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的研究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的研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近10年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实践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推动了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的开展,由此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环境是影响档案文献遗产寿命的重要因素。以防止和减少光化学烟雾对档案文献遗产的危害,作者提出了4条对策。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学科体系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

1.2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的研究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推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这是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近10年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实践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推动了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的开展,由此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中,既有关于档案文献材料特性的研究,又有关于环境条件的研究,还有关于学科体系、外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由于档案文献材料特性的研究往往与其保护修复技术结合在一起,为避免重复,笔者将该部分内容纳入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修复技术中进行总结。

1.2.1 关于档案文献遗产的保管环境

环境是影响档案文献遗产寿命的重要因素。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档案文献遗产的寿命在缩短。因此,研究环境条件的变化并进行对策研究对于保护档案文献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近10年来关于档案文献遗产保管环境研究的文献既不多见,也缺乏系统性。

1.2.1.1 有害气体

各种环境因素中,二氧化硫是危害档案文献遗产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卢英、丁菱做了通过二氧化硫处理后考察环境湿度对胶版理化性能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湿度条件下,胶版纸的耐折度、抗张强度、白度、pH值的平均损失率并不相同,但都处于绝对损失状态,并且随着湿度的升高,其平均损失率增大(18)。除胶版纸外,新闻纸、宣纸等也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以新闻纸为例,用二氧化硫处理65天后pH值为4的新闻纸,纸张的耐折度值几乎接近于零,即:损失率近似达100%,而未用二氧化硫处理pH值为5.28的同种纸,其耐折度的下降率仅为10.58%。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作者建议,“制订纸质文献库空气质量标准”,“提高库房的密闭程度,改善存放档案小环境的空气质量”,“定期对库内的空气进行监测”,“选择正确的通风时机,保证库内空气质量”,“搞好库房周围的卫生及绿化工作”,以保证纸张的耐久性。(19)

1.2.1.2 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是以燃烧汽油为动力的汽车排出废气中的一次污染物,在强烈的阳光辐射下经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一种浅蓝色或黄褐色的烟雾。作者分析了光化学烟雾的成分,认为它实际上是碳氢化合物(HC)与氮氧化合物(NOx)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后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混合物,它的主要成分是臭氧(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和醛类,其中臭氧占90%以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光化学反应的形成过程和一般规律及其危害。随着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这种危害呈现明显发展的趋势。以防止和减少光化学烟雾对档案文献遗产的危害,作者提出了4条对策。对策之一是合理选择库房建筑地址。对策之二是合理选择通风时机和使用空气过滤设施。根据光化学烟雾形成的规律,库房通风应尽量避免中午时段,最好选择在清早或夜间进行。对策之三是提高库房密闭程度,库房窗缝可以采用海绵橡胶条、硅橡胶条或聚酯等进行填塞密闭,门的四周也可钉上胶条。对策之四是搞好库房周围的绿化(20)

1.2.1.3 温湿度

刘振民、梁朝玉实地考察了九华山藏经楼内所保存的佛经、档案的保护状况。作者分析,九华山地处北亚热带地区,高温高湿。藏经楼既无降温去湿设备,也无防虫防霉药品,从理论上讲,对佛经、档案的保存极为不利。然而,这种恶劣的温湿度条件并没有带来保护方面的问题。为了解答这个谜,作者分析了九华山自然环境、化城寺的地形地势以及藏经楼建筑结构。在高热保温方面,藏经楼主要是通过青砖和糯米粥调制石灰为泥垒砌墙体、殿顶隔热保温、由藏经楼两端的厢房组成的缓冲带隔热、内墙隔热保温以及气压差保温降温。在防潮排湿方面,主要通过地面防水降湿、楼层隔湿、通风道积湿与排湿、窗纸防水与排湿、内墙调湿。同时,藏经楼的木柜和函套装具、佛经翻晾措施、香火等对于保护藏经楼的档案文献遗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21)。因此,藏经楼具有温湿度控制和防霉防虫的功效。正因为如此,该藏经楼内所存佛经、档案,即使距今已有370余年,保存状况良好,纸质仍洁白柔软,字迹清晰。

武丽、景卫东分析了不同载体材料的工作环境和保管环境。笔者根据他们的研究列表总结如下(表2)(22)。从表中看出:各种新型载体的保管环境比较宽松;然而,从长期保护的角度出发,温湿度环境条件需要控制在相关标准或规范规定的比较严格的范围之内。

表2 不同档案文献载体的工作环境和保管环境

img12

续表

img13

1.2.2 学科体系建设的研究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学科体系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体系日臻完善。然而,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尤其是新材料不断地应用于记录档案文献,保护的对象、内容和方法都在发生变化,由此产生了学科建设方面问题的研究。

金波分析了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科体系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材体系结构模式,尤其是它的优势。“档案保护技术学自20世纪50年代被列为档案学专业必修课程以来,其内容结构逐步完善,形成了一门较为合理的理论体系。这一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对《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规范,也是这门学科多年建设经验的总结。其特点是使学科建设与档案保护工作实践密切结合,每一项内容都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通过对档案制成材料损坏原因的研究,寻找科学的‘防’与‘治’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奠定了学科的理论体系,促进了档案保护技术事业的发展。”尽管如此,该结构模式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不能全面反映档案保护技术学的功能。“在系统性研究、超前研究方面尚有不足之处,各章节之间体现不出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结构模式主要是针对纸质档案的保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载体材料的大量出现,此结构模式显得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大量出现,对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的思想、方法、理念产生了强大的冲击”。(23)

赵淑梅直言不讳地总结了本学科体系的缺陷:“对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的实质内容揭示不科学”;“现有档案保护技术学对档案寿命的研究内容是不完整的”。(24)同时,作者道出了自己的种种“困惑”:“已有理论框架体系存在诸多的缺陷,无法用修修补补的办法来完善”;“实践上许多保护技术问题难以解决”;“传统档案保护理论与实践无法指导和解决电子档案保护的问题”;“从事档案保护技术的人员的出路面临着困境”(25)。因此,作者主张变革本学科的学科体系,以适应当代环境与实践的需要,并身体力行,提出了重新构建学科体系的方法。

1.2.2.1 学科体系构建的原则

关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体系构建的原则,近10年来的讨论并不多见。金波认为,本学科体系构建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逻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26)。笔者认为,构建本学科体系时,必须遵守“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形式逻辑原则”(27)。看来,无论怎样构建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原则,都必须将科学性原则放在首位。

赵淑梅主张,重新构架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学科体系时,不仅需要“科学揭示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的本质内容”,而且需要“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指导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研究”(28)。这种构建方法将保护过程置于档案文献形成、保管和利用的全过程之中,有利于从具体环节上保证延长其寿命。

1.2.2.2 学科体系构建方法

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进程中,档案文献数量愈来愈多。尤其是随着信息载体的不断更新以及电子档案文献的大量涌现,当代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在急剧膨胀。构建学科体系必然要反映这些变化,并将其纳入到新的学科体系之中。

正因为如此,赵淑梅提出,“无论对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寿命的保护研究,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指导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文件从制作形成到寿命终结的每一个阶段的特征来因地制宜地采取最佳保护措施,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原始记录寿命的目的”(29)。她倡导建立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并提出了学科的基本框架。在研究对象上,总结为“探索数字信息的完整、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法规体系、其目的是保证数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长期可读性”。在研究内容上,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的主要内容由“文件形成技术”、“档案利用传输技术”、“保管技术”和“信息修复技术”等主干技术构成(30)

在研究构建学科体系的具体方法时,笔者曾提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构建。其中,“广义的档案保护技术学体系结构是指从宏观角度对档案保护技术学的分支学科进行科学的分类组合。据其研究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理论档案保护技术学和应用档案保护技术学两个方面”。理论档案保护技术学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档案保护技术学原理、档案信息保护学、档案载体保护学、档案修复技术学、档案库房建筑学。“狭义的档案保护技术学体系结构是从微观角度出发,根据档案制成材料的类型以及各自的特性及其在保护方面的要求,分别建立其分支科学。”包括甲骨档案保护学、金石档案保护学、简牍档案保护学、缣帛档案保护学、羊皮档案保护学、植物叶档案保护学、泥版档案保护学、纸质档案保护学、塑料质档案保护学、胶质档案保护学、磁质档案保护学、未来档案保护学。实践中的分支学科的分合应当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而定(31)

如何构建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的体系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我们相信,即将推出的本学科国家精品课程将或多或少地受到上述研究成果的影响,通过拓宽学科体系、补充新的内容使得学科体系变得更加完善。

1.2.3 国外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研究

近10年来,图书、情报与档案学CSSCI源刊中共有4篇介绍国外保护技术工作及其成果的文章。

其一是介绍加拿大国家档案图书馆。该馆同样是从机构和保护措施两个方面保证文献遗产保护。从机构设置上看,在机构设置上,国家档案馆设置了纸品保护实验室、照片复制实验室和缩微中心等,为保护工作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从保护方法上看,加拿大国家档案馆自1872年诞生以来便逐渐积累起丰富的保护技术知识,例如“对馆藏品的管理工作,从预防性的保护开始,包括储藏、拷贝、处理和大面积地去酸。这些预防性工作自从档案进入档案馆就已经开始,从而使对档案文件任何可能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针对纸张、水彩画、照片、录音录像带等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保护方法,“将纸质文件(政府记录、私人手稿、地图)放进防酸的文件夹和档案箱中;将照片放进聚酯纤维保护用品或者特殊的信封之中;将水彩画储藏在特制的保护箱中;将电影胶片储存在聚丙烯塑料盒中;将录像带保存在自动封闭的防火容器中;将录音带储存到防酸的封套里,而这些封套加了聚丙烯和锡箔作为衬里;将磁带经过精密地倒带之后,储藏在坚固的塑制防磁盒中”。此外,该馆注重对环境的监测,对缩微品、电影片进行保护性拷贝,大面积除酸等保护方法,使用“箔铸”(Leafcasting)工艺以及“吸气桌”(Suctiontable)修复纸制文件以及照片,还开发了其他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项目,例如永久性纸张等(32)

其二是云南省肖永福等对泰国档案馆保护工作的考察。泰国所处环境炎热潮湿,对档案的保存极为不利,在这种气候带中害虫多,而一些古老的档案多以贝叶、人造土纸作为载体书写,保护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机构设置方面,泰国档案馆分为重要档案保管处、借阅利用处、重要大事记录处、电影片保管处、总务处、档案保护技术处。其中,档案保护技术处专门从事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技术方面,第一,泰国档案馆非常强调预防,“把住进口,以防为主”。这种预防措施对于收集或征集的档案文献遗产的把关检查落到实处。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查收进档案的酸碱度、对破损档案提出修复意见、进行杀虫和除霉。”第二,“创造条件,注意保护”,将温湿度控制在24℃、65%以下。第三,“传统与现代技术并用。”尤其是在修复方面,“在继承传统技术方法的同时,引进了丝网膜加固技术、防虫无淀粉质黏结剂、使用新的防虫剂等”。(33)

其三是笔者对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保护工作的考察。作为法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收藏机构,法国国家图书馆非常注重文献遗产的保护工作,从新书的初始化处理、图书质量的终身跟踪、图书藏用环境的优化、消毒技术的现代化、去酸技术的半工业化、数字化保护和修复技术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现代保护技术与传统保护方法共建、实践与理论指导相结合、“点”、“面”结合的保护策略、馆内合作与国内国际合作相结合。其中,有关文献保护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法国国家图书馆采用了“MEMOREL”系统。该系统“既有图书分类、图书物理状况方面的信息,也有图书保护方面的记载,如图书的纸质状况、封面状况、装帧情况等,记录着每本图书的质量信息”。(34)从而为追踪每本图书提供了便利,进而可以为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其四是对于邻国日本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技术也有研究。中村赖道介绍了两类不同材质的史料保护方法。其一是照片史料。对于黑白照片,其底片需要保存在中期保存环境下,则温度20℃以下,相对湿度60%以下;最佳保存环境,温度2℃以下,相对湿度因史料种类不同而不同;彩色底片保存温度最好在2℃以下。照片的保管则没有中期和长期的区别,保存环境一律为温度20℃以下,相对湿度30%~50%;彩色照片保存温度最好在2℃以下。对于纸质史料的保护,作者推荐的在选择保护方法、用具时需注意的问题具有参考价值:(1)以尊重各种史料的原形状态和老化程度为原则,如果为保护史料必须改变原始形态时,要将变化限制在最小限度内(适合性原则);(2)要适合保存环境、条件(适合性原则);(3)不给史料造成污染、损伤,即采取安全防护作业和使用安全保护材料(安全性原则);(4)采取保护措施可复原(可逆性原则);(5)史料和防护用具便于往复利用(耐久性原则);(6)容易操作,处理方法简单,尽量不采取过强的保护措施(便利性原则)(35)

上述研究尽管只涉及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少数国家,但从中可以窥探世界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工作现状,为我国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1.2.4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的研究

技术性保护是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的基本特征(36)。然而,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并不等同于保护技术,“以技术为主的传统保护遭遇到了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桎梏”(37)。因此,需要从更加宽广的层面上对保护加以认识。

近10年来,不少研究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在电子文件保护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黄萃详细地分析了欧洲国家、澳大利亚等国家有关电子文件信息安全保护的制度与法律规范,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电子文件全过程保护的管理制度(38)。刘家真则将这些策略进行了具体化:“在信息存储载体失效与受损前尽早将档案内容信息转换到更为稳定的载体上”;“把握迁移的时机”;“应选用更为稳定、更耐久的材料作为转换载体”;“用模拟记录的方式更新载体,应尽量减少更新的代数”;“根据被转换对象的特点,选择相关技术”;“对复杂的数字对象慎重地采用更新与迁移技术”;“更新与迁移过程中,必须维护档案的真实与完整”(39)

除电子文件外,光盘的保护同样也需要技术层面以外的措施以保障其长期的效用,需要从策略层面上加以认识。唐跃进提出,光盘的管理(包括保护)可以分为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在宏观上,“形成光盘档案保护网络,建立光盘档案保护的保障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光盘档案的标准化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建立光盘档案综合决策与信息反馈机制”。在微观上,“加强光盘档案的预期寿命研究,建立光盘耐久性研究实验室”;“加强光盘档案存储格式研究,尽量采用通用存储格式”;“跟踪技术发展,把握光盘档案的最佳迁移时间”;“加强日常管理,精心呵护光盘档案”;日常管理方面,需要“减少光盘的使用次数”,“保护光盘盘面的整洁”,“防止人为损伤光盘”(40)

此外,关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的研究成果还有:

刘家真认为,造成档案信息损失的主要途径是信息符号与信息载体的损坏,获取与解释信息符号的工具不再存在。围绕这一思想,作者归纳了已有的档案保护的技术措施,并指出了执行这类措施存在的非技术层面的问题及其相应的管理策略,即“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主次有别,优先重点”、“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及“以防为主,防治结合”(41)

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策略进行了研究。建立模型、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技术层面的权重为0.66,非技术层面,主要是与保护相关的组织、科学研究、专业教育、专业保护法律、相关法律、政策、社会保护意识、保护投入、保护信息9个方面,分别占0.09、0.06、0.008、0.12、0.004、0.018、0.005、0.021、0.014。这表明,在制定档案遗产保护策略时,仍然需要坚持以技术为龙头,同时需要统筹兼顾,促进各个因素协同发展,并因地制宜地制定档案保护策略(42)

此外,华林提出,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需要制定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接收政策、征集政策、保护政策(43)

当然,在具体实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从国际层面、地区层面、国家层面、机构层面和个人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行动措施。只有这样,才可能将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落到实处。

1.2.5 其他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的研究

对于其他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的研究集中在保护的技术环节方面。其代表性成果有:

郑琪、郑琰认同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分为延缓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再生性保护是历史文献保护和利用的根本措施的观点,并对再生性保护的具体措施作了分析(44)

笔者考察了法国国家图书馆,介绍了欧美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技术。从环节上看,保护分为预防性保护、治理性保护和修复三个阶段,简称为预防、治理和修复(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