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竞争情报研究进展

竞争情报研究进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Walle认为,正是Kelley的研究,把竞争情报和古老的情报活动清楚地区分开来。竞争情报虽然派生于市场研究,但二者在其后的发展中却渐行渐远。美国著名的竞争情报学家John E.Prescott教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最为全面,他对竞争情报发展阶段的划分反映了竞争情报应用领域的逐步扩大和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

竞争情报研究进展[1]

李 纲 王毅彦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摘 要】本文从竞争情报的起源和发展、竞争情报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内容、中外竞争情报研究比较和国内竞争情报产业发展状况四个方面全面总结了竞争情报研究的进展情况。

【关键词】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发展 竞争情报理论 竞争情报产业 竞争情报教育

The Progress on Studies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LiGang Wan Yiy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P.R.China,430072)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f CI studies from the aspects of CI’s origin and development,CI’s basic theories and research content,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studies and the status of CI industry in China.

【Keywords】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Theory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dustry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Education

1 竞争情报的起源、发展及驱动因素

1.1 竞争情报的起源

关于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I)的产生,国内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竞争情报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1][2][3],是一种有理论、有实践、有组织并且有职业化特征的竞争情报概念。这一观点产生的基础在于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对竞争情报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两个事件: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对竞争理论的经典性研究和1986年美国SCIP(美国竞争情报专业人员协会)的成立。另一种观点把竞争情报的起源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4][5][6]。其依据包括:文献[4]认为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战略管理是催生竞争情报的主要动因;文献[6]指出“20世纪50年代,美国霍华德·怀斯汀率先建立起分析市场竞争对手及竞争战略的信息研究机构,开展了现代意义上的竞争情报活动”。

美国学者Alf H.Walle在其研究中[7],从竞争情报作为一种独特的职能活动的角度,说明了竞争情报活动的起源。文献[7]指出,竞争情报最初是市场营销的一个分支,起源于营销活动中的marketing research(在我国称为市场研究、市场调查、市场调研或营销调研),当时被称为“营销情报”(marketing intelligence)。而竞争情报成为一门系统性的、具有独特方法的学科,要归功于WilliamT.Kelley的一系列工作,包括其1965年的著作Marketing Intelligence:The Management of Marketing Information[8],以及1968年发表在Journal ofMarketing上的文章[9]。Kelley将情报的概念引入了营销领域,使竞争情报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虽然与竞争情报相联系的情报活动可以上溯到数千年以前,但在过去情报技术从未被系统化,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从未被视为一个拥有独特技术和规则的独特群体。Walle认为,正是Kelley的研究,把竞争情报和古老的情报活动清楚地区分开来。

竞争情报虽然派生于市场研究,但二者在其后的发展中却渐行渐远。竞争情报逐渐脱离了营销部门,作为一项独立的职能活动为整个企业提供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研究更多的是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汲取灵感和启发,而竞争情报则借鉴了军事中的谍报技术,形成了自己的军事特征。

1.2 竞争情报的发展阶段

对于竞争情报发展阶段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美国著名的竞争情报学家John E.Prescott教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最为全面,他对竞争情报发展阶段的划分反映了竞争情报应用领域的逐步扩大和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文献[4]介绍了Prescott教授对竞争情报活动发展阶段的划分,他把竞争情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竞争数据的搜集阶段、行业和竞争对手分析阶段、用于战略决策的竞争情报阶段和作为核心能力的竞争情报阶段[10]

1.2.1 竞争数据搜集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CI一般是企业营销部门或图书馆的一项职能。此时公司内部尚未建立正式的CI流程或者网络。此时的CI工作还是一个非正式和临时性的过程,它的工作重点是搜集数据,并构造出关于竞争对手和产业结构的文档,采用的是静态分析CI对决策过程几乎没有影响。这时CI人员的基本技能是查找信息。华盛顿研究所、Fuld公司以及Find SVP这样的公司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机构。它们致力于信息的编目、培训和代理工作。这些公司提供的服务之所以受欢迎是由于其他公司本身没有情报能力。

1.2.2 行业和对手分析阶段

20世纪80年代早期,CI从搜集阶段过渡到分析阶段。这个时期侧重于产业结构和竞争对手的分析。在这一过渡中CI面临着三个挑战。首先是CI人员如何向一线的经理证明其自身的价值。前一阶段的数据搜集工作给CI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他们能够据此建立CI的商业案例,向管理层阐述CI是什么,为什么CI很重要,它如何辅助决策制定,这个流程如何在公司内定位、需要给CI投入什么样的资源。在公司内部倡导CI的人遇到的第二个挑战是CI的间谍形象。第三个挑战是如何开发出将数据转换为情报的各种分析技术。文献[11][12]归纳和描述了当时情报分析师可以采用的各种技术。

这一阶段CI的搜集、分析和管理的分工开始明确,在CI运作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的CI活动可以描述为:开发和改进正式的结构和网络。至少有一个人负责CI活动。数据的搜集包括获取一般的信息以及与行业和竞争对手相关的临时性项目。数据分析的工作很有限,包括基本的定量汇总。重点放在战术而不是战略决策上。高层管理者的参与很有限,这种状态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与决策制定过程的联系很弱。

1.2.3 战略决策制定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CI越来越关注战略上的应用。这一阶段的研究大大充实了CI的内容:一是定标比超(Benchmarking)技术的运用,通过把CI聚焦于定标比超活动,CI分析师能够解决一些更加切实的问题,如CI如何影响盈亏;二是反竞争情报的出现;三是信息系统在CI中该发挥多大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这些系统的战略用途;四是CTI(技术竞争情报)的角色。许多组织把技术定位于它们战略力量的中心部分,尤其是处于计算机、通讯和医药行业的企业;五是跨国CI,当越来越多的公司跨越疆域、感受到来自新的国外竞争对手的竞争时,它们对跨国CI的兴趣就会增加。

这一阶段在CI方面领先的公司的CI活动可以描绘为:CI部门具有一个得到良好发展的正式过程和网络,而且与出资委托项目的情报用户建立了比较强的联系。分析通常很复杂,既包括定量数据也包括定性数据。大量的项目定位于战略决策。高层经理清楚地认识到CI的价值并将其与决策制定过程直接联系起来。

1.2.4 核心能力阶段

Prescott描绘了1998年之后的CI。他认为展望未来的关键线索是CI在商业社会里会继续制度化。未来在CI方面领先的公司可以描绘为:在跨国公司,CI的流程在世界范围内会得以制度化,有些本地的公司也会对此作出响应。绝大多数员工认可CI的价值,并参与到包括反竞争情报在内的流程里。数据分析运用很广泛,但定性分析起着主导作用。通常,情报通过复杂的信息系统直接整合到战略决策中。高层管理者使用CI作为一种塑造组织未来的方式,并认为它是学习型组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竞争情报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作为一项部门内部的职能,从事数据的搜集工作。80年代以后竞争情报逐步发展成为企业的一项独立职能,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直到现在,竞争情报一直沿着应用领域扩展、技术和方法丰富和竞争情报管理这样几个主要方向在不断前进。

1.3 竞争情报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

纵观竞争情报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若干因素对竞争情报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3][4][15]

1.3.1 军事情报的转移

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时代结束后,国际竞争的焦点逐渐转移到经济、技术领域。与此同时,发生在美国军队的裁员和相关的情报活动的减少导致许多资深的情报官员希望把他们的技能应用于其他领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具有先进技术手段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政治军事情报力量转移到了经济和科技情报领域,他们的工作水准、技术和经验为竞争情报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1.3.2 相关领域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都从需求拉动和方法推动两方面促进了竞争情报的发展。营销职能内部的情报需求构成了CI早期需求的重要内容,而市场研究的方法也成为早期CI的重要工具。战略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战略层次带动了对CI的需求,战略分析的方法也进入到CI的工具集中,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密切关系成为推动CI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代竞争理论的创始人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20世纪80年代的论著[13][14]中把竞争情报带入了企业决策者的视野。他提出的价值链分析、五种力量模型、竞争对手分析模型充实了CI的分析方法,引领竞争情报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1.3.3 市场竞争的加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商品供应的品种和数量迅速增加,许多产品供过于求。大多数市场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卖主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意的增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来自对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夺取,特别是在增长缓慢的产业。而在新兴产业,随着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不断增加,技术创新和升级换代变得更加频繁,产品生命周期相应缩短,由此导致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另外,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经济全球化也迫使企业在国际环境和背景下开展竞争。这样,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新兴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更加广阔和复杂的环境共同促进了以环境监视和对手分析为重点的CI的兴起与发展。

1.3.4 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竞争情报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另一方面使我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幅降低,而且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竞争情报领域,不仅推动了竞争情报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竞争情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2 竞争情报的基本理论与研究内容

2.1 竞争情报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和组织从不同的侧重点出发,给“竞争情报”赋予了不尽相同的内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竞争情报专业人员协会(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CIP)对竞争情报所下的定义[16]:“竞争情报是对整体竞争环境的一个全面监测过程。通过合法手段收集和分析商业竞争中有关商业行为的优势、弱势的目的的信息。”

(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对其的解释是[17]:“对一个企业来说,外部环境中的任何变化,包括技术的、经济的以及政治等因素,都可能对企业的利益乃至其生存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能通过‘阅读’早期的预警信号,发现并预知这些可能的变化,就可以利用所剩的时间预先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开威胁,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这种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正越来越变得至关重要。”

(3)1994年中国召开的“全国竞争情报与企业发展研讨会”的文献将竞争情报定义为[1]“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

在以上的定义中SCIP的定义最具权威性,它把竞争对手纳入到整体竞争环境中,使用精炼的语言全面、清晰地表述了CI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还强调了竞争情报的可行动性,认为应为决策者提供可行动性信息和分析性情报[18]

虽然竞争情报的定义有很多,但中外学者对这一观点——竞争情报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产品,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尽管对过程和产品的理解仍有某些差异)。作为过程,竞争情报是指在复杂的环境中为获取竞争优势而采取的合乎法律和道德的方法来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对竞争信息的搜集、评价和分析;作为产品的竞争情报,是指通过过程形成的、可据以采取行动的、具有特定形式的信息[4][19][20]

2.2 竞争情报基本性质分析

2.2.1 CI性质的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对竞争情报的性质有很多论述,李映洲等论述了竞争情报的商业性、对抗性、决策性、时效性和隐蔽性[21]。魏同悟认为竞争情报具有客观性、导向性、综合性、系统性、时效性、开放性、可塑性、商品性、共享性及连续性10个特征[22]。包昌火认为:CI除了一般情报的特征以外,它还凸显下列几大基本特征:对抗性、保密性、智能性、增值性[23];陈峰提出了CI灰色特性、组织特性和依附特性[24]。其中,灰色特性是指,在约束企业情报行为的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一个“灰色地带”,竞争情报在道德风险区这一“灰色地带”开展活动是带有普遍性的,因而,灰色特性是企业CI的一个标志性特征;组织特性是指CI是企业对情报行为的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主要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有组织的、系统化的工作,有效的企业CI工作需要建立正式的CI组织机构;依附特性是指,CI依附于某种载体、过程,如CI的活动依附于企业其他的一些活动,CI价值依附于决策者的使用而体现出来的价值,CI的需求依附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求,等等。

毕玉侠等在文献[25]中,将李映洲和魏同悟的观点进行了归纳,将CI的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

(1)对抗性:竞争情报工作往往是在敌对的情况下了解、分析对手,最终目的是为了战胜对手,尤其在国际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在经济、技术领域,利益的冲突决定了竞争情报对抗的性质。

(2)商业性:竞争情报与科技情报等一般情报学术研究不同,竞争情报的方法与技术高度商业化,这种特殊的知识和技术确实能为企业产生巨额的经济效益,所以该类组织开展有偿服务,都以营利为目的。

(3)谋略性:竞争情报是一种主动的带有谋略性的情报活动,竞争双方都必须在角逐中制定自己的战略和策略。

(4)时效性:由于国际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竞争情报表现出强烈的需求,要求信息获取迅速、及时,必须开拓第一情报资源,及时掌握可靠情报。

(5)系统性:竞争情报的最终目的是“力图描绘出一幅能全面反映变化中的竞争环境的图像”,因此,要连续不断地进行竞争情报的搜集、分析,并在信息重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度加工,最后进行趋势预测,协助领导作出决策。

(6)隐蔽性:竞争情报的隐蔽性体现在获取竞争情报非公开的手段和方式上。

此外,谢峰梅在文献[1]中也谈到竞争情报另外一些性质,如:

(1)目的性:竞争情报的活动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通过对竞争对手情报的搜集、研究、分析,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协助企业制定战胜竞争对手的战略、策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公开性:主要是指所搜集的内容信息是为公众所知的、公开的或是持有人未加保密措施,他人可轻易得到的。

有关CI的特性,并不止以上这些,比如CI的战略性、可行性、增值性、预测性,等等。这些已有的研究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竞争情报的认识,但如此之多的性质,有一些相互交叉,有一些彼此矛盾,还有一些似是而非。

2.2.2 CI性质的分析基础

竞争情报借鉴了军事情报的思想和方法,并在自身的实践中以及管理学、情报学、经济学的交叉研究中不断发展。客观的情况塑造了竞争情报本身的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面面俱到地描述竞争情报的特征,反而会令其失去鲜明的形象。因而,有必要确定竞争情报最基本的、最能反映其特色的性质。本文从竞争情报的假设、工作原理和能把竞争情报和相关活动区分开来的特色活动来分析竞争情报的基本性质。

(1)竞争情报的基本假设。

竞争情报的第一个基本假设是: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这一假设指出了企业信息自然外露的必然性,即一个公司不管多么大,多么强,或者是多么小,多么神秘,它都必须同外界打交道,打交道就会向外传递信息。文献[26]对这一点作了很好的说明:企业在不断同外界进行着动态相互作用。企业要实现正常运作,所需要的资源要从外界获取,包括劳动力、资金和原材料,还需要供应商提供其他产品和服务。输出的产品和服务要投向市场,企业必须同顾客沟通,依靠大众传媒传达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同时作为一个社会的主体,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比如按时足额纳税,接受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的管理,等等。此外,企业还要和一些类似行业协会的组织打交道,和国家或地方各级政府谈判,企业的员工会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等。同企业的这些活动一并进行的是大量的信息流动,凡是有交易的地方就有信息交换。企业的竞争对手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不是密不透风的铁板一块,事实上恰恰相反,他们就像一堵有许多裂缝和窗口的墙,每天都通过这些裂缝和窗口将大量的信息透露出来。

竞争情报的第二个基本假设是:决策信息不充分。

这一假设是说决策者掌握的信息往往是不足以作出有效决策的。它指出了决策者对竞争情报需求的必然性。但在实际情况下,对竞争情报的需求又是打了折扣的。按西蒙的决策的有限理性观点[27][28],信息的不完备性本身就是决策者的心理特征,反映在竞争情报上就是说,决策者最终决策时往往并不需要“充分”的情报,而是满足于相对不完备的、甚至是有缺陷的信息。

(2)竞争情报的工作原理。

分析原理:90%的竞争情报能够通过合法、道德的途径容易地得到,剩余的10%则可以通过恰当的分析来弥补[19]

整合原理:结论的得出往往不是源自现成的信息。很多时候,只有把许多零星的资料合理地拼凑起来,才会看到整个图像[7]。也就是说,竞争情报的结论是通过大量零散信息的整合产生的。整合的方法,可以是经过证明的、成熟的模型,也可以是直觉或推理。整合原理意味着,竞争情报是一件系统的、长期的和连续的工作。

(3)竞争情报的特色活动。

SCIP组织1999~2000届主席Clifford C.Kalb认为[29][30]:虽然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及软件使得企业信息获取能力不断增强,但“提供分析与建议”却是除竞争情报工作者之外任何技术都无法实现的。这一观点在强调竞争情报专业人员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揭示了竞争情报独特之处,即“信号释义”,就是通过对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监测,及时抓住外部环境和对手商业行为所释放出来的种种信号,并正确诠释其所暗含的意义以及对本组织可能造成的影响。比如,一个企业大量招聘员工就是一个信号,这一信号至少有两个可能:一是企业士气低落,人员大量流失,企业不得不用新员工来弥补;或者是企业发展迅速所致。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就需要综合其他的情况和信号,给予正确的解释。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也正是从“信号释义”的角度来定义竞争情报的。

2.2.3 CI的基本性质

竞争情报是一项独立的活动,正在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而且,作为一个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致力于竞争情报的专业公司,如Fuld公司等。

从竞争情报的假设、工作原理以及其独特活动出发,来考察竞争情报。可以得出竞争情报的三个基本性质:

①公开性,即竞争情报对所有信息的了解、查找和获取都必须是合法的、道德的。[31]现代竞争情报得以迅速发展的基础就是SCIP对竞争情报的定义中明确指出的竞争情报的公开性。这里的公开性,包括公开出版、发表或披露,但不局限于此。美国著名的Fuld公司,以及SCIP对自己的情报人员都明确提出了指导原则[32],如,SCIP要求:“……避免所有的非道德做法;遵守所有的适用法律;开始访谈之前,准确地讲出所有的相关信息,包括自己的身份、组织;充分遵守对信息保密的所有要求。”

②系统性,系统性不仅指情报的搜集、分析要系统、全面,还指整个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是系统化的、有组织的。

③前瞻性,是指通过“阅读”早期的信号,或模拟竞争中的博弈,从而发现、预知未来可能的变化以及对本组织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预先采取相应的措施,获得主动。

2.3 竞争情报的功能

研究者对竞争情报功能的认识在以下三个方面高度一致:

(1)预警功能。

竞争情报最重要的功能是使组织避免受到突然袭击。竞争情报通过对企业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的连续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市场上的威胁和机会,并通过减少对手的反应时间和增加自己的应对时间而获得竞争优势。竞争情报的预警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商业环境监测。

②跟踪技术变化。

③了解影响公司业务的政治、法规的变化。

④监测主要客户的动向。

⑤跟踪市场需求变化。

⑥预期现有竞争对手的行动。

⑦发现新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

(2)决策支持。

竞争情报对企业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竞争情报可以提高企业战略行动的成功率。竞争情报的决策支持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增加收购目标选择范围,提高收购质量。

②进入新的业务领域。

③开发新的市场。

④新技术的开发,技术路线的选择。

⑤支持营销战术决策。

(3)学习工具。

竞争情报可以帮助组织不断接触新的思想和先进的工作方法。在搜集和分析竞争对手情报的过程中,还可以从中学习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使企业少走弯路。学习工具的作用表现在:

①技术借鉴。

②标杆比较,学习最佳实践。

③帮助实施最新的管理工具,如全面质量管理,流程再造等。

除了以上功能外,竞争情报还可以在避免企业信息过载,保护企业重要信息的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4 竞争情报的研究内容

1999年在文献[33]中,John E.Prescott教授将竞争情报的研究归纳为四大领域:①竞争情报管理:管理结构、核心项目服务、竞争情报人员、竞争情报产出;②竞争情报方法:竞争情报的搜集、分析、传播方法,假设验证,在不同国家的应用;③竞争情报的形象和前景:竞争情报意味着什么、竞争情报的应用领域、竞争情报在组织机构中的作用、雇员的作用、道德;④竞争情报的历史渊源:军事情报和国家安全情报、竞争力测度、竞争情报政策的演进。同年,邱晓琳博士认为[34],企业竞争情报研究的内容是:企业竞争环境情报、企业竞争对象情报、企业竞争对手情报、企业竞争实力情报。2003年,李建明对竞争情报的理论研究内容进行了概括[35]

2002年,陈峰博士对竞争情报的研究领域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36][24],并将竞争情报研究分为竞争情报理论、竞争情报技能和竞争情报应用三大层面。

其中,竞争情报理论层面包括:竞争情报基本过程研究,战略管理的竞争情报支持研究,竞争情报效果测度问题研究(包括竞争情报投入产出问题研究、最佳竞争情报实践研究、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竞争情报过程中的道德法律问题研究,信息技术对竞争情报过程影响研究(包括智能搜索引擎、数据挖掘、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智能分析软件),实现竞争情报功能与效用的支持条件研究(包括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企业文化与竞争情报关系研究、企业竞争情报成功关键因素研究、商业秘密保护和反竞争情报研究、企业竞争情报人员素质与条件研究),经营管理范式和社会环境变革对竞争情报的影响研究(包括合作竞争对竞争情报的影响研究、电子商务对竞争情报的影响研究、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关系研究、知识经济对竞争情报的影响研究、重大社会事件对竞争情报的影响研究),竞争情报的演进及其具体竞争情报领域相互促进关系的研究(包括军事情报、国家安全情报对竞争情报的影响,企业竞争情报与政府竞争情报关系研究、企业竞争情报与非营利机构竞争情报关系研究)。

方法技能层面包括:竞争情报收集方法研究,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研究,竞争情报表达方法研究,竞争情报分析软件研究。

应用与推广层面包括:各国家和地区企业竞争情报开展状况研究,各行业企业竞争情报开展状况研究,具体企业竞争情报开展状况研究,竞争情报在企业各经营管理环节和某些方面的应用研究,情报教育与培训研究,竞争情报活动研究。

2004年,包昌火、赵刚等在文献[4]中对竞争情报学科体系的论述,也起到了进一步梳理竞争情报研究内容的作用,使得竞争情报的研究内容变得更加清晰。文章把竞争情报的研究内容分为五大模块:竞争情报的基本理论问题;竞争情报的方法论问题;竞争情报的实践问题;竞争情报的教育问题和竞争情报的管理问题。

其中,竞争情报理论包括:以Intelligence为核心的竞争情报基本概念界定,竞争情报性质、功能和定位,竞争理论,博弈论,人际网络理论,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等。

竞争情报方法论包括:竞争情报流程、搜集技术、分析技术、访谈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竞争情报知识库建设,竞争情报软件开发、反情报技术、竞争博弈等。

竞争情报管理包括:竞争情报与组织(企业)管理、竞争情报机构建设、竞争情报团队建设、竞争情报规划、竞争情报绩效评估、道德与法律问题、竞争情报文化、竞争情报管理思想和流派等。

竞争情报教育包括:竞争情报教育体系、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竞争情报课件和案例建设、竞争情报学习型组织建立等。

竞争情报实践包括:竞争情报需求分析、KITs研究、CIS建设、企业关系网/人际情报网、危机预警、最佳实践调查、CI/KM的整合、竞争情报一体化等。

如果把实践部分理解为竞争情报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那么还可以将竞争情报在各行业的应用状况,竞争情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应用状况纳入到竞争情报的实践问题研究中来。

2004年之后到现在,对竞争情报产业化的研究和反竞争情报的研究丰富起来,如文献[37][42]所述。其中,竞争情报产业化的独立性较强,可以作为五大模块的补充。反竞争情报也叫反情报技术,有两种翻译:一种是Counter Intelligence,一种是Defens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Defensive CI)。对于反竞争情报的概念有两种解释[43]。一种认为,反竞争情报是针对竞争情报活动而开展的一种对企业自身信息,尤其是秘密信息,如商业秘密的保护方法,通过预先采取措施抵消竞争对手的情报搜集活动,保护企业的秘密和正常经营。另一种认为,反竞争情报是模仿竞争对手监测和分析企业自身商业活动的过程,简而言之便是在对手的竞争情报活动中保护企业的核心信息。两种观点虽有不同,但核心是一致的,就是要保护企业的秘密信息或核心信息免受竞争情报活动的侵害。竞争情报和反竞争情报虽然有矛和盾的关系,但反竞争情报涉及的秘密信息其实并不是竞争情报的获取目标。再者,反竞争情报和信息安全是近亲,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竞争情报强调的是信息共享的文化[5][44],与反竞争情报的文化有冲突。竞争情报的发展和普及势必带动反竞争情报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和完善,因此,最好把反竞争情报的内容从已有的五大模块中拿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加以研究。

2.5 竞争情报的研究趋势与方向

文献[5]以全球为视野,从发展情报能力,实行组织、流程、技术、决策和文化的一体化,实现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整合,加速竞争情报流程的软件化四个方面论述了竞争情报的发展走向。文献[6]站在完善我国竞争情报研究的角度,认为应该重视对竞争情报的发展环境和实用性的研究,并注意竞争情报研究内容的两极化发展趋势。文献[37]认为应用范围的扩大、向其他学科的渗透、竞争情报的商业软件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竞争情报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两极化发展是竞争情报研究的长期趋势,表现为宏观方面向产业、产业集群、地区和国家竞争力发展,微观方面向企业内部更精细、更具体的系统因素深入,以充分保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我国竞争情报的重点研究方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情报管理研究。

(2)竞争情报软件工具研究。

(3)竞争情报在新领域的应用研究。如,竞争情报如何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

(4)竞争情报与相关学科相互影响的研究。

(5)企业情报能力的研究。

(6)竞争情报和包括知识管理在内的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整合研究。

(7)竞争情报在中国的发展环境的研究。竞争情报发展环境包括社会法律环境、社会技术环境、社会公共政策。

3 竞争情报研究的中外比较分析

3.1 环境比较[45]

文献[29]把竞争情报环境研究归纳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环境研究包括:①社会经济环境研究,如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发展趋势对竞争情报的影响等[46][47];②社会法律环境研究,如商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反间谍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对竞争情报活动的限制与保护[48];③社会技术环境研究,尤其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生物科学技术对竞争情报活动的影响和应用;④社会公共政策研究,包括对不同国家社会制度、所有制形式、企业特征、政府活动、政府变动及社团关系的分析研究[49],以此来确定竞争情报的政策导向等。中观环境研究主要涉及与企业直接相关的竞争环境,如市场需求、商业机会、客户、合作伙伴、竞争对手、情报资源等[50]。微观环境研究则主要侧重企业的“内环境”,如技术支撑、组织文化、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等。

下面从竞争环境和信息环境两个方面对发展竞争情报的中外宏观环境作一比较。

(1)竞争环境。

发达国家拥有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比较公平。为了保证公平的竞争秩序,发达国家的政府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政府在市场竞争中的角色很明确,即主要充当“裁判员”和“服务员”的角色,为企业创造公平和良好的竞争环境。竞争情报的价值在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中更容易体现出来,另外,良好的竞争秩序也有利于竞争情报健康、规范的发展。

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尚未完全实现,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还大量存在。具体表现有:①竞争条件不平等。如在税收政策、贷款条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限制了很多企业的发展和营利能力。②竞争机会不均等。企业垄断、地区保护、部门分割、暗箱操作等行为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机会不均等。③竞争手段不公正。新旧体制转换下的政企不分,法制不健全,执行不得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都为不正当竞争创造了适宜条件。而且,维护公平竞争环境的法律也不完善,“反垄断法”迟迟不能出台。虽然我国1993年2月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范围及构成条件作了界定,基本上已形成了商业秘密保护体系,但反不正当竞争情报行为的法律还没有制定,这严重影响了合法化CI工作的开展。因此,应全盘考虑现有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和反垄断法、商业秘密保护法等法规的配套制定,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不公平、不规范的竞争环境淡化了企业的竞争情报意识。企业为了赢得市场,把注意力主要投向了政策倾斜、地方保护、内部消息、政府关系上,从而抑制了企业开展竞争情报活动的积极性。

(2)信息环境。

发达国家的企业可利用的外部信息资源来源广泛,包括政府机构、民间组织、行业协会、调查公司、咨询公司或研究机构等。发达国家一般都有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如,美国1966年就制定了“情报自由法”,规定政府文件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据此,美国政府机构都通过定期出版物向公众提供各种统计数据和政策法规信息。另外,德国、法国的国家银行在竞争情报的搜集和扩散中扮演重要角色[32]

在我国,信息资源的建设还不充分。政府部门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使用者,政府信息主要是自我服务、自我使用。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的可公开信息中的大部分处于封闭状态,政府向社会公开发布的信息资料滞后,一些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信息资源,还没有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致使很多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没能在公开的渠道里向企业传播。此外,我国的民间组织和行业组织的缺位、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也影响了企业的信息环境。

3.2 研究比较

3.2.1 研究领域上的差异

文献[4]把对竞争情报的研究划分为7个重点领域:竞争情报流程的发展,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人际网络的开发,竞争情报分析方法论的创建,反情报技术,竞争情报的教育培训和竞争情报管理,并指出竞争情报管理研究是我国的一个弱项。文献[51]从信息系统研究的角度出发,把竞争情报研究划分为竞争情报管理、竞争情报方法技术、竞争情报系统开发、竞争情报应用四个研究主题。每个主题又由若干子主题构成。如竞争情报管理又分为竞争情报战略规划、竞争情报组织建设、竞争情报文化建设、竞争情报绩效评价、竞争情报外包管理、竞争情报联盟管理等。通过与国际上几个竞争情报专业杂志如《竞争情报评论》、《竞争情报杂志》、《竞争情报和管理》刊登的论文的对比,同样发现对竞争情报管理的研究是中外竞争情报研究的主要差距所在。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外竞争情报从业者和咨询专家逐步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CI的管理过程。John E.Prescott对1990到1994年10月出版的《竞争情报评论》杂志做了一次内容分析,结果表明有59篇文章是关于数据搜集和分析的,而有41篇文章关注的是与管理相关的问题[8]。2003年,John E.Prescott教授在《竞争情报和管理》杂志(Journal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nd Management)的创刊号中提出了竞争情报研究的现场研究的四个重要主题:竞争情报与组织文化关系研究;竞争情报对决策制定过程影响研究;竞争情报使用者和竞争情报从业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竞争情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52]。这些问题均涉及竞争情报管理问题。

国内的竞争情报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一直忽视竞争情报管理的研究。但最近几年(2000年以来)有很多学者开始进行一些重要的基础研究,如邱均平教授对竞争情报系统对企业产生价值的定量测度进行了研究,认为评估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长期效益、短期效益、内部效益、外部效益综合起来进行评价[52];陈峰博士对竞争情报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描述,认为通过两者互动与融合能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具体是指竞争情报在企业战略分析阶段、战略选择阶段、战略实施阶段给予支持[53];包昌火教授通过对美国企业竞争情报战略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做法的研究,从竞争情报的流程、组织、技术、文化和决策支持等角度对中国竞争情报实践和研究提出许多非常有参考价值的见解[5];还有一些学者对竞争情报的定价机制、外包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但总体来说,国内竞争情报管理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

3.2.2 研究方法的差异

研究方法总体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其中,理论研究又可以分为概念型研究、说明型研究和应用概念型研究。概念型研究主要是一些模型、理论的定义;说明型研究主要是提出一些建议,用来指导实践;应用概念型研究是概念型和说明型的结合。实证研究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得出研究结论,可以分为案例研究(Case Study)、现场研究(Field Study)、现场实验研究(Field Experiments Study)和实验室实验研究(Laboratory Experiments Study)。案例研究是定性的,是观察一个组织在自然情况下的现象;其余三种研究是定量的,需要通过设计变量和模型来分析组织行为。

国外的研究往往从实际出发,结合大量企业的调查研究,其概念和思想的提出是有实践基础的,能对竞争情报实践活动给予切实的指导。比如Subramanian和Ishak对85个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揭示拥有先进的监视竞争对手系统的公司要比没有此类系统的公司更具有获利能力;Teo的研究更具体,利用Doll和Torkzadeh提出的系统传递价值链(Systemto value chain)模型实证研究了新加坡600家著名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在Internet环境中对组织的影响[51]。相比之下,国内的理论研究与实验室实验研究较少结合企业竞争情报实践活动,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离。实证研究的开展也不够深入,大多是竞争情报的应用状况调查,也有一些案例描述,而且对掌握数据和资料的分析研究的深度不够。尽管如此,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有所突破,如,2005年上海商学院的吴晓伟等人,对70家大中型企业进行实证研究,考察竞争情报系统对决策者决策的影响、竞争情报系统对企业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的影响[54]

3.3 教育比较

3.3.1 国外的竞争情报教育

文献[6]对中国期刊网1999~2004年竞争情报论文的统计分析发现,竞争情报教育类的文献一直很少。2004年,张超、赵新力通过问卷调查、专家采访等方式对国内外竞争情报教育现状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55],使我们对国内外竞争情报的教育状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总的来说,国外竞争情报教育可以分为两大类:

(1)学历教育,是指由大学提供的正规教育。竞争情报课程一般设在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开设该课程的大学很少,而且大多限于高年级阶段。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尽量安排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案例点评、竞争情报专家演讲及竞争情报专家访谈录像、课堂讨论、会议报告录像、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参与项目等。绝大部分大学把竞争情报课程设置在经济管理院系和专业中。而且,很多大学把竞争情报课程融入了MBA的教学中。

竞争情报在国外大学教学体系中有三种基本位置:①整合到现有的商业课程体系中,在商业课程中教授竞争情报;②开设一年或半学期的竞争情报高级课程,这是国外竞争情报学历教育的主要方式;③开设独立的竞争情报专业,作为一项单独的学位计划,教授多种竞争情报课程。

(2)继续教育。提供继续教育的主要是商业公司和行业协会。商业公司又分专门的竞争情报培训公司和提供竞争情报培训的竞争情报咨询公司。它们的运作程序比较规范,有自己固定的师资队伍和固定的授课场地,同时非常注意挖掘自身的特色,一般都有自己的强项课程。行业协会提供商业性质的竞争情报培训,常年在北美地区和欧洲开展竞争情报培训。学员可以参加为期1~4天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到竞争情报的各个方面,由资深竞争情报专家授课。另外,SCIP经常组织涉及竞争情报各方面的主题会议,邀请竞争情报专家讲授他们的实践经验。这些会议也是学习竞争情报的好机会。

文献[55]认为,国外的竞争情报教育已经相对成熟,教学效果显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竞争情报教育体系,并有鲜明的特点:

(1)大学尝试在不同学科领域开展竞争情报教育,适合竞争情报教学的案例较为丰富。

(2)竞争情报授课形式多样,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学历教育教学层次较高,大多数大学把竞争情报课程设在了硕士阶段,有的大学甚至把竞争情报课程设在了博士阶段。

(4)竞争情报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竞争情报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具有在实际环境中实施竞争情报的经历,且多数人具有博士学位,是SCIP会员。同时,他们中很多来自政府情报部门,具有很强的情报获取及分析能力。

(5)大学与社会直接接轨,开展各类竞争情报培训、认证课程。

(6)SCIP在竞争情报教育事业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涌现出了领军式竞争情报教育机构,它们在教学模式、方法等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8)竞争情报学历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并且日益正规化,形成了规模效益。

3.3.2 国内的竞争情报教育

我国竞争情报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of China,SCIC)的成立掀起了我国大学开展竞争情报教育的一次小高潮。90年代后期开始,大学开展的竞争情报教育进入了增长期。

文献[55]的具体调查结果简介如下:

(1)学历教育状况。

竞争情报学历教育在我国并不普及,全国正式开展竞争情报学历教育的单位只有23家。开课单位主要集中在京、津、沪以及武汉、南京等大城市,且多是国家重点院校。我国在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均开展了竞争情报教育。其中,硕士阶段开设竞争情报课程的比例超过了半数,基本形成了以硕士为主,本科、博士为辅的竞争情报学历教育体系。大学中开展竞争情报教育的主要是信息管理类院系(占2/3)和经济类院系。竞争情报课程主要设置在情报学专业下。大多数大学没有固定教材。授课形式包括课堂授课、专家演讲、参加竞争情报会议、实地调查、参与相关项目等。授课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搜集技巧、分析技巧和案例分析上。大多数学校只有一两位固定的竞争情报教师。

(2)继续教育状况。

目前在我国主要有四支力量从事竞争情报继续教育工作:①情报研究机构。这类机构在理论、师资、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②高等院校。高等院校采用与其他单位联合办班的形式开展继续教育,但由于大学教师参与相关企业实践活动或工作的机会不多,因此授课内容多限于理论层面的知识。③公司。公司是竞争情报继续教育的主力军,是最为活跃的竞争情报继续教育组织者。目前有三四家经常举办竞争情报培训的公司,按公司经营范围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培训公司、软件公司和咨询公司。公司的培训具有浓厚的商业味道,基本不涉及对竞争情报的研究。但它们有机会接触实际操作层面,其培训具备实用性的特点。④行业协会。SCIC比较重视竞争情报的培训工作,以建立成功的竞争情报培训模式为目标,并专门设有普及培训部。由于自身优势,SCIC的竞争情报培训质量较高。但是,培训并不是SCIC的工作重点。

总地来说,调查认为,我国现有的竞争情报教学活动大多还停留在介绍竞争情报的概念、基本内容、发展概况和部分情报搜集方法等较浅的层面上,未能将竞争情报的主要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授课的主干内容;尚无有效、通用的教育模式可循;开展竞争情报教育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培训公司数量有限,竞争情报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

3.3.3 竞争情报教育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Craig S.Fleisher在文献[56]中,讨论了竞争情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些观点对我国的竞争情报教育也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Fleisher把竞争情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情报尚未在高等教育领域确立自己的地位,开设竞争情报课程的学校只是少数。在商学院尤其是优秀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开设课程的很少。这种情况不利于新的竞争情报学者的培养。

(2)对竞争情报的研究不足,尚未形成广泛认同的知识体系、核心课程和案例研究。仅仅有少数几个刊物、研究中心和计划致力于竞争情报的研究。

(3)定位不明。有关到底应该把竞争情报放在哪里的争论一直不断,涉及的学科专业包括:商业管理、图书情报、信息系统、新闻学、军事等。即便是在商业管理专业内部也有争论,是属于企业战略还是属于市场营销?甚至连竞争情报是否是一个合法的学科、实践活动、职业、研究领域这样的问题都存在争议。

(4)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竞争情报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表现是这一时期SCIP的成员大量增加。但之后就开始衰退,研究表明,这与经济衰退期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员工有关。

对于竞争情报教育可能的发展趋势,Fleisher的看法如下:

(1)与其他学科融合。与独立的竞争情报课程相比,竞争情报的知识、技能更多地是作为其他课程(信息系统、新闻处理、知识管理、图书情报、资料管理、企业战略等)的一部分出现的,竞争情报将来很可能与这些课程融为一体。

(2)行业内教育。一些管理者认为,让知识渊博的业内人士掌握竞争情报远比让竞争情报专业人员精通一个行业要容易。

(3)内容国际化。随着竞争情报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北美以外的地区对竞争情报教育的贡献会日益增多。这样,竞争情报的课程中会有更多的国际化内容。

(4)强调技术。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如远程教育、基于因特网的实时课程、基于因特网的教学平台、CDs、网络学院等。

(5)加强实践。竞争情报的学习有听、读、讨论和实践这样几个环节,在20世纪的80、90年代主要强调前三个环节,现在更加重视竞争情报的实践,大多数的CI课程要求学生参加实际项目和任务,在实践中掌握学习内容。

Fleisher还预测,未来几十年中,对竞争情报的需求会保持稳定、有力的增长,而竞争情报教育的增长会比较缓慢,但比较稳定。事实是否果真如此,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4 竞争情报的产业化

4.1 竞争情报产业化的内容

文献[39]认为,产业化是指一个完整的工业化的生产模式是如何将一种理念、想法、需求、价值、观念转化为一种产品,然后进入市场、实现利润的过程。竞争情报的产业化是“要在竞争情报和市场中搭建一个中间客体,即竞争情报的物质产品化过程,也就是说,需要将有形的情报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并产生营销行为,实现利润。”

竞争情报产业化内容包括[39]:①竞争情报产品生产化。情报工作的基本功能是从事情报产品的生产,其产品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产品。竞争情报产品生产化一方面能促进情报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大规模提高,还能刺激、创造需求。②竞争情报产品商品化。③竞争情报产品市场化。竞争情报市场是情报产品商品化的纽带和必要条件。④竞争情报服务经营化。竞争情报产业必须面向市场,满足社会对竞争情报的需要,实施全方位市场经营。⑤竞争情报管理企业化。竞争情报产业化要求情报机构完全自立,形成一个能够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情报企业。

4.2 国内竞争情报产业的主体

文献[38]认为,竞争情报产业的主体是指在参与竞争情报活动过程中为客户提供商业化服务的从业机构和人员,包括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情报研究所和行业协会,以提供竞争情报服务为主业的专业化组织,竞争情报咨询机构,以及互联网搜索公司等。

(1)提供本行业信息的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承担着协调行业中各个企业关系和维护行业利益的作用。一些来自行业外部的变化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整个行业环境的监测等事项可以由行业协会来担任。如,国外一些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就可以由相应行业的行业协会来应对,包括对这些事件相关情报的搜集、传递等工作。

(2)科技情报所。

科技情报所伴随着事业单位的体制转换,一方面大力开展面向社会的有偿科技情报服务,另一方面又利用自身优势,拓展业务领域。例如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分所为背景成立的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3)提供资讯服务的专业公司。

曾经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业的机构(如针对某一个特定行业提供产品价格信息的公司),通过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提供行业分析报告,或者提供满足特定用户需求的定制情报服务,逐步发展成为了提供竞争情报的专业化公司。在这个业务领域里,比较典型的公司有慧聪资讯集团等,其旗下的慧聪商务网定位为深度细分的行业门户,就是提供面向不同行业的情报服务。

(4)从事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的咨询公司。

从事市场调查的公司一般是受用户的委托,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为特定用户提供市场情报的专业化机构。在这个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服务机构是零点调查公司。

(5)互联网搜索公司。

互联网上拥有包罗万象的信息,其中不乏对特定群体和特定企业极有价值的情报资源。一些拥有互联网搜索技术的公司进入了竞争情报业。如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公司开发的百度eCIS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北京经茂伟通信息技术研究所开发的365Agent情报通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解决方案等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4.3 国内竞争情报产业的市场构成

文献[38]从竞争情报服务商的角度考察,把竞争情报市场划分为环境监测、行业监控和分析、市场调查与分析和竞争情报策略咨询四大部分。而文献[57]从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层面来考察,认为竞争情报市场由竞争情报系统、竞争情报服务、竞争情报内容及其延伸产品和服务构成。本文认为后一种划分可以更清楚地把握整个竞争情报市场的结构。

4.3.1 竞争情报系统

竞争情报系统是指竞争情报系统软件产品,涵盖竞争情报监测系统、竞争情报搜集系统、竞争情报分析处理系统、企业竞争情报门户(系统)、企业竞争情报集成系统或解决方案、竞争情报处理中间件和网络竞争情报服务客户端软件。知识管理系统和竞争情报系统在功能和目的上都有很大程度的重合,在实际的产品中两者的功能常常是互相嵌入的,因此也有把知识管理系统归入竞争情报系统的。有的学者把数据挖掘等商业智能软件也归入到竞争情报软件产品之中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不同的意见。自然语言理解、语义关联分析、词频分布统计等可以用于进行情报分析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是竞争情报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有可能形成软件产品。有的竞争情报系统的分析功能中已经开始引入这些技术。知识管理、商业智能等各种技术如何在竞争情报系统中起作用,会演化成什么样的竞争情报软件产品,以及竞争情报系统是否会以嵌入和融合的方式进入办公、企业门户等企业应用系统,还需要继续观察,这既取决于技术的发展和演变,也取决于应用需求的变化。从市场营销的观点看,可能还取决于主导厂商的应用引导和需求管理。

4.3.2 竞争情报服务,企业竞争情报的几种主要服务模式有:

(1)情报意识和竞争情报知识培训。

这种培训大半是知识普及性质的。很多企业进行培训的目的很明确——扫盲。这是很多企业对于竞争情报的理解和认识的现状决定了的。目前企业竞争情报培训的主要模式是举办培训班和企业内部员工培训。一些高等院校和科学协会介入了这种培训服务。培训讲师多出自院校,少数来自企业。培训内容多以竞争情报的重要性、信息搜集方法、分析方法为主,也介绍少量企业竞争情报案例。

(2)行业市场竞争研究咨询。

行业/市场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专业咨询公司提供企业具体的竞争情报研究和咨询服务。这类咨询服务的名称可能会很不统一,多数情况下甚至找不到“竞争情报”的字眼儿。像赛迪顾问、计世资讯、慧聪等,一些市场调研公司提供的信息和研究咨询服务等都是这种竞争情报服务的典型案例,很多企业购买这类服务都是归入竞争情报搜集范畴之内的。

(3)定制化信息搜索和监测服务。

除了从传统媒体获得竞争情报外,还需要对互联网监测,以发现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在网络上的监测和搜集工作要借助搜索引擎,企业或个人可以自己来完成这一工作任务。这种工作任务需要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一方面是对于搜索技术和技巧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对于用户自身所处的行业和市场的经验,将这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实现竞争情报(网上信息)搜索和监测。目前有些垂直门户网站提供本(专)行业的新闻定制服务,可以部分满足企业对行业市场信息的监测和搜集。有些信息服务厂商也为企业提供代理信息搜索和监测的服务,如天下互联(365agent),企业可以委托并定制特定主题/关键词的搜索和监测服务,以登录到服务网站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接收搜索到的信息内容。一些大学的科研成果,也产生了一些便于用户自行实施的网络信息搜索和监测的软件产品,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开发的网络竞争情报自动采集系统。

(4)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和项目实施咨询。

由于竞争情报系统需要结合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流程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和开发,通常竞争情报系统软件提供商会根据用户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对自己的软件系统进行本地化开发,因此,这类竞争情报系统的功能也各不相同。一般认为,一个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应该能提供网络信息自动搜索功能,比如网络爬虫,搜索代理等;竞争情报(信息)分类和整理功能;信息发布和权限控制功能;竞争情报分析支持工具;竞争情报处理流程管理功能;事件和关键竞争变量预警功能。

由于企业中缺乏竞争情报专业人才,在导入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或项目实施中需要专家咨询和指导,这一块占到了竞争情报市场很大一块份额。

(5)行业专家咨询服务。

很多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接受着一些顾问咨询服务,其中有一类具有明显的竞争情报倾向,比如有的厂商接受媒体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一般是专注某些专门领域的)和本领域学者专家的咨询服务。这些记者、专栏作家、业界学者专家通常是某些领域的消息灵通人士,同时也是分析专家,他们往往可以获得企业竞争对手的很多信息,并且能够作出深入和专业化的分析,对企业的技术、产品、市场竞争具有重要价值。

4.3.3 情报内容及衍生服务

定制化信息搜索和监测服务中,服务提供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搜索和监测上,客户所支付的是服务费。客户得到的虽然是信息,但不对信息内容付费。而在现实的商业竞争中,很多时候有强烈的直接购买竞争情报的需求。很多竞争对手信息、市场研究报告、监测报告的采购是算在竞争情报内容购买的名义之下的。同时这种以竞争情报为目的的内容提供商也会产生一些关联的服务(使信息转变为竞争情报)。由于这一部分市场容易触及法律和道德的红线,因而需要进一步规范。

【参考文献】

[1]谢峰梅.中国竞争情报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战略.社科纵横,2005,20(6):237~238

[2]戴天才.情报学视角中的竞争情报.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1):98~99

[3]党芬,王敏芳.我国竞争情报发展分析.情报探索,2005(9)

[4]包昌火,赵刚等.竞争情报的崛起——为纪念中国竞争情报专业组织成立10周年而作.情报学报,2005,24(1):3~19

[5]包昌火,赵刚等.略论竞争情报的发展走向.情报学报,2004,23(3):352~366

[6]陈远,望俊成.近年来国内竞争情报研究述评——基于中国期刊网1999~2004年竞争情报论文的统计分析.图书情报知识,2005(12)

[7]Alf H.Walle.Frommarketing research to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useful generalization or loss of focus.Management Decision,1999,37(6):519

[8]Kelley,W.T.(1965),Marketing Intelligence:TheManagement of Marketing Information.Staples,London

[9]Kelley,W.T.(1968),Marketing intelligence for top management,Journal of Marketing,October

[10]John E.Prescott.Competitive Intelligence:Designing a process for action.APMP Professional Journal,1998

[11]John E.Prescott.A process for applying analytic models in competitive analysis.In W.R.King and D.L.Cleland(eds.),Strateg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handbook.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6,222-251

[12]John E.Prescott and J.H.Grant.Amanager's guide for evaluating competitive analysis techniques,Interfaces,May-June,1988,18(3):10-22

[13]Porter,M.E.(1980),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Free Press,NewYork,NY.

[14]Porter,M.E.(1985),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Free Press,NewYork,NY.

[15]彭靖里.国内外竞争情报研究发展综述.情报科学,1998,16(3):268~271

[16]http://www.scip.org

[17]李迎春.试析我国竞争情报研究.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7(5):15~17

[18]Starting a 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 Function:ARoundtable Discussion.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view,1998,9(2): 26-33

[19]Sue Myburgh.Competitive Intelligence:Bridging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Lenexa:Mar/Apr 2004.Vol.38,Iss.2:46,8

[20]Richard G.Vedder et,al.CEOand CIOperspectives o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New York:Aug 1999.Vol.42,Iss.8: 108,9

[21]李映洲等.论竞争情报的特点[J].情报学报,1996(6): 460~466

[22]魏同悟.把握企业竞争情报的本质特征提高企业竞争的能力与水平[J].冶金信息导刊,1998(6):32~36

[23]包昌火.加强竞争情报工作,提高我国企业竞争能力.中国信息导报,1998(11):33~36

[24]陈峰,梁战平.竞争情报与战略管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25]毕玉侠等.企业竞争情报研究综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3):153~154

[26]王煜全.情报制胜:企业竞争情报.科学出版社,2004

[27][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8][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9]马海群,乔丽春.国外竞争情报学术研究进展的分析与评价.图书情报知识,2002(6):16~20

[30]CI,BI,KM-and SCIP:a conversation with Cliff Kalb.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2000,3(3)

[31]John J.McGonagle,Carolyn M.Vella.A case fo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Lemexa:Jul/Aug 2002.Vol.36,Iss.4:35,6

[32]曾忠禄.企业竞争情报管理——战胜竞争对手的秘密武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3]John E.Prescott.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Fundamentals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view 10thAnniversary Retrospective Edition,1999

[34]邱晓琳.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情报保障.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99

[35]李建明.论竞争情报理论研究.情报杂志,2003(3):22~23

[36]陈峰.面向企业战略管理的竞争情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

[37]彭靖里,邓艺.国内外竞争情报产业的发展与研究述评.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8(4):444~448

[38]徐世伟.国内竞争情报业态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5):57~60

[39]施冬健.竞争情报产业化理论探析.情报杂志,2006(1): 105~108

[40]庄善洁.谈反竞争情报的情报控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5):152~153

[41]孙涛涛,吴贺新.企业竞争情报和反竞争情报整合性研究.情报学报,2005,24(4):490~498

[42]廖静.企业反竞争情报研究.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43]陈维军,廖志宏.我国企业反竞争情报研究综述.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4)

[44]Hans Hedin.Leveraging information&knowledge culture:a prerequisite for successful intelligence.In: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15th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 of SCIP,2000:245-247

[45]沈丽容.竞争情报——中国企业生存的第四要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6]Sylvia James.Focus on global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Information Outlook,2000,4(2)

[47]Ava Harth Youngblood.CI-fuel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view,1998,9(3)

[48]Peter F.Kilitka.The economic espionage act:ar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professionals”trying to have it both ways?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view,1998,9(3)

[49]Craig S.Fleisher.Public policy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view,1999,10(2)

[50]PhilWilliams.Criminal risk assessment:a new dimens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view,1999,10(2)

[51]吴晓伟,徐克奇,吴伟昶.从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看我国竞争情报发展思路.情报杂志,2005(3):8~10

[52]邱均平,张蕊.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效益评价分析.情报科学,2004,(6)9

[53]陈峰,梁战平.构建竞争优势:竞争情报与企业战略管理的互动与融合.情报学报,2003,(5)13

[54]吴晓伟,陈丹亚,李丹.国内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现状的实证

研究.情报杂志,2005(10):6~11

[55]张超,赵新力.中外竞争情报教育比较研究.情报学报,2005,24(3):377~384

[56]Craig S.Fleisher.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Education:Competencies,Sources,and Trends.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Lenexa:Mar/Apr 2004.Vol.38,Iss.2:56,6

[57]陈".竞争情报市场格局分析研究.http://www.kmcenter.org/ArticleShow.asp?ArticleID=1426,2004

【作者简介】

img21

李纲,男,1966年生,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竞争战略,信息资源管理。

王毅彦,男,1975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竞争战略与竞争情报,信息安全,E-mail:wangyiyan651@sohu.com。

【注释】

[1]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05JJD8701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