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求和谐育人方略

探求和谐育人方略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分数权衡人、以分数选拔人的畸形教育导引下,我们的青年、少年的思想和心灵也受到了影响。用孔孟思想的积极成分规范学生的意识行为。孔孟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典范,特别是思想意识和行事做人的准则。从世界的和平进程、关照时代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来看,在今天,孔孟思想的“仁、义、理、智、信”仍然是行事做人的准则。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

建立和谐社会 探求和谐育人方略

王凤刚

建立和谐社会的奠基工程,应该是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括家庭的、集体的、团体的、社会的各种关系。要确立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最根本的是要塑造作为个体的人的健康的、人文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和人格精神。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时期,一个落后的中国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一跃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在改革开放中,国民实现了人性的极大解放

成人的思想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正在成长的一代,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影视文化、文学作品对青少年心灵的侵蚀不容忽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分数权衡人、以分数选拔人的畸形教育导引下,我们的青年、少年的思想和心灵也受到了影响。在众多的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分数就是判别人的尺度,分数的高低就意味着人的优劣,分数就是一切。于是,家庭对人生的教育就变成了分数教育,一切只为分数而服务,从而导致学生“自我中心圈”事态的蔓延,导致自私心理行为的日趋严重,导致个体欲望和个体精神的过分张扬。教育本是以培养社会的合格公民为主要职责的,是以铸造一个人的全面素养为目的的,它包括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再者,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多元的,是呈现在多个领域的,如果我们只注重了智能的教育和培养,放弃了人格精神的塑造,就会影响一部分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和发展。当前,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弃学、逃学的事态屡屡发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当下教育的深切思考。

当我们回首反思教育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在不少方面背离了育人的初衷,辜负了教育的责任,违反了教育的科学原则,在某些方面以短视行为屈从了社会和众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愿。

为了使学校教育健康地运行和发展,为了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公民,为了为时代培养有文化,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应该从如下方面做起。

一、将人格的塑造放在首位

要真正理解教育。教育首先是以育人为本的,它是对人的思想意识、人格精神、智力水平、体能发展、习惯行为、兴趣爱好进行科学开发和培育的,它关怀的是一个人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它不仅重视学生的今天,更重视的是学生的明天和将来,即重视学生的一生发展是它的终极目标

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面临两个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一是已实现了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现在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实施计划生育后我们面临大批的独生子女教育培养问题。

用孔孟思想的积极成分规范学生的意识行为。孔孟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典范,特别是思想意识和行事做人的准则。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文明的铸造、延续和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世界的和平进程、关照时代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来看,在今天,孔孟思想的“仁、义、理、智、信”仍然是行事做人的准则。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光大并科学地汲取和创造性地运用,尤其是学校在育人教育上更应该如此。育人不是大喊口号,更不是高树理想,而是实实在在意识的、思想的、语言的、行为的春风化雨的润泽和义理明示的疏导规范。我们迫切需要将《论语》和《孟子》深刻、丰富、卓远的内容开发成有效的、实用的育人教材,借以培养今天的中小学生乃至于未来一代代的青少年,使他们在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真正懂得如何做人如何行事。

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完善智能教育的科学性。我国的学校教材建设经历了从私塾教材到国家运筹的规模性和系统性的极大转变,又经历几度改革、修订、充实,虽已趋于完善,但仍然存在不少弊端,还有待于提高和健全。从大的方面讲,其一,各学科的教材还需要补充和建设。截至目前,我们所用的只是用来“讲”的教材,而没有用来“学”的学材,这样的教学是单边的、被动的,不能形成双向的、互动的、理性与感性的认知体验过程。其二,“讲”与“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还有待落实。这一问题之所以存在,主要是众多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贫乏以及对教学的认识欠到位和欠深入所致。其三,爱好和兴趣的学习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现在的教学客观地说,还是一种强制性地学习,是为“分数”而进行的限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没有自主定位的学习活动。因此,许多学生的厌学在所难免。其四,真正自学的习惯和方法还没有受益于学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是为了今天和今后的学。对这一科学的认识,许多教育工作者仍然不能落实到具体的施教行为当中。

重视体能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保证一个健康的体魄,才可言及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劳逸结合,效益倍出,这已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实际的情形是,在高考和中考压力面前,我们为分数在题海中自始至终打的是疲劳之战,有些学校在学习越是紧张的时候越是放松体育锻炼,有的甚至终止了体育课。我们应该深思和反思,在这样长期的抗争中,备受体魄、心理和精神损害的有多少人?

生活实践对认识的提高、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获得起着奠基的作用。其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但我们现行的教育却恰恰漠视或忽视了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作用。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是记忆的知识,只是书本的知识,只是空洞的知识。这种知识是难以再生的,是难以变成能力的,是难以形成创造才能的。在这方面,由于学校教育的漠视和淡化,家长更是如此。为学生的一生和发展着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着想,改变这种现状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更牵扯到家长的思想观念问题。

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曾呼吁:“文化进步的民族,必须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时至今日,我们的中小学校对书法、绘画、音乐等课程开齐开全的有多少?更不要说诗歌、对联、雕塑、工艺、建筑等美学了。一所学校,应该有美学的氛围,应该是集纳美的园地,可现实的情形是,置身其中感觉到的只是钢筋水泥的包装,标语口号的炫目,见不到人文的气息。如果在我们的学校里将口号式的理念换成高雅的诗文,再树以辞赋式的美术字校训,将古今中外名家治学做人的言辞予以彰显,有条件的再塑以雕像。试想,这将会是怎样的感觉?在这种氛围中,我们再切实地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出发,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出发去实施审美教育。这样的教育,恐怕才是本真的教育。

总之,要塑造具有健康的、人文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和人格精神的人,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我虽是一名一线教师,但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受到健康的教育和发展,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年来,我的《导练教学法》《一主导三带动》等五个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高考全能速效作文教程》的出版,以及已经完成和正在编写的《教学育人对联》《中国名画诗解》《中小学育人作文教程》都是基于培智和育人的尝试。我再次呼吁:愿更多的人以切实的作为来关注和倾心我们的未来一代,使他们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作者简介】

王凤刚,男,生于1957年,中文本科学历,教育管理硕士结业。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教学之余,坚持从事教育及教学方法研究。系全国课堂研究中心理事、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学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骨干教师、全国优秀实验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独立研究主持完成三项国家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获省级普教成果二项。有10多篇论文获全国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指导学生3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在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奖。主要著作有《教育教学研究实践》《全能速效高考作文导练教程》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