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

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现存的一些教学环节的设置也同样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存在,但是,并不是说在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表现。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理念的转变,是改变课堂教学老师唱主角戏或独角戏的状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是视角的转化,是理念的更新,是教学过程中出发点的本质改变。

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1]

李艳梅

【摘 要】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直接与教学效果相关,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和自主学习,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教师知识储备充沛,循循善诱,掌控自如,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融会为一体,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环节设置

尽管高校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某些专业也越来越注重实践过程,但到目前为止,课堂教学仍是高校教育中占用时间最多、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于课堂教学各方面的探讨一直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中心内容。课堂教学看起来并不复杂,无非是“教师—学生”与“教—学”两个对应方面,但是在实践中却有千种变化、万种方法,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而教学环节的设置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教学环节与教学效果

教学环节是指在一个单位量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安排以及教学时间的分配。一个单位量可以是一课时,可以是同一个课程连上的两课时、三课时。在一个单位量的教学中,如果完全是由教师讲解,那么教学环节就只有一个;如果教师讲解后,提出问题并由学生回答,那么这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同样,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分组作业、视频资料等等都是不同的环节。

通常情况下,单一的教学环节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有限的。例如“满堂灌”式教学,也就是一次课上全部由教师讲解,学生只要听就可以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老师充分备课,讲解清晰,通常就能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但是,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是需要课下作业等方式去进一步了解的。这种教学环节安排好处是易操作,老师只要控制好课堂纪律,就能让教学顺利进行和完成。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无法及时得到反馈,使教学单纯成为灌输知识,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样,在一次课中单纯的讨论或是视频教学,其效果往往也是很有限的,所以,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如老师讲解加学生讨论,或增加视频资料等辅助教学手段。

但是,也并不是说在一次课上教学环节越多,取得的效果越好,因为教学环节的安排主要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是以教学内容的需要来决定的。哪些内容以老师讲解为好,哪些内容是由学生来解决、讨论的,这要由老师认真思考过后决定。不同的环节设置、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教学环节的安排不是机械的,而是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各环节有机的统一,最终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不是说学生想要学什么学校就安排老师们来教什么。每一专业的课程安排及每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都是在实践探索后,经过严格论证来制定的。老师的教学安排也是在整体教学方向指导下展开的。我们现存的一些教学环节的设置也同样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存在,但是,并不是说在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表现。实际上,在多种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如果不能实质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就会让人感觉到只是些花架子、老一套、瞎折腾,或者使教学在一个个环节中被肢解,教学内容碎片化。

那么,教学环节的设置怎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呢?

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理念的转变,是改变课堂教学老师唱主角戏或独角戏的状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文学课教学为例,在中外文学史的相关课程中,作家作品的讲解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通常情况下,老师会先介绍这一作家生存的时代背景和一生经历,指出他的主要作品;然后再选取一到两部代表性作品加以分析;作品分析通常是在情节、思想、人物、艺术特色这几个方面。以上这些基本上完成了教学内容,之后有的老师会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或者课后思考;时间允许也会展开讨论。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环节安排也不是单一的,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联,但是整个过程,“教师—学生”及“教—学”,是以前者为重心和中心的。

如果以“学生为中心”,对于所要传授的内容,教师可以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想一下,如果自己是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应该如何去解决,怎样去解决。同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发现许多都是可以由学生来完成的。我们仍然以文学课的作家作品内容为例,重新安排一下教学环节:首先课前布置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由学生介绍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与创作;指定一部代表作品,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或分组来分析情节、人物、思想性和艺术特色;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于不完备的地方要随时补充完整,不当之处及时指出、纠正;在这些完成之后进行讨论,论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老师提出;最后进行总结。

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是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首先,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这一部分多是知识性、记录性的,可以在教材、网络上找到资料,进行提炼,如果学生没有讲到但是很有必要提到的,可以由老师来补充。要求学生来做作品情节介绍,有助于改变某些学生不读原著,在课堂上只听故事的弊端。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分析能力,对于作品的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点可以做简要的总结,培养和提高其概括能力,不足和不当的,由老师来进一步完成。要完成这一系列任务,学生必须对作家作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再组织讨论,才能深化主题,取得积极的效果。

这种教学环节设置,将学生推向前台,由被动“听课”转变为参与“讲课”——外在方面是课堂上学生占用的时间增多,内在方面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一直要自主去汲取知识。这种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而广之,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面对其他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懂得正确地去对待,积极去解决。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仅仅是达到某些知识的传授,而是方法、态度、思维方式的养成,它渗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并成为教育的核心链条,为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服务。

三、理念的更新与挑战

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新的理念,同时教师也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即从学生视角出发,安排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是视角的转化,是理念的更新,是教学过程中出发点的本质改变。以往的教学中,出发点总是考查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要在教学结束后的反馈中,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做出反应,进而调整,这一周期相对漫长。以“学生为中心”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这个时代需要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生活能力的人才,继而在高校教育的实践中,有所侧重,按需培养,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引导。

第二,在“教师—学生”的关系上,在“教—学”的过程中,变后者为重心,引导学生走向前台,从单纯听讲、被动接受到主动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安排,不仅从形式上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有更多的时间,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而且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要很好地完成任务,就必须像老师一样,要有先期准备,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会主动发现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思考问题;通过讨论,再进一步完备,从而达到有效地完成学习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第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的主导仍是教师。尽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操作增加,学生在课堂中唱主角,占用的时间增多,但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仍然是由教师掌控的,也就是说,教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地知道哪些知识是必须让学生掌握,要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完备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如果要给学生一碗水,就要准备好一桶水。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的教学中,不是简单地从“一桶水”中拿出“一碗水”,而是要求老师拥有知识海洋的视野,引导学生从一滴水入手,走进一条河,逐步扩大视野,汇入海洋之中。这一经历就是学生逐步具备完备知识体系,学会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的过程。同时,还要求教师犹如江河中行船的舵手,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有充分的掌控能力,要对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的预期效果了然于心,在进行过程中对发生的各种情况能够很好地处理,掌握课堂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及时妥当处理好突发情况。对学生阐述不完全的内容做出补充,也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广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同时,老师还要防止偏离教学内容,做到收放自如。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的改革和探索,都是为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提出理念,所以真正做到实处,才能取得效果。

【注释】

[1]本文为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度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xgy120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