐读。

[评析:师生一起品读体味佳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渗透朗读的指导使学生的朗读得到提高。配乐朗诵、画面配音,使学生入情入境,保持了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朗读达到了最佳水平。]

师:从刚才鸬鹚拍翅膀的样子,想象它要对渔人说什么?

说话练习: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仿佛在说:( )

生个别想象说话,师随机质疑,体会鸬鹚是捕鱼能手。

师:鸬鹚这样积极地帮助渔人捉鱼,真称得上是渔人的……

生:个别回答(好帮手、好助手、好助理……)

师:捕鱼的过程是忙碌的,捕鱼结束了,对自己的好帮手,渔人是怎么做的?鸬鹚又是怎么样做的?

朗读: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就吞了下去。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师:从渔人喂鸬鹚的时间、动作,想象他会对鸬鹚说什么?

生:个别想象说话。

[评析:师生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足够想象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他们精彩的、出乎意料的回答,便是语文课堂上开出的一朵朵值得珍视的奇葩。]

五、播放动画,收获喜悦

⒈(播放“归家画面”并配乐)是啊,渔人爱它的鸬鹚,鸬鹚又为渔人带来收获的喜悦,他们是多么默契,多么和谐!望着渐渐远去的他们,你最想说什么话?

⒉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送给恬美的水乡,送给悠然的渔人和听话的鸬鹚吧!

全班齐读课文,再一次感受美。

[综合评析]

要想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首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针对本文画面的优美,为了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适时适度地借助媒体,还原生活,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既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画面,又实现画与文的有机转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怀。

同时,阅读是师生共同对话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及文本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敞开心扉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与其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学生的头脑,倒不如说是学生的思想感情进入了作者的作品;与其说是文本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倒不如说文本激活了学生的思想感情。文本为教学对话提供话题及情景,借助文本,扣准重点词,如“一抹”一词,在体会到写文章时练字的好处同时,从细微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引领学生去体验是一种优美、活跃、欢腾、恬静的水乡景致。

当然,老师的评价语言,犹如春风拂过心田,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师生共同达到享受读书、享受课堂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