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大学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西北大学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北大学地质学科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地球科学和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西北大学地质学实验中心始建于1999年,它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古生物实验室、矿物实验室、岩石实验室和石油实验室等13个分属8个教研室的教学实习实验室。经过“211工程”及“地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地质学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拥有实验室面积逾1850m2,主要仪器设备580多台(套),总价值1780多万元。

四 西北大学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西北大学地质学科创建于1939年,一批知名地质学家不畏艰险云集于因国难而迁居至陕西城固山区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他们中有著名地质学家王恭睦、谌亚达、殷伯西、张伯声、霍世诚、张惠远等。1948年,杨钟健教授出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为地质学科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北大学地质学科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地球科学和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1950年西北大学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开始筹建、招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石油地质专业的优秀人才,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改革开放以来,地质学科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本学科已成为一个师资力量雄厚、条件设备良好、教学和科研体系比较完整、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地质学科。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理、工并重,特色鲜明,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现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和矿产普查与勘探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1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设有4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具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2个硕士点,设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具有地质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现有教学、科研人员74人,其中教授48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西北大学特聘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40人、副教授19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55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5人、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青年专家)8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称号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者2人、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者6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4人、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11人、陕西省科技新星1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及其环境演化”“能源盆地油气地质”两个研究团队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古生物学教学团队和晶体光学与岩石学教学团队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地质学系在构造地质、早期生命演化、前寒武纪地质、造山带与盆地、新生代地质与环境、古植物地理区系、含油气盆地地质、油层物理和油藏地质以及黄土研究等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九五”以来,地质学系先后承担国家“973”“863”“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九五”“十五”科技攻关等国家级项目380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5篇博士论文先后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西北大学地质学实验中心始建于1999年,它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古生物实验室、矿物实验室、岩石实验室和石油实验室等13个分属8个教研室的教学实习实验室。经过“211工程”及“地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地质学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拥有实验室面积逾1850m2,主要仪器设备580多台(套),总价值1780多万元。中心拥有各类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50余人,承担全系400多本科生的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矿物岩石学和石油地质学等近60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开设实验项目600余项,年人时数达50000多。

地质学实验示范中心现已初步具备了一流的教学条件,拥有设备先进的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习室、图形图像信息处理实验室、计算机制图室及其他专业实验室、陈列室等。拥有两个现代化的多功能报告厅,配备了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录播系统、IDB互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设备。全系所有的教学实验室、实习室、教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全系局域网已建成开通,计算机机房免费上机、免费上网。

中心根据不同的专业定位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设置了“基础”“专业”“创新”三个层面的实验,将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机融通。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计划”“本科生创新基金计划”等项目使本科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衔接,形成了“一体化、多层面、开放式、重特色”的现代地质科学实验体系,为开设探索性、综合性实验提供了条件。

在学校的支持下,本中心对相关的教学和科研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中心与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了大型仪器公共实验室,实现了空间共享、资源共享,学生均可在专职管理人员的监管下进入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样品制备以及分析测试。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自筹科研经费,实验示范中心给予相应配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和完善了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室,使之逐步适应教学需要,既满足了教师科研需要,同时也全方位为高年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课程教学实习实验服务。由“211工程”“基地基金”投资购买的大型科研仪器全部面向实验教学开放,为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提供了条件,做到了科研反哺教学。

中心通过本科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将本科学生自三年级起,就逐步地融入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题,将导师制与创新基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初步形成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研究群体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本科生的创新基金多层面的课题组,从而将导师制、创新基金研究计划、实验室开放及本科毕业论文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一措施,使部分高年级本科学生实质性地独立承担小课题,加入到教师的科研群体中。本科学生—研究生—教师共同进行野外工作,同场参与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形成了颇具西北大学特色的科研群体模式,真正实现了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实验教学由综合向研究性的转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有了大幅度提高,科研训练实验教学也产生了质的飞跃,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加。

通过这些措施,理顺了中心管理体制,建立了教学和科研设备共享机制,探索建立了教学与科研上下贯通、相互支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先进的管理体制,优化了资源配置,拓展了实验教学资源。

西北大学地质学实验教学中心将按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标准和要求,不断优化和改善本中心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使本中心成为高素质地学人才的良好培养基地和有一定特色及辐射性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满足能源、资源、改善环境、减灾防灾等国家重大需求和西部大开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