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文件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电子文件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杰、张照余2005年在《电子文件利用新模式——电子文件中心》一文中指出目前电子文件管理与利用中面临的两个主要矛盾是:电子文件非科学管理与电子文件需求的矛盾。鉴于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建议成立专门的电子文件中心来全面负责电子文件的开发与利用管理。在电子文件中心的归属问题上,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应归属政务管理部门,一种认为应成为一个独立机构,第三种观点认为应置于档案馆的管理之下。

7 电子文件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电子文件的有效开发利用既是电子文件管理的目的,也是档案管理的当务之急。对此,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文件开发利用方式的选择、组织体系的构建以及现有开发利用中的弊病及根源分析等。

通常情况下,电子文件提供利用的方法主要有提供拷贝、通信传输或直接利用三种。常见的服务方式有借阅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复制服务、网络服务等。从信息安全角度考虑,档案部门对电子文件利用的管理要注意使用期限的审核,提供利用的拷贝文件管理、回收以及安全保密措施等。冯惠玲认为,电子文件利用中的障碍表现在:习惯于使用的可视记录方式的传统档案利用观念障碍、资源的不充足、电子文件检索利用的相关技术知识的欠缺、资金问题以及隐私权、著作权等权益保障问题。为此,她建议扩大智能检索和著录概念,并建立方便利用者利用活动和有利于保证电子文件安全的新的利用规则(157)

胡杰、张照余2005年在《电子文件利用新模式——电子文件中心》一文中指出目前电子文件管理与利用中面临的两个主要矛盾是:(1)电子文件非科学管理与电子文件需求的矛盾。如正式电子文件仅进行了逻辑归档、存储载体不安全、记录格式不标准、电子文件生成的设备环境数据缺少登记、相关软件参数缺少妥善保护措施等。(2)电子文件的网络化利用趋势与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矛盾。鉴于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建议成立专门的电子文件中心来全面负责电子文件的开发与利用管理(158)

对此,《北京档案》2006年第1期上发表了题为《电子文件利用新模式——电子文件中心》,将电子文件中心定义为网络现行文件的利用中心,其文件收集范围是具有利用价值的现行电子文件,主要扮演文件安全的守护者、政府信息的传播者等角色(159)。也有学者提出电子政务的发展催生了电子文件中心,根据目的、功能的不同,可将电子文件中心分为半现行电子文件中心和现行电子文件中心,主要担当文件管理者、文件守护神、信息使者和决策助手的角色。在电子文件中心的归属问题上,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应归属政务管理部门,一种认为应成为一个独立机构,第三种观点认为应置于档案馆的管理之下。许多学者倾向于第三种观点,认为此举凸现了档案馆的文件管理中心、档案信息管理中心、档案信息传输中心等三大功能,进而使档案馆成为强大的信息传递枢纽(160)

有学者系统分析了机构内部电子文件的保管模式和档案馆对于各机构电子文件的保管模式,即分散保管和集中保管孰优孰劣问题,指出二者的最大分歧在于电子文件实体所有权的归属,我国应构建以集中式管理为主,分布式管理为辅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文件管理模式,即将电子文件分而治之;将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及其载体送交档案馆集中保存,非永久保存的电子文件则保管在其形成部门,档案馆负责实施控制和监督(161)。此外,一些学者从电子文件的广泛利用推断出档案工作必将面临合作化趋势,指出电子文件时代,档案工作要进入“合作圈”,与文件形成工作、信息技术工作、档案利用工作等进行联系和沟通,只有这样,档案工作才能从封闭走向开放并与社会各项事业融为一体(162)

有学者从信息伦理的角度指出,在电子文件管理与利用过程中,信息伦理的构建与培育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对电子文件管理利用者自律精神及慎独精神的培育,同时,明确了构建电子文件管理利用者信息伦理的措施,包括严格禁止对电子文件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人为破坏、注重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合理使用自己的权限、明确电子文件利用者所使用文件的期限、权限及范围等(163)

有学者从政府信息公开对电子文件利用的机遇与挑战角度探讨,指出政府信息公开不仅为电子文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利于电子文件的收集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弥补电子文件资源的短缺,更大限度地发挥了现行文件为经济建设服务等一系列作用,而且也给电子文件的利用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对现有档案基础业务和基本管理制度、文件利用方式和网站服务质量、文件管理人员和利用者自身信息素质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164)

综上所述,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取得了数量上和内容上的重大突破。有学者精辟地总结了当前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认为从理论上讲,我们对电子文件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电子文件的内容、背景与结构信息的三位一体改变了文件的组成要素与完整性的含义,需要我们关注隐藏在后台的背景与结构信息。二是电子文件管理注重其逻辑结构,而不是注重实体结构,因而,以往纸质文件管理注重实体有序性的管理方法将得以改变。三是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与有效性需要由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来保障。于是,著录和捕获背景信息、元数据的方式及完善程度,就成了衡量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适用性的重要标准。上述问题的实质仍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长久有效地维护电子文件的档案属性,保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而从系统设计、技术运用、标准制定与实践情况等方面看,电子文件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165)。可以预见,在现有基础上,未来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将在内容上不断深化、视野上不断拓展、体系上不断完善,理论研究会在学科融合与技术应用、实践指导中取得新的突破。

img8

【作者简介】夏义堃,女,1967年9月,四川达县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已发表论文20余篇。

【注释】

(1)[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2)冯惠玲主编.电子文件管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学广.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探索.中国档案,2001(5)

(4)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管理问题与对策.http://www.ccw.com.cn/cio/htm(访问日期:2005/08/31)

(5)论加强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的现实意义.http://www.ccw.com.cn/cio/htm(访问日期:2005/08/31)

(6)刘越男.在夹缝中成长的幼苗——关于改制企业电子文件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山西档案,2002(1)

(7)张启群.电子政务环境下深圳市电子文件管理新探索.档案学研究,(5)

(8)刘安.浅谈E时代电子文件管理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办公室业务,2003(4)

(9)罗京.加强立法建设,推动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发展——访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晓威.办公室业务,2001(6)

(10)陶碧云.中美两国电子文件管理之区别.上海档案,1999(5)

(11)项文新.关于电子文件定义之我见.档案学研究,2001(2)

(12)黄菊盛等.电子档案:福音、困惑、对策.档案,1998(4)

(13)马建国.电子文件的种类名称和属性.北京档案,1999(1)

(14)冯惠玲主编.电子文件管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5)刘广珍.浅析电子文件的管理.山东档案,2006(2)

(16)王炜,刘军.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北京档案,1999(4)

(17)黄国钟.电子签章之定义与效力.http://www.npf.org.tw/ publicition/te/090/Te-R-090-033.htm.(访问日期:2007/01/27)

(18)香港特别行政区.电子交易条例.http://www.lawkey.net/law/show.asp/num=200610582927003.访问日期:(2007/01/29)

(19)王秀峰.数字化的纸质文件不是电子文件.北京档案,2003(1)

(20)邵成林.电子文件与数字文件之辨析.四川档案,2006(3)

(21)于丽娟.机读档案与电子文件辨析.档案与建设,1998(5)

(22)于丽娟.电子文件及其对档案管理的冲击.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9(4)

(23)陈子丹.近年来我国电子文件定义评述.档案,2001(5)

(24)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5)唐小林.电子文件特点质疑.档案管理,2006(1)

(26)侯卫真.电子文件的基本性质与归档体系建设.档案学通讯,2004(3)

(27)姚乐野,于进川.电子文件的特点再研究.档案学研究,2005(4)

(28)何嘉荪.论电子文件的生命周期.浙江大学学报,2001(4)

(29)李福君,冯湘君.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划分浅探.2001年11月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杭州意能电力技术公司、杭州市档案局主办的“OA系统与电子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

(30)潘连根.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新探.浙江档案,2002(7)

(31)于丽娟.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置疑.浙江档案,2000(3)

(32)安小米.文本连续体模式对电子文件最优化管理的启示.档案学通讯,2002(3)

(33)资蕙.正确认识两大理论在电子文件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兰台世界,2005(12)

(34)黄霄羽.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修正与发展.档案学研究,2003(1)

(35)何达多.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模式同一性探讨.档案学研究,2005(3)

(36)潘连根.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新探.浙江档案,2002(7)

(37)段书全.电子文件时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新探.机电兵船档案,2004(5)

(38)黄霄羽.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修正与发展.档案学研究,2003(1)

(39)安小米.文本连续体模式对电子文件最优化管理的启示.档案学通讯,2002(3)

(40)资蕙.正确认识两大理论在电子文件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兰台世界,2005(12)

(41)刘越男.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前端控制”思维.浙江档案,2001(7)

(42)冯惠玲主编.电子文件管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3)徐维,管志宇.电子文件“前端控制”的来源及其他.档案与建设,2001(3)

(44)冯惠玲主编.电子文件管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5)庄丽萍.论电子文件归档的全程管理.兰台世界,2006(7)

(46)黄萃.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文件全程管理.档案管理,2003(4)

(47)傅荣校,周林女.电子文件管理中的热点理论问题研究类举.上海档案,2002(6)

(48)刘越男.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对纸质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继承和发展.浙江档案,2006(3)

(49)徐鸿.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知识管理走向——从“后保管模式”谈起.档案学研究,2004(6)

(50)周毅.信息技术运用与文件管理流程的重组.档案学通讯,2001(1)

(51)王晓坤,刘旭刚,国冬梅.试论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的变化及重组.山东档案,2004(1)

(52)黄萃.刍议电子文件的档案管理理论.航空档案,2000(4)

(53)黄霄羽.“来源原则”重新发现的发展进程与基本内涵——电子时代来源原则重新定位的思考之一.北京档案,2004(10)

(54)刘家真.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5)傅荣校,周林女.电子文件管理中的热点理论问题研究类举.上海档案,2002(6)

(56)安小米,陈慧.集成视角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规范评估研究——中英两国电子文件管理规范案例分析.兰台世界,2005(11)

(57)刘家真.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要求.档案管理,1999(1)

(58)牛金芳.论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框架.上海档案,2001(2)

(59)傅荣校,叶建英.我们能理解与解决电子文件管理问题吗.浙江档案,2006(3)

(60)傅荣校,周林女.电子文件管理中的热点理论问题研究类举.上海档案,2002(6)

(61)刘越男.建立新秩序——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研究.档案学通迅,2004(3)

(62)冯惠玲等.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刍议.档案学通讯,2006(3)

(63)冯惠玲.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管理的共存与互动.中国档案,2003(12)

(64)刘家真.传统文件与电子文件的完整性比较——电子文件与传统文件比较系列论文之二.四川档案,1998(5)

(65)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6)王艳明.《电子签名法》对电子文件管理的若干影响.档案学研究,2006(1)

(67)邓丹丹.国内外对电子文件真实性保障问题研究综述.上海档案,2006(2)

(68)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9)胡可征.电子文件真实性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5)

(70)王霞,张敏.从概念角度论述保持电子文件真实性的要求.图书情报知识,2006(3)

(71)邱晓威,郝晨辉,白民兴.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保证及法律地位的认定.档案科技,2004(2)

(72)邱晓威,郝晨辉,白民兴.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保证及法律地位的认定.档案科技,2004(2)

(73)胡可征.电子文件真实性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5)

(74)马春茂.交流·研讨·提高——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课题研讨会”观点摘述.北京档案,2004(4)

(75)刘家真.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

(76)张宁.电子文件真实性及其凭证价值研究.档案学通讯,2005(4)

(77)王霞.电子文件真实性保障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7)

(78)刘家真.传统文件与电子文件的完整性比较.四川档案,1998(5)

(79)杨妆.电子文件物理归档完整性风险检测研究.中国档案,2006(3)

(80)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1)杨妆.电子文件物理归档完整性风险检测研究.中国档案,2006(3)

(82)邱晓威,孙淑扬.我国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分析.1999(5)

(83)刘家真.数据丢失的风险与对策.机电兵船档案,2004(1)

(84)于英香.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与保护对策.上海大学学报,2001(3)

(85)邱晓威,郝晨辉、白民兴.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保证及法律地位的认定.档案科技,2004(2)

(86)刘笑宇,柳家英.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档案管理,2003(2)

(87)崔屏,张正强.电子文件风险防范之策略研究.浙江档案,2004(10)

(88)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档案学通迅,2005(3)

(89)薛四新,王建明,王玉.解读《电子签名法》,思考电子文件归档.档案学研究,2005(3)

(90)于瑛甫.电子文件的归档、接收与保管.西安档案,2005(5)

(91)东军,黄华.论电子文件归档的前端控制和鉴定工作.湖北档案,2003(6)

(92)郑秀玉.试论电子文件归档方式和途径的选择.兰台内外,2006(5)

(93)何嘉荪.电子文件“网络实时归档”性质初探.北京档案,2000(8)

(94)于瑛甫.电子文件的归档、接收与保管.西安档案,2005(5)

(95)陶碧云.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及其保管期限初步研究.北京档案,2006(6)

(96)庄丽萍.论电子文件归档的全程管理.兰台世界,2006(7)

(97)裴友泉.论电子文件归档后的关联应用.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4)

(98)孔肖娉.浅谈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文件归档系统建设.机电兵船档案,2006(3)

(99)张大伟.归档电子文件的质量控制与元数据应用.档案学通讯,2006(5)

(100)张华.对《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中部分条款的探讨.档案学通讯,2005(1)

(101)陈亮.对《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中术语定义的几点建议.档案学研究,2004(2)

(102)陈慧.集成视角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规范评估研究——中英两国电子文件管理规范案例分析.兰台世界,2005(11)

(103)刘家真.简析当前电子文件管理方式.档案与建设,1999(6)

(104)刘家真.我国数字资源保存状况调查.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5)

(105)冯惠玲.保证电子文件的长久性《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摘要之四.档案学通讯,1998(4)

(106)安小米.档案现代化管理面临的挑战——电子文件管理问题.档案,1997(6)

(107)于瑛甫.电子文件的归档、接收与保管.西安档案,2005(5)

(108)冯惠玲.保证电子文件的长久性.档案学通讯,1998(4)

(109)徐义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北京档案,2001(7)

(110)曹军民.关于档案鉴定问题的一点想法.中国档案报,1997-03-27

(111)陶碧云.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及其保管期限初步研究.北京档案,2006(6)

(112)魏士兵.浅议电子政务与电子文件的保护.机电兵船档案,2006(1)

(113)徐义全.电子文件的特性与长期保存.档案学研究,2000(1)

(114)张美芳.电子文件存储方式的研究.数字与缩微影像,2005(2)

(115)刘家真.减少电子文件信息丢失风险的策略.档案学研究,2000(1)

(116)张美芳.电子文件迁移措施的研究.档案学通迅,2006(1)

(117)国家档案局编著.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概论.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118)吴江华.电子文件长期存取之研究项目.档案,2005(5)

(119)傅荣校,周林女.电子文件管理中的热点理论问题研究类举.上海档案,2002(6)

(120)冯惠玲.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档案学通讯,2003(1)

(121)王萍.后现代主义对电子文件鉴定理论的影响.湖南档案,2000(4)

(122)吴双英.对电子文件鉴定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档案时空,2006(8)

(123)傅荣校,周林女.电子文件管理中的热点理论问题研究类举.上海档案,2002(6)

(124)冯惠玲.电子文件的双重鉴定.档案学通讯,1998(3)

(125)曹吉超.电子文件鉴定的重点与难点.档案与社会,2006(1)

(126)傅荣校.欧美国家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发展趋势探论.档案与建设,1999(12)

(127)傅荣校,周林女.电子文件管理中的热点理论问题研究类举.上海档案,2002(6)

(128)徐维,张文友.我国电子文件研究现状与走势档案与建设,2000(6)

(129)露雯,宫岩.谈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模式和职能分工.档案学研究,2003(2)

(130)丁璇.电子文件时代的“原件”认证.湖北档案,2004(11)

(131)徐振杰,谭琤培.电子文件证据研究.北京档案,2002(6)

(132)孙军.电子文件证明力的加强和保障.北京档案,2003(8)

(133)裴喆.电子文件的法律认可问题.北京档案,1999(6)

(134)刘家真.保证电子文件法律效力的措施—电子文件的凭证性探讨之二.档案与建设,2000(3)

(135)颜海.关于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的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1(1)

(136)王绍侠.电子文件产生证据效力的困难及其对管理的启示.档案学研究,2003(3)

(137)于海防,姜沣格.数字证据的程序法定位——技术、经济视角的法律分析.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5)

(138)陈祖芬.传统文件与电子文件证据转化之差异.江汉大学学报,2005(4)

(139)刘家真.电子文件的输出形式与法律效力.档案与建设,2000(2)

(140)戴定丽.原件概念的创新与电子文件的证据性.档案与建设,2002(7)

(141)王绍侠.电子文件产生证据效力的困难及其对管理的启示.档案学研究,2003(3)

(142)杜昆,陈霞.电子签名对电子文件真实性的影响及对策.2005(3)

(143)王艳明.《电子签名法》对电子文件管理的若干影响.档案学研究,2006(1)

(144)冯惠玲,王健.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文件管理风险探析.中国行政管理,2005(4)

(145)傅荣校,叶建英.我们能理解与解决电子文件管理问题吗.浙江档案,2006(8)

(146)钟瑛.浅议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要素.档案学通讯,2006(6)

(147)于丽娟.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基本功能及其拓展功能.北京档案,2002(10)

(148)高洁.电子文件管理软件的国际化规范及其借鉴研究.山西档案,2005(6)

(149)王素立,刘永.给予数据仓库思想的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档案管理,2006(6)

(150)蔡娜.我国电子文件标准制定现状探讨.科技档案,2006(1)

(151)傅荣校,周林女.电子文件管理中的热点理论问题研究类举.上海档案,2002(6)

(152)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53)董永昌,何嘉荪.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154)徐维.元数据:电子文件管理的关键所在.山西档案,2000(4)

(155)傅荣校,周林女.电子文件管理中的热点理论问题研究类举.上海档案,2002(6)

(156)傅荣校,周林女.电子文件管理中的热点理论问题研究类举.上海档案,2002(6)②董永昌,何嘉荪.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③唐小燕.背景信息——电子文件不可或缺的元素.档案学研究,2001(5)

(157)冯惠玲.电子文件利用的障碍与对策.档案学通讯,1998(5)

(158)胡杰,张照余.电子文件利用新模式——电子文件中心.档案与建设,2005(12)

(159)电子文件利用新模式——电子文件中心.北京档案,2006(1)

(160)曹书芝.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中心归属及角色定位的思考.档案,2006(2)

(161)李秀兰,蒋冠.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模式探析.秘书,2004(9)

(162)汪碧宇.电子文件时代档案工作的合作化趋势.兰台世界,2005(8)

(163)马仁杰,杨晓晴.社会转型期电子文件管理利用中的信息伦理问题探析.档案学通讯,2006(2)

(164)李小冰.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制定对电子文件利用的影响.北京档案,2006(10)

(165)傅荣校,叶建英.我们能理解与解决电子文件管理问题吗?.浙江档案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