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题研究的缘起

课题研究的缘起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实际上他们交往的对象、游戏的伙伴、心灵沟通的对象却又十分局限。就我校课题研究的前期情况看,为了解学生间的伙伴关系,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自觉进行伙伴交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长,学生交友的自觉性自然有所增强,但整体上仍存在一定的被动状态。为此,我们提出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研究,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学生所能接触的传播媒体(如电视、电脑、游戏机等)越来越多,他们所拥有的一切是过去任何一个时期的孩子都无法比拟的更广阔的世界。然而,实际上他们交往的对象、游戏的伙伴、心灵沟通的对象却又十分局限。也就是说,虽然说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但这不仅没有绝对扩大孩子的世界,反而相对缩小了孩子的心理空间,除了家庭和学校外,孩子找不到生活的空间,正在陷入社会性的自我封闭的状态之中。再者,现代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独”,这与交往中的“亲和”、“对话”、“合作”、“共生”、“互生”等行为与精神有很大的矛盾。而反思我们教育的现状,虽也曾就这一情况而适时探寻一定的教育方法(如开放的、民主的、交往的教育方法),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化的存在,使学生的正常交往行为在缺乏交往对象、缺少交往时间和空间的处境中变得越来越少。然而学生良好的社会性人格特征(如人际智慧、人际关系、乐群性、宽广的胸怀、活泼开朗的性格、亲友、合作、分享、共享等),是通过与他人尤其是伙伴交往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真正的朋友,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孩子才会有对生活经历更丰富的体验,才会有交往的快乐,才能有相对成人的独立性,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化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出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

就我校课题研究的前期情况看,为了解学生间的伙伴关系,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自觉进行伙伴交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我们根据学校实际,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作了有关心理调查,主要包括小学生交友需要及交友能力和小学生伙伴接纳因素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①每个学生都有比较强烈的交友需要,且在总体上不存在年龄的显著差异。②一至三年级目前常在一起玩的伙伴人数以1~3人所占百分比最高,四年级目前常在一起玩的伙伴人数以3~6人所占百分比最高,五六年级目前常在一起玩的伙伴以7人以上所占百分比最高。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长,学生交友的自觉性自然有所增强,但整体上仍存在一定的被动状态。③放学后“与同学很少玩”和“经常玩”的比例是3∶1。“很少玩”和“几乎不玩”的同学约占74.1%,其中大约四分之一的人是由于功课未完成而没有时间玩,有大约25.9%的学生是因为做家务或参加其他活动不能玩,约30%的学生是由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不与同学玩,或只喜欢一个人玩,或只喜欢与父母亲在一起。④从我校学生接纳因素调查表明,容易被伙伴接纳的学生是因为他们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擅长交往,学习成绩优异,经常受到同学、老师的称赞,并且父母也能宽容待客。而不受欢迎的同学,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或表现出许多攻击性行为,脾气暴躁,为人斤斤计较,不愿与人合作分享;或性格内向孤僻,不善言谈,害羞胆小,常常单独行动。有研究表明,学生在伙伴中的地位一旦确定,那就往往比较稳定,难以改变,即受欢迎的同学一般会一直受欢迎,而不受欢迎的学生要改变现状也很困难。可见,一个学生是否被伙伴接纳或拒斥对于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和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提出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研究,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