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必须在“精讲”上下工夫

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必须在“精讲”上下工夫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懂得资本主义道路在近代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道理。目前我校公共政治课实行大班教学,最小的班级也有一百名学生。

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必须在“精讲”上下工夫——以“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例

刘 阳

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懂得资本主义道路在近代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道理。然而,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上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下至2007年中共十七大召开,内容如此丰富,教学时间却仅32学时。要想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做到精讲。本文拟以该课程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例,来谈谈如何在“纲要”课教学中合理运用精讲这门艺术。

所谓精讲,就是教师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堂讨论、时事热点诸环节上,用简约明达的语言,准确地突出教学重点,精辟地讲解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揭示各教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一、如何精讲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掌握第八章的内容有:新中国的建立,建国初期党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初步完成,民主革命之遗留任务完成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的认识,新中国工业化的任务及道路选择,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及其历史意义等。教学内容多,授课时间却只有三学时。显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师不可能对所有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在这种情况下,精讲教学重点就显得格外重要。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在各教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层次中占主导地位的内容。它反映着教学目的和本质,在教学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是教学的灵魂所在。讲好教学重点必须先找准教学重点;欲找准教学重点,除了熟悉教学内容外,还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因为教学大纲是每一章节部分的导标,它告诉教师该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而教学目的和要求又规定着该章节的教学重点。

在上第八章之前,必须先仔细研读教材,然后认真研读该章节的教学大纲,知晓该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通过学习本章,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认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了解中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和经验,认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了解中国工业化的内容、道路,认识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根据上述教学目的与要求,该章节的教学重点有三个:(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及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性;(2)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3)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找准教学重点后,精心备课:围绕教学重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删繁就简,重新理顺次序。在授课的过程中,着重讲授教学重点,对于一般知识点(如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不重要的细节(如建国初期党中央对新民主主义过渡性的进一步认识等),则用极为简洁的语言或扼要式地一句带过,或仅线条式地串讲。由于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内容集中,我在预定的教学时间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教学重点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和各基本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如何精讲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系指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或超过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我校绝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念的是理科,中学历史知识较为薄弱。而“纲要”课囿于篇幅所限,往往是粗线条式地叙述历史,语言相当凝练,不可能对每一概念进行详解。这就构成了教学难点,形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障碍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先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然后施之以教,才会入耳入心。因而,对待疑难问题,教师千万不能以“别给老师出难题”做借口加以搪塞,也不应以“这不属于教学内容,不要钻牛角尖”为理由而加以推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疏其道而引其行,努力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帮助他们正确分析疑难问题,借机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要精讲好教学难点,首先就要弄清盘旋在学生脑海中的教学难点具体有哪些。章节不同,教学难点就有所不同;学生不同,教学难点也会有所不同。目前我校公共政治课实行大班教学,最小的班级也有一百名学生。而学生与学生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来自偏远的西部,对当今中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太理解;有的来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对1949年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不太明了;有的已年满20岁,勤于思考,难免有点叛逆;有的则不足18岁,长于记忆,大多循规蹈矩。这些都决定了每个学生所理解的教学难点势必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凭空猜测教学难点,而应该在课前深入学生实际,认真做好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多种,个别交谈、问卷调查、鼓励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疑问。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对于前两种方式,教师须预先设置问题。对于后一种方式,教师则须详细做好记录。前已述及,大班教学决定了教学难点必定多种多样。然而,教学时间的极其有限,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对存留在学生脑海中的所有疑难问题,都一一讲解。因而,调查结束后,教师必须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对于大多数学生都视为疑难点,且能揭示教学目的的问题,教师可以拿到课堂上去讲。对于不带有普遍性的疑难点,仅仅属于一般性的知识点,且不能充分揭示教学大纲的疑难问题,教师则不必带进课堂,而是在私下里为学生排忧解难。

疑难问题包括两种:一种既是疑难点,同时也是教学重点,对这类疑难,教师应予以透讲[1];另一种仅是疑难点,但不是教学重点。对这类疑难,教师在精讲时,必须把握好“度”:既要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难,又不能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以免无法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影响下一章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

在上第八章之前,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指定班干部课前调查的方式,搜集了下列带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第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不是对50年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否定?第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工商业政策是否可以雄辩地证明,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的倒退?第三,为什么中国的工业化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资本主义道路?由于第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所以采用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的方式讲解(具体做法,留待后叙);第二个问题,同时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要将其透讲(由于透讲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所以笔者在此不予讨论);第三个问题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简约精辟地讲解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为此,我们告诉学生:搞工业化必须解决好资金积累问题。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是通过黑奴贸易、战争赔款、海盗式掠夺等残酷的方式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新中国刚刚赢得独立,不具备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所具备的那些历史条件;而且,即使具备,饱受殖民侵略的中国,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强加给别国。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可以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好资金的积累。原苏联由于抛弃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短短12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就初步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就是明证。这样,在用不到3分钟的时间,就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难。

三、如何精讲课堂讨论

当今社会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良好的口才和临场应变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成功就业,所以大学生希望教师能多开展课堂讨论,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开展课堂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因为学生为了准备课堂讨论,不得不广泛查阅资料),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开展课堂讨论有这番优点,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不过,学生为准备课堂讨论而广泛涉猎书籍,难免会接触一些负面的东西。因此,教师在课堂讨论选题、参考资料等方面,应精心设计,以尽可能地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同时,教师还应博览群书,广泛接触形形色色的观点,甚至大胆预测学生的观点,想好对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就能精辟点评学生的观点,帮助学生端正认识;否则,面对学生提出的某些错误观点,教师却不能及时予以有力说服,从而会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或误解。

前已述及,在讲解第八章前,我们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了充分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50年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否定。由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所以在讲授本章节时,组织了一次课堂讨论,讨论题目为“如何评价50年代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课堂讨论时,学生的意见分歧很大。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那么80年代的农村改革缘何而来?又如何解释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业产量重新出现徘徊不前这一现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是成功的,它符合中国国情。持此观点的学生却又提不出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反映出学生知识储备的不足,需要教师及时作好疏导。

八〇后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长辈们的呵护下长大,自尊心极强,过多地批评他们,会使他们产生挫败感,从而影响其日后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因而,我在点评时,以肯定为主。对于持不正确观点的学生,肯定他们敢于思考问题,并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做了精心准备,这种一丝不苟的致学态度值得提倡;对于持正确观点的学生,肯定他们敢于坚持真理,并用精练的语言点评他们的观点。

首先,中国可耕地少,而农业人口众多。搞私有制,不可避免地发生贫富不均的现象,此规律早已被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所证明。水不平则行,人不平则鸣。贫富不均势必会导致农村社会的动荡不稳。而在一个不安定的社会里,一切建设都会无从谈起。因而,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是党基于中国国情,运用马列主义原理观察中国问题,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英明决策。

其次,无论是50年代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土地改革,中国农村实行的都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土地制度没有变,结果却大相径庭: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中国农业产量起伏不定,人民的吃饭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80年代,中国基本上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农村社会逐渐走向富裕,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说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中国农业的长期徘徊不定并不是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所造成的,而是另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从1958—1982年,中国实行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对农民管得过多过死,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次,80年代,中国废除了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生产权和经营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这又从侧面证明了50年代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明智的国策。

最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业的确又出现了时起时伏的局面,但这不是土地公有制的错,而是因为小规模的农业经济制约了先进农业工具的大规模使用,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实行产销互助合作。从这个角度来看,50年代党中央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希望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将农民组织起来,搞规模经济,这个思路是正确的。课堂点评时间仅用了8分钟,但由于要解决的问题有极强的针对性,所讲解的内容有极强的说服力,学生便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在理解上产生了同频共振,在快乐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我的观点,我则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四、如何精讲时事热点

精讲,既体现为语言精当、道理精辟,也体现为内容精彩。欲使一堂课精彩,开场白很重要。一个好的开场白,应该从一开始就撩拨人的心弦,让人有继续听下去的欲望。开场白的形式有多种,可以是一首唐诗宋词,一例警句格言,一则寓言、故事,也可以是一个时事热点。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道德修养”等公共政治课相比,“纲要”课较为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当代大学生却有点喜新厌旧——对久远的历史不太感兴趣,对当前的时事热点却有着浓厚的兴致。所以,在讲授“纲要”课下篇时,我尽可能地以时事热点作为开场白。

有必要指出,“纲要”课所涉及的重大史实所处的年代久远,较为远离当今社会的实际,欲将当前时事热点与“纲要”课恰当地联系起来,有些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捕捉灵感。事实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有延续性,现今中国的主要制度都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集体构建的。因而,当代中国的每一项重大改革,都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原有体制的重新思索,这就构成了时事热点。同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人类社会前途的问题上提出过许多科学的预测,这些预测既正确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或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所论证。教师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预测为媒介,将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事件“转化”为时事热点,将之合理地切入“纲要”课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时事热点,都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欲用活时事热点,就要做有心人:密切关注时事政治,并联系教材实际,“创造”出时事热点。近几年来,一向被美国视为后院的拉丁美洲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愈趋紧张,一些拉丁美洲国家领导人甚至公开说,小布什是整个拉丁美洲不欢迎的人。在讲解第八章时,将这一时事热点作为开场白,切入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建立”这一知识点。这一开场白,很快吸引住了学生。美国与拉丁美洲关系的恶化,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国家的国有化运动有关。我简单回顾了美国的私人资本成功地控制了许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土地、矿山等重要资源的历史。然后指出,后来拉丁美洲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由于土地、矿山等重要资源被美国资本操纵,国家的经济建设越来越受制于人,政府也越来越沦为美国资本的傀儡。为使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国家纷纷开展国有化运动,将原本被外国资本所掌控的土地、矿山等重要资源收归国有。由于这一维护民族主权的运动影响到了美国资本家的利益,所以80年代以来,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日益恶化。拉丁美洲国家的历史说明,对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源实行公有制更能保证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的独立、健康发展。关于这点,早在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就提出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刚刚摆脱殖民枷锁的新兴民族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列宁的这一观点,在独立后不久,迅速将矿山、铁路等大工业收归国有,从而有效保证了民族经济的健康发展;而拉丁美洲国家在走了几十年的弯路后,才发现列宁观点的正确性。课讲到这,赢来满堂喝彩。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过,“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教师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就应当直接地依靠以至利用这些情绪体验,以便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牢记上述教学原则。

俗话说,山无定势,水无常形。教学方法也一样,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授课对象,教学方法也会不一样,所以不可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定于一尊。在我看来,精讲是适合于讲授“纲要”课第八章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它并不适合于该门课的所有章节。

【注释】

[1]透讲系指以展开细述、深入分析、延伸旁及等方式,深刻、透彻地讲解教学内容(参见叶秀峰:《电大面授课的“精讲”与“透讲”》,载《南方论刊》,2003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