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堂教育与现代高等学府的对接

经堂教育与现代高等学府的对接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回族传统经堂教育走出来的回族留埃学生,第一次把阿拉伯语与伊斯兰文明带进了中国的高等学府,成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中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的6位教师全部是回族,除马坚外,还有刘麟瑞、王世清、杨有漪、陈克礼、马金鹏。1949年后他到台湾,与定中明一起开创了台湾高等学府中的阿拉伯语教育。他去世后,该校阿拉伯语教学几乎中断,校方遂决定隔三年招生。

经堂教育与现代高等学府的对接

从回族传统经堂教育走出来的回族留埃学生,第一次把阿拉伯语与伊斯兰文明带进了中国的高等学府,成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中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其中的佼佼者有纳忠、马坚、马金鹏、刘麟瑞、纳训、林兴华、林仲明、定中明、熊振宗、王世清、杨有漪等。

img112

纳忠教授

纳忠(1909—2008),云南省通海县纳家营人。1929年毕业于昆明高等中阿双语学校,1931至1940年在著名的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九年,荣获大学颁发的最高学位“学者证书”。1940年回国后,出任云南明德中学教务主任、代校长,1943年在当时的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担任教授,成为在我国高等院校讲授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化的第一人。此后他在云南大学任教,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调入外交学院工作。1962年,他调至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历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img113

马坚教授

马坚(1906-1978),云南沙甸人。早年曾就读于昆明明德中学,后到宁夏固原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习经。1929年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1931年毕业,12月随中国首批留埃学生团赴开罗,1934年毕业于爱资哈尔大学预科,1939年毕业于开罗阿拉伯语高等师范学院。1939年至1946年期间辗转于上海、云南等地,从事伊斯兰文化教育,并潜心于《古兰经》的研究和翻译。1946年到北京大学工作,一直担任东方语言学系教授、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是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的奠基人。从此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走出回族和经堂教育狭窄的圈子,第一次进入了中国高等学府的讲堂。1946年冬天,成达师范学校阿语专修班的10多名回族学员转入北京大学,成为东语系的第一批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的6位教师全部是回族,除马坚外,还有刘麟瑞、王世清、杨有漪、陈克礼、马金鹏。除陈克礼外,其他几位都是早年留学埃及的回族留学生。1949年,北大阿拉伯语专业的第二批学员,也全部是回族。1950年的第三届学生以后,才开始有其他民族的学生。

刘麟瑞(1917—1995),字石奇,回族。河北沧州人,著名阿拉伯语言学家、翻译家,北京大学阿拉伯语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约旦阿拉伯语科学院通讯院士,约旦皇家伊斯兰文明研究院通讯院士。1938年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学习,1946年回国在南京东方语文专科学校任教,1949年随南京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并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任教。

img114

熊振宗(1914—1963),广州人,第六批留埃学生,毕业于爱资哈尔大学教法学专业。1948年,时任广州怀圣寺教长的熊振宗在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开设阿拉伯语课程。他还主办《怀圣》月报。1949年后他到台湾,与定中明一起开创了台湾高等学府中的阿拉伯语教育。1957年,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东方语文学系设立阿拉伯语文组,首任主任熊振宗。他执掌系务四年,不仅是东语系之开创者,也是阿拉伯语文专家。他去世后,该校阿拉伯语教学几乎中断,校方遂决定隔三年招生。后来,又聘请著名定中明任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