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拍照动作造型

教师拍照动作造型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具备了各种创造性素质和能够胜任创造教育任务的教师。一般来说,创造型人才的各种心理素质,每个创造型教师也是应当具备的。独创性是一切创造型人才所共有的特质,创造型教师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创造型教授来说,莱德曼的精神是高尚的,眼光是深远的。据说,在莱德曼之前,已有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该校任教,难怪这所学校

第一节 创造型教师的素质

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实施这种教育的教师,当然应当是创造型的。也许有人会问道:是不是要对教师排队,把他们分为创造型和非创造型的呢?这完全是误解了。我们所说的创造型教师,是从创造教育的原则和任务出发,对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提出的要求。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具备了各种创造性素质和能够胜任创造教育任务的教师。创造型教师是个总目标,每个教师都应当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逐步地适应创造教育任务。

1.创造型教师的基本个性品质

创造型教师也是一种创造型人才。一般来说,创造型人才的各种心理素质,每个创造型教师也是应当具备的。但是,由于职业的不同,人们的创造性心理素质的表现可能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例如,在对待权威上,对于创造型学生来说,要求他们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对于创造型教师来说,除了要有不迷信权威和敢于向权威挑战以外,还有一个不要谋求权威的问题,因为后者是压制创造型学生的。

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创造型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品质:

一是要有深厚的爱心、耐心和诚心。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是心灵的润滑剂。有人说:教师是心灵的父母。这句话是十分深刻的。如果说父母的责任是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那么教师的全部使命就是为了造就一颗健全的理智的心灵。因此,每一个创造型的教师都必须树立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对学生深厚的爱心、耐心和诚心。

二是要有责任心、计划性和时间观念。责任心、计划性和时间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核心是责任心。一个事业心极强的教师,必然会精心安排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合理地利用属于他生命的一分一秒。

三是要具有强烈的真理感、是非感和信任感。教育在本质上来说,就是探求真理的事业,在于启迪学生明真理,辨是非。教师的信任感是平衡教师和学生关系的砝码,你拿出的越多,那么你获得的也越多。因此,每个教师都要坚信:天下没有不可教育之才。

四是要善于理解人、尊重人和乐于助人。教育以人为工作对象,而人是有理智的动物,因此理解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桥梁。创造型人才既是有鲜明个性又是有高度价值观念的人。一个创造型教师,应当善于了解自己的学生,尊重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并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是要具有高度的民主作风,公平待人,不以权威自居。创造型的教师,要革除传统的家长式的训导作风,代之以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关系。在伦理观念上,要建立尊师爱生的关系,但是在真理观上,要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任何时候,教师不得以职业谋求权威,更切忌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耍权威。

六是要富有独创精神,乐于接受新事物,对新式教育感兴趣。独创性是一切创造型人才所共有的特质,创造型教师也不例外。创造能力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教师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所表现的创造力以外,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力主要表现有三点[2]:一是对具体、生动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二是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和新型教学方法的采用;三是对创造型学生的发现和指导。

创造型教师的品质,远不止所列六点,但我认为它们概括了最主要的特征。创造型教师的品质之所以重要,一方面,它们是教师修养最主要的内容,反映了他们的人格,是他们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教师的品质不仅是关系到教师本人的问题,而且,由于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品格和每一个行动,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以高尚的人格去造就高尚人格的人。

2.创造型教师的知识结构

我国古代的大学问家们,历来主张“博大精深”,但实际上不易做到;而且传统上往往褒扬精深,贬责博大。这是因为,在传统上总是把精深视为做学问的真正功力,而把博大看作是“万金油”或“杂家”。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正是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才导致了我国教师知识面太窄。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的岗彦一教授就亲自对我说:“中国大学教师有三个不足:一是阅读文献太少,缺乏对整个研究领域的了解;二是知识面太窄,科学思维不灵活;三是兴趣贫乏,不愿与外界交流。”这些批评是诚恳的,颇有针对性。因此,创造型教师一定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把精深与博大结合起来,构筑成一个创造型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

作为一个创造型教师,起码应当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一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手中的工具,也是他们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主攻方向。教师从事不同的专业工作,这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事业分工的需要。因此,每个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刻苦钻研专业知识,跟踪本专业的发展新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

作为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在本专业知识领域里,应当具备两种能力:一是教授专业课的能力,包括实验课和指导毕业论文、生产实习;二是从事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应当教学与科研两副担子一肩挑,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相当多的人做不到这一点。这里面问题很多,既有思想上的问题,也有能力和工作安排上的原因。对于搞教学的那一部分教师来说,他们没有条件搞研究工作,于是只能停留在传授前人知识的水平上,不可能把科研引进到教学中来,也不能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于搞科研的那一部分教师来说,不愿意承担教学任务,把教学看成是妨碍科学研究的负担。这样一来,一些研究新成果反映不到教学中来,他们在研究中形成的思维方法与经验,也就不能传授给学生。这一现象不仅在中国存在,在国外也依然存在,所以一些教育家和科学家纷纷发出呼吁,要求重视教学,要不然未来的教育质量是难以想象的。为此,一些最负盛名的科学家身先士卒,带头回到教室里去上课。例如,1989年,美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利昂·莱德曼(Leon Max Lederman,1922—)谢绝了担任国立费米实验所所长的再任命,从费米实验室退休,在芝加哥大学当物理学教授。他还协助建立教师学院,培训科学和数学教师。在一般人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去教大学生不是浪费吗?其实,这完全是不同价值观念的不同反映。在莱德曼看来,科学还在发展,还应当有更多的物理学家去摘取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如果都不去培育一代新的人才,那么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又从哪里来呢?作为一个创造型教授来说,莱德曼的精神是高尚的,眼光是深远的。据说,在莱德曼之前,已有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该校任教,难怪这所学校被誉为有创新学风的大学。它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广,后劲大。

二是广博的边缘学科知识。人类发展到今天,已有的知识的确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堆积如山。对一个具有广博知识的创造型教师来说,知识到底应当广博到什么程度,有一个基本要求,这就是需要有一定的与本专业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如果没有这个限定,犹如在大海里捞针,恐怕不易测定。为什么教师需要有边缘学科的知识呢?这是因为:第一,各有关边缘学科知识之间,彼此有相互借鉴的作用。例如分子生物学,它既需要借鉴物理学的理论,又需要用到化学的一些方法。第二,多学科的知识,可以丰富头脑,开阔视野,有利于信息的加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当代科学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各学科之间既综合又分化,而且综合是主要的趋势。在各有关学科综合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甚至诞生一门新的学科。这正如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所说:“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事实正是如此,维纳的发明正是数学、生物学以及其他各门技术科学之间相互渗透的结果。

三是科学方法论的知识。现在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即方法比结论更重要,因为结论是具体的,而方法是普遍的。只要有了正确的科学方法,就可以去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并且方法是通向真理之路。因此,创造型教师不仅应是专业知识渊博的学者,而且同时必须又是方法论专家、教学法专家和实践家。

科学方法的含义很广,解释也颇多。从特征上看,科学方法是一种软科学知识,也是一门综合的学问。科学方法的特征有四:观察、测量、假设和求证。科学方法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认识方法论,即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第二个层次是科学方法论,如自然辩证法;第三个层次是各门学科的特殊方法,如教育学上的教学法,社会学上的社会调查法,生物学上的解剖法等。创造技法则是科学方法中的一种特殊的方法,它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其他技术学科基础上的。创造型教师不仅要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而且要特别注意学习创造技法,自觉地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学习科学方法知识,主要是加强哲学理论的修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方法。”[3]除此以外,学习逻辑学、自然辩证法、科学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史等,对于丰富我们方法论方面的知识,也是大有裨益的。学习科学方法论知识,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既要善于把学到的方法论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中去,同时又要注意从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以丰富科学的方法论。事实上,大量的科学发明和创造,就是我们学习科学方法的源泉。

3.精湛的教学技能

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实施教育任务的一种重要能力。不妨打一比方,如果把教师比为一架飞机的机身,那么他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就是他的双翼。很显然,飞机离开了双翼或者只有一翼,那是不能升空翱翔的。

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科学知识的训练,也缺乏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我曾对一所大学作过调查,大约有90%的教师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知识。我还发现了一些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规律:由师范院校毕业的任课教师,其教学效果一般比非师范院校毕业的任课教师要好;教过中学的大学教师比未教过中学的教师教学效果好;自学过教育学或对教学法研究感兴趣的教师,其教学效果比完全未接触过教育学的教师好。这些观察说明:经过教育学、心理学训练和教学实习的教师,其教学效果明显较理想,这充分地显示了教育科学知识和技能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膜是普遍存在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共同性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讲授不得法,有的甚至根本不受欢迎。教师为什么不愿意去学一点教育科学知识,对教学法进行一番研究呢?我看主要是习惯势力的原因,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我似乎觉得,教育这种职业本身就容易滋生保守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旧的教学方法也传授下来了。因此,要在教师当中倡导学习教育科学知识,还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使他们认识到“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端正了认识,教师才能积极、自觉地学习教育科学知识,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技能。

近三十多年以来,教育科学发展很快,不仅充实了大量的新内容,而且还繁衍出了一批新兴的教育学科分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应当具备哪些最低限度的教育科学知识呢?应当指出,对创造型教师的要求与对专门从事教育学研究的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前者将它作为一种手段,而后者将它作为目的。

对创造型教师来说,要求掌握最低限度的教育科学知识应当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创造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和人才学等。当然,这些课目也不是全部要学,而是选择那些最重要的东西学习。鉴于大多数教师都有很强的研究能力,所以主要靠自学,并且结合教学工作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把自学、应用和研究结合起来。

以上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创造型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实际上这些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素质又是综合起作用的,表现出一种综合的能力——创造能力。一个教师的创造力主要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并且接受实践的检验,其标准有四个:一是创造性完成教学工作,并且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二是研究教材、教法,提出创造性的方案和建议,并具有可行性;三是善于发现有创造才华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培养,使其成才;四是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较高的创造力,获得突出的成绩。这四条不是每一个创造型教师都必备的条件,创造型教师的分工不同,因此他们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某一两个方面,其成果也可能集中在某一两个方面。这是允许的,因为要求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包揽诸事,到头来可能一事无成。

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作为创造型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不断激励自己的创造性。激励教师创造性的因素可分有形的和无形的,例如学生的推动、完成任务的期限等,都是有形的;而价值观念、献身教育和科学事业的精神等,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美国一些大学的研究生院对研究生质量与教师的积极性作了调查,并作出了结论。他们认为:研究生不仅是教授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有力助手,而且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研究生,又直接刺激教授创造性的“灵感”。教师与学生就是这样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关系。一般说来,一个生气勃勃的集体给人以工作热情,一个有创造力的集体给人以创造力。

21世纪是创造的时代,21世纪的创造型教师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对此,未来教育学家们提出了未来教授的模式。他们认为:未来的教授是新型的、更加完美的一代教授,他们是未来社会创新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力量。教授们的形象,过去在好莱坞的影片中都是呆头呆脑的,没有创造力。时代正在改变这种形象,未来的教授应当是:积极参加激烈问题的争论和社会问题的咨询;具备多方面的相关技术知识;掌握最有效的教学战略和评估学生的技巧;鼓励学生在更高认识水平上,从根本上去突破原先对人脑和人类认识的研究;更多地注意开发人类右脑的潜力;懂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知识,懂得商业和工业的知识。总之,未来的教授同时代的联系更密切了,他们只有适应未来,才能服务于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