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

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报告提出,在教育部和直属高等学校设立政治部。1965年3月1日,高等教育部政治部通知各直属高校迅速建立政治部,大力充实政工干部队伍。至此,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及学生工作一系列问题都有了明确规定。这时,全国各高校中普遍建立了辅导员制度。高等学校作为社会思潮的一个晴雨表反应更为强烈。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出有关文件通知加以强调建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

一、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1]

1.初创与形成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初创与形成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首先进行了接收和改造旧大学工作,与此同时也新建了一部分高校。在继承解放区办教育的优良传统以及学习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在1950年颁布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高等学校暂行规定》中,对学生进行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被列为总纲第二条高等学校任务的首要条款。随着1952年院系调整,高校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教育部于1952年10月28日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指示规定在高校设置政治辅导处,其中第五条要求在政治辅导处设辅导员若干名,负责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当时,学校中各项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党委领导下进行的,党委直接领导下的青年团负责具体指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团干部中有不少人就是辅导员,他们和其他辅导员一起深入学生中间,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国际共产主义等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当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同志,于1953年主张并创立了让学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同时适当延长其学习年限,以减轻学生干部的学习压力,确保其业务学习。然而,当时在全国范围内高校辅导员制度还不健全,许多高校只有兼职的辅导员。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61年,国家颁布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其中第八章专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从任务、原则、方法、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回顾内容到实施途径等都作了系统规定;第五十条要求在一、二年级设辅导员或班主任,主要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同时,要求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辅导员。这可以说是辅导员制度的真正开端。在此之后,中共中央于1964年6月10日批准了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立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报告提出,在教育部和直属高等学校设立政治部。规定高等学校政治部为校党委的工作机构,确定北大、清华为试点学校;提出在二三年内配齐班级的专职政工干部,编制为每一百名学生至少配备一人,其来源主要从高校优秀毕业生中选留。1965年3月1日,高等教育部政治部通知各直属高校迅速建立政治部,大力充实政工干部队伍。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65年制定了《关于辅导员工作条例》。至此,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及学生工作一系列问题都有了明确规定。这时,全国各高校中普遍建立了辅导员制度。

与此同时,受“左”的错误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走过了一些弯路。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以阶级斗争为纲”及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政治批判,最终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踢开党委闹革命”搞所谓“革命大批判”,高校政治工作队伍被工宣队、军宣队取代,一批政工干部被诬陷为“叛徒”、“特务”、“死不悔改的走资派”等等,辅导员队伍自然也被冲散。更为严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被当作派系斗争、篡党夺权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被败坏了,思想政治教育干部的形象被败坏了,其恶劣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2.恢复与建设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随之进入拨乱反正的历史转折时期。高等学校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整顿教育秩序,恢复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开始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探索,这个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开始恢复。1978年,教育部颁发《全国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五十一条明确规定: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一支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队伍;在一、二年级设立辅导员:辅导员由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青年教师中挑选出的政治觉悟高、作风正派、联系群众,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定期轮换;辅导员一般半脱产,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又担任业务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再次建立起来,但大多为业务课教师兼任。由于人们对政工干部的偏见,特别是“十年内乱”对政治工作声誉的败坏,加之以前的辅导员大多已不在岗,当时的兼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认识不够明确,工作力度不够。随着思想解放运动悄悄兴起的自由化之风在高校的迅速蔓延,不能不说与当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力和思想政治教育薄弱有着很大关系。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才真正建立起来,特别是把辅导员列入教师编制是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标志。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出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到:辅导员应从政治、业务都好的毕业生中选留或从教师中选任,学校领导要从政治上、业务上关心他们的成长,明确其既是政工队伍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并在职称等方面与其他业务课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即“两岗两制”。此举意在通过提高辅导员的待遇、明确其地位、改善其在高校教师中的形象,使他们充满信心、充满热情地去工作。同时教育部于1981年7月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对辅导员队伍素质提出明确要求,并对清华大学学生辅导员制度的成功经验加以提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专业,一门科学;主张在注重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管理,两者相结合,开始试行品德评定制度以及颁发《高等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随着国内形势好转和经济建设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各种新思潮也不断涌现,同时国外的各种思想观念也乘隙而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承受着较大的冲击。高等学校作为社会思潮的一个晴雨表反应更为强烈。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需要迫切研究解决的问题。作为和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辅导员,其工作也愈发受到重视。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出有关文件通知加以强调建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1986年4月颁布的《关于选配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通知》、1986年5月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和1987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都要求高校党委和校长共同抓好这项工作,要培养、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教授和理论家,同时进一步明确专职辅导员为教师,并且实行职务聘任,开办思想政治的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回顾二学士学位班和研究生班,大力推广“双肩挑”,即既做党团行政工作又做辅导员工作,既做业务工作又做思想政治教育,“双肩”模式在清华大学最早推行。与此同时,人们也清楚地看到辅导员队伍建设尚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数量不足、思想不稳、后继乏人,思想、业务水平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等等。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诸多看法。有些院校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创新工作,力图打破原有的工作制度寻找一种全新的更有效的工作模式。1989年政治风波使人们认识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放松,而作为其中关键一环的辅导员工作更是不能替代。各高校又从队伍建设,职务评聘,进修培训及其他待遇方面对政工队伍给予倾斜,辅导员工作研究更加得到重视。2000年7月,教育部党组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重申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在规范化、制度化方面跃上一个新台阶。但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经济社会矛盾增多,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加之国际恐怖主义泛滥和西方文化、价值观等国际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3.发展与完善

以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配套文件的出台为标志,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标志着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与完善阶段的开始。但总结高校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对辅导员工作规律性的研究,努力探索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整体水平,仍是辅导员队伍建设面对的迫切问题。

进入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必须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水平。李长春同志批示指出,辅导员队伍建设仍需加强措施,不断完善。陈至立同志批示指出,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应专门开会部署,并把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教育部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2006年一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这两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并在2006年4月27日的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会议上讨论修改后正式印发。《规定》中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职责和要求,选聘与配备,培养与发展,考核与奖惩。《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已于2006年5月20日经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自2006年9月l日起执行。《计划》中指明了培训原则,培训目标,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随着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会议的开展,直至2007年,全国各省区纷纷响应指导精神,认真贯彻《规定》并陆续召开了省、市、区、校各级高校辅导员工作会议,落实政策。各个高校都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如: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结构上“一队多元”(即在性别搭配上合理科学、在年龄层次上以中青年为主、在学历层次上以研究生为主体、在学缘结构上逐步扩大外校比例)、在辅导员队伍管理体制上“一进四出”(“一进”,就是要完善辅导员选拔程序,严格把好入口关,“四出”,就是通过提拔、留用、转岗和深造等途径,建立切实可行的辅导员流动制度,畅通辅导员的业务发展出口)、在能力素质上“一专多能”(辅导员要以一门专业为主,同时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生发展指导的相关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建设目标上“一队三化”(即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逐步建立一支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专家群体)。通过五年的努力,辅导员队伍势必会初步建成一支以专业化、职业化为骨干的辅导员队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