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的任务与要求

学前教育的任务与要求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者对教育结果的预期,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各个阶段完成教育任务的过程,就是教育目的逐步实现的过程。学前教育的任务就是根据统一的教育目的,结合当前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而提出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幼儿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

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任务与要求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所谓“目的”,是人对于他所希望达成或获得的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设定。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特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教育目的是教育者对教育结果的预期,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当前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的人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体现了社会要求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辩证统一。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虽然在任务与功能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统一的整体。

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由于各个阶段的教育对象年龄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不同,各阶段的教育要考虑教育者的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各个教育阶段应该有各个教育阶段的任务。各个阶段完成教育任务的过程,就是教育目的逐步实现的过程。

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其他各个阶段教育的基础。教育目的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是统一的,各阶段教育都是按照相同的教育目的培养一定质量和规格的人。学前教育的任务就是根据统一的教育目的,结合当前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而提出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学前教育任务具体说是包括托儿所教育任务和幼儿园教育任务,这些都是国家统一规定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教育任务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要求要有所不同。

二、托儿所的保教任务

托儿所具有社会福利性和教育性双重性质。托儿所一般招收2个月至3岁的孩子,在认识托儿所的教育任务时,首先要对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有所了解。

这一时期的儿童生长发育速度很快,不论是体格的增强,还是机能的完善都异常迅速,其中神经系统发展较快,到3岁时大脑的基本生理特点已与成人近似。在语言的发展上,从发出简单的音节到会用字、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某些思想;在动作的发展上,从走、跑、跳到这些动作的稳定性、协调性的日益提高;在认识能力上,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有所提高,想象力、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在个性发展上,自我意识出显端倪,有了交往的意愿,初步懂得一些简单的社会规则。根据婴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托儿所教育任务的具体要求有:①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训练,增强他们的抵抗力;②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并获得简单的知识;③培养小儿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品德;④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睡眠、衣着、盥洗等文明习惯以及美学的观念。

三、幼儿园的保教任务

幼儿园是对3~7岁的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的机构,要认识幼儿园的保教目标,首先要认识这一时期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这一时期的儿童,在前阶段发展的基础上,他们身体生长发育速度虽然较前减慢,但仍然比后阶段迅速,而且朝着一定的广度与深度迅速发展。在动作方面,走、跑、跳等动作都比以前协调;在语言方面,语言逐渐准确,词汇量增加,会用多种形式的句子,连贯性语言增多;心理过程带有具体形象和不随意的特点,抽象概括和随意的性质刚开始发展;情绪容易激动、外露且不稳定,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开始形成;行动的目的性、自制力、坚持性逐渐增强;个性倾向逐渐明显,逐步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

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幼儿园工作章程》,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一)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要求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1.体育目标

强调“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幼儿体育有着不同于中、小学的特点,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在幼儿阶段,由于抵抗力差、骨骼和肌肉发育不成熟、动作不协调等,需要设计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不宜进行爆发性肌肉活动;需要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膳食营养;需要把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创设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等。

2.德育目标

强调“萌发幼儿爱家乡、爱集体、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自信、友爱、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德育的目标强调从情感入手,符合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社会化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人的道德行为、人际关系方面的要求。为了让幼儿能适应集体生活、社会生活,我们要求培养幼儿“爱家乡、爱集体、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如文明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爱护公物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与事,了解自己与别人,学会处理与小朋友、教师、父母和其他人的关系。我们在发展幼儿社会性的同时也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及诚实、勇敢、坚强等。这些个性品质对幼儿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有重大意义。

3.智育目标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基本技能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幼儿学习兴趣主要包括探究的兴趣、求知的兴趣、创造的兴趣以及动手的兴趣;发展幼儿正确运用感官的能力,也就是发展幼儿正确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对其智力活动的水平影响很大;动手能力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4.美育目标

“在幼儿自身主动投入审美活动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培养他们相应的表现能力,特别是想象力、创造力”。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及认识过程中的情绪性等,决定了幼儿美育的特点是通过活动,用具体鲜明的形象去引导幼儿直接感受美,而不要求对美的形象从逻辑上进行过多的理解和分析;以培养幼儿审美的情感、兴趣为主,而不以培养审美观念、概念为主;以培养表现美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而不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美育是对灵魂的教育,对心灵的教育,它的目标是灵魂的丰富,是体验美和爱的能力。培育幼儿的审美感知,就是积极引导幼儿去亲身感受和体验现实生活和周围自然环境中的美,使其对美变得敏感起来,能在平常的事物中、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幼儿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在情感的驱动下,会产生表现美的欲望和行动,幼儿表现美的核心是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带着自己的特点,表现自己对美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想法。

(二)为幼儿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幼儿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于幼儿年龄小,缺乏自理、自立的能力,需要成人的照顾,幼儿园的建立有助于解决家长参加工作和学习与年幼子女无人照顾之间的矛盾。《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定,幼儿园负有为在园的幼儿家长服务的任务,即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同时,要为家长的正常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另外,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广大的家长不仅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学前教育机构受到良好的保育,同时也希望孩子在家庭中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

广大幼儿园在实际生活中,不仅是单纯地为了家长安心工作,而且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的保育、幼儿教育知识,共同商讨、总结经验和解决教育儿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设立家长委员会,举行家长会,邀请家长来园听取幼儿园的工作计划和要求;举办开放日,邀请家长参观,参与孩子们的活动;举办讲座,向家长普及保育、教育幼儿的常识,介绍保育、教育幼儿的方法。

(三)为提高基础教育打好基础

对于即将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由凡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需要独立完成,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转变为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因此,幼儿入学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规程》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这就决定了幼儿园必然承担着为学校教育打基础的任务。《规程》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幼儿园与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因此,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以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不过,幼儿园在实施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要防止走入“小学化”的倾向。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堂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请小学老师授课,完全按照小学的要求来做,只为迎合家长的要求,违背了幼儿园的常规要求。有些幼儿园只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而已,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注意力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园在儿童未来的人生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教育现象和规律,以便使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