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年代留苏运动

世纪年代留苏运动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至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才出现了留苏运动。8月,在魏金斯基小组的协助下,陈独秀等人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9月,成立外国语学社,培训和选送进步青年赴苏俄学习,为中国革命准备干部。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国民党停派留苏学生,并通令禁止国民党员继续在中大学习。正如中大校长拉狄克曾对美国人所说,留苏学生归国后,许多人将成为中国政治和社会改革的领导。

20世纪20年代留苏运动

杨 旭

清末民初,中国人留学俄国者甚少。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专制落后,不是理想的留学之地;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北洋政府仇视新生苏维埃政权,深恐“过激主义”传入,防范甚严。直至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才出现了留苏运动。

1920年4月,俄共(布)远东局经共产国际同意,派魏金斯基和翻译杨明斋等人来华与中国革命者建立直接联系,并考察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的可能性。8月,在魏金斯基小组的协助下,陈独秀等人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9月,成立外国语学社,培训和选送进步青年赴苏俄学习,为中国革命准备干部。先后来社学习的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柯庆施等二十余人。1921年,首批学员辗转奔波,历时两个月,到达莫斯科,入东方大学学习,组成该校的中国班。到1925年前,中共曾先后抽调旅欧支部同志和由国内派遣党团员多人到“东大”学习,最多时达六十余人。

1923年1月,《孙文越飞宣言》发表,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立。1924年1月,改组后的国民党召开“一大”,大会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原则,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苏联政府建议在莫斯科设立一所大学,专门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该校于1925年成立,定名为“孙逸仙中国劳动大学”(通称中山大学,简称“中大”)。1925年底和次年初,首批学生分别自上海和广州抵苏,自上海出发的一百余人多数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自广州出发的350人中90%是国民党员。国共合作期间,中大共招生两期,约800人。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国民党停派留苏学生,并通令禁止国民党员继续在中大学习。与此同时,为了保存和继续培养革命力量,共产党则选送相当数量的大革命时期参加工作而又很难在国内开展活动的党团员赴苏学习,其中产业工人占了很大成分,约有七八百人。而且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注重军事干部的训练,一部分人被送到苏联军事学校学习。1928年,东大中国班并入中大,改称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1930年停办。

img98

“中大”旧址

1925至1930年间,中国留苏学生总计一千五百余人,其中共产党学生占2/3以上。由于苏联的目的是要为中国培养革命干部,而不是学者和科学家,因此无论东大还是中大,其教学体制与一般学校迥异:不设自然科学课程,只设东西方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课;学制一般两年,速成实效;没有期终考试,不给文凭。正如中大校长拉狄克曾对美国人所说,留苏学生归国后,许多人将成为中国政治和社会改革的领导。事实的确如此。他们中的不少人叱咤于中国现代政坛,共产党方面有邓小平、杨尚昆、王稼祥、秦邦宪、王明等人,国民党方面有蒋经国、谷正纲、康泽、贺衷寒等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