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十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进展

近十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进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代表性例子是,2003年,国家档案局批准了科技项目“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2007年,国家档案局举办了“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研讨会”;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开始了立项研究。纵观近十年来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真可谓硕果累累。文献分析表明,近十年来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焦点集中在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两大方面。

近十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进展(1)

周耀林 李姗姗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摘 要】作为档案工作的基础与保障,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一直为各国高度重视,其研究工作不断得以加强。本文作者以近十年为跨度,以著作、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为对象,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 建设 研究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Zhou Yaolin LiShansh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Abstract】As the groundwork and guarantee for archivalwork,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always attracts great attention of every country,thus its research work instantly being enhanced.The authors select the publications and dissertations concerning the researches on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in China as the object for research,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ir main contents and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researches.

【K eywords】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research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基础与保障,因此,一直以来为各国高度重视。在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历史悠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开始了新的旅程。在信息化环境下,尤其是自《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全国各地加大了档案信息化力度,引发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高潮。2006年9月,国家档案局和国务院信息办共同启动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各省市纷纷开展“档案资源建设年”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与此同时,档案学界高度关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代表性例子是,2003年,国家档案局批准了科技项目“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2007年,国家档案局举办了“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研讨会”;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开始了立项研究。纵观近十年来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真可谓硕果累累。为了把握当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动态,本文以档案资源建设为主题,以2000—2009年为时间跨度,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旨在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1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文献的分布

笔者以“读秀学术搜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为对象,对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论著进行了系统搜索。在“读秀学术搜索”中,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检索词在“图书”数据库中进行“全字段”搜索,共得到16条记录,剔除重复、论文集、年鉴后,仅剩7本著作,分别为:张照余的《档案信息化理论与实践》(2007),薛四新等的《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2006),宗培岭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档案工作机制研究》(2006),郑金月的《信息陷阱》(2005),李泽锋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与管理》(2005),杨公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2001),刘萌的《档案工作与知识经济论》(2001)。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著作仅有部分章节专论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有关问题,缺乏系统的论述和深入的研究。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题名对近十年发表的论文进行精确检索,共得到32篇相关文献。为了扩大检索范围,笔者又以“档案信息资源”为题名进行模糊检索,在此基础上再以“建设”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可以得到398篇文献。其中,发表在CSSCI期刊(《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学通讯》)上的论文17篇。

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相关的优秀硕士论文14篇,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等问题。

此外,还有些文章尽管“标题”中没有出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档案资源”等关键词,其内容也涉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问题。因不是专题研究,为简便起见,这部分论文不予统计。

从检索结果来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体现了学界对档案信息建设研究的高度关注。系统地总结我国近十年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现状,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探索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值得学界关注的问题。

2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献分析表明,近十年来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焦点集中在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两大方面。进一步从微观层面分析,则涉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原则、方法、体系、保障等多个方面。

2.1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基础理论的研究

近十年我国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相关概念、原则与目标方面,对其他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相对缺乏。

2.1.1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相关概念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概念的界定是一切理论研究的基石。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对象和客体,什么是档案信息资源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首先遇到的问题。近十年,不少学者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1)档案信息资源的界定

关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概念,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和辨析,如潘连根认为,“档案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档案信息资源主要是指档案信息内容本身,而广义的档案信息资源则既包括档案信息本身,又包括有关提供档案信息的设施、设备、组织、人员、资金等其他资源。”(2)目前,人们一般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档案信息资源,即把档案信息和档案信息资源作为同义语看待,这不符合“资源”的含义,因为“档案信息中的垃圾和病毒并不能成为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实质上应该是有用的档案信息”(3)。再如,陈能华认为:“档案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各种档案原件和复印件及各种档案信息开发成果,如档案目录、档案文献汇编、档案综合参考资料等。”(4)与之类似,李欣的观点是:“档案信息资源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通过人类的参与而获取的可利用的档案信息。”(5)

虽然学者们界定档案信息资源的角度不同,但是有共同点,即档案信息资源不是简单的档案或者档案信息,而是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可开发性和利用性。正如马素萍所说的那样:“档案——档案信息——档案信息资源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档案价值属性认识的深化。”(6)

(2)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界定

青岛市档案局副局长潘积仁在全国综合档案馆国家档案资源建设论坛上对“档案资源建设”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指出:“‘档案资源建设’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一个专业术语,泛指档案资源的形成归档、价值判断、收集积累、结构体系、资源整合等。与之相近的词组是‘档案收集’,意为‘把分散的材料接收、征集、集中起来’。相比之下,档案收集的内涵比较单一,外延比较狭窄,只是档案管理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而档案资源建设的内涵和外延都比收集大得多。”(7)

随着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对象的变化,陈姝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差异中对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含义做了剖析。她认为,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涉及档案信息资源的形成、整理、存储、检索、保管、利用、鉴定、统计等几乎所有档案馆的传统业务,是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形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分布于海量资源数据库中,通过网络实现利用者智能检索的一项系统工程(8)

某些具体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例如,李京伟对城建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质进行探讨。(9)

总之,要想把握新时期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从“大文化”、“大资源”角度正确审视档案资源建设(10),以更宽广的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为坐标,必须以国家信息资源建设宏观目标为指导。

2.1.2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为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有必要制定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毛福民在陕西省档案资源建设研讨会上,重申了王刚同志提出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资源建设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文档一体化原则;电子文件与纸类文件并存的原则;确保网络安全的原则(11)。这为档案资源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指导。

学者们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潘积仁提出了“公共需求”原则,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职能决定原则、需求导向原则、地域性原则、公共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六项具体原则(12)。李晓静、孟世恩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统筹协调、需求导向、创新开放、保障安全、资源整合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保障安全、公开信息与保守秘密、开发利用与规范管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关系,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协调发展”(13)。陈立新、李秀玲则提出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遵循文档一体化、归档双轨制和确保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14)。谭必勇认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坚持协调性、效益性和服务性原则(15)。吕元智将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概括为系统性、协调性、标准化、选择性、用户至上、适度性、效益性、适应技术发展和大胆抛弃九条(16)

宗培玲通过对现代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概括为效益性、竞争性、知识性、实用性、虚拟性、法制性六个方面(17)。这一论述尽管只针对企业领域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但对于其他领域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同样具有意义。

从上述成果可以看到,近十年来,我国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原则的研究并不少,但领导层面与学术层面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有待于进一步达成共识。

2.1.3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

近十年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目标的研究不多,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不尽一致。李晓静、孟世恩提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是加快建设和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数据库;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步伐;加强对新产生的电子文件、档案的管理,吸收和借鉴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管理经验,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的平台来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进程。(18)

有的学者结合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尤其是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论述了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目标。例如,吕元智将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最终目标,并进一步对此进行了讨论(19)

在2008年的档案工作者年会上,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部署了“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实现‘两个转变’和建立‘两个体系’”的工作方针(20),其中“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的目标就是对当前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最高要求,如何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档案信息需求是一切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2.1.4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近十年围绕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内容的研究产生了不少成果。

国家档案局原副局长杨公之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已有馆藏各种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工作,二是收集和接收各种形式的电子文件,然后集成到统一的档案数据库中。”(21)他从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电子文件的收集与归档、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缩微胶片影像的数字化、录音档案的数字化和录像档案的数字化六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王秀生、刘虎提出了“抓住‘化内收外’,搞好‘三库一中心’建设”的观点。作者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22)。“化内”是指把现有馆藏档案数字化,通过键盘输入、扫描等手段把馆藏档案转化成能够在计算机及其网络上运行的数字信息;“收外”是对进馆单位形成的电子文件管理加强指导,指导监督电子文件归档,组织接受电子档案进馆。“三库一中心”建设则是指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信息数据库、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和现行文件数据中心。“化内收外”是获取数字档案信息的手段,“三库一中心”是数字信息资源的存在形式。

方鸣从实际工作的角度论述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包括的内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广,包括丰富和优化馆(室)藏、建立健全政府公开信息收集制度、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接收工作、推进各级基础档案信息资源库建设、档案局馆网站建设、文件档案数据库建设、电子文件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23)这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此外,吕元智从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指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组织规划”、“制度标准建设”、“人员技术建设”、“具体业务建设”四部分(24)。冉朝霞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视角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归为“目录数据的管理与检索”、“全文数据的管理与检索”和“多媒体数据的管理与检索”三部分(25)。陈立新和李秀玲二人则认为,鉴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任务是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到现代化跨越,因此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一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二是现有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26)

不论如何描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传统档案数字化和数字化档案收集与整理广为接受,并成为当前档案信息组有管理工作的主体。

2.2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实践的研究

2.2.1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规划

《关于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制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并将其纳入各级地方政府信息化规划。如何从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上进行规划,学术界产生了如下成果:

赵国俊认为“我国相关领域信息化的经验和教训都证明,搞信息化建设必须强调规划先行,否则,偏离正确目标、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等现象就难以避免。”(27)赵国俊就当前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提出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的含义、特点和主要内容。马海群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顶层设计角度对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规划的缺陷、现实需求和主要思路进行了系统研究(28)。梁冠玲认为,网络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规划的制定应该从“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管理”和“合理制定档案资源规划”两个方面着手(29)。上述研究成果为当前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国家规划、地方规划和部门规划指明了方向。

2.2.2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涉及档案信息资源的形成、整理、存储、检索、保管、利用、鉴定、统计等方方面面,近十年学者们相当重视有关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形成了很多理论成果。

唐云燕认为,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需要从六个方面着手:“丰富馆藏内容,优化馆藏结构”;“完善检索体系,开展网上档案信息检索”;“强化信息服务功能,建立信息查询服务中心”;“开展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形式,提高公众服务水平”;“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30)。这一论述符合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从档案收集进馆、整理加工、开发利用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寻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彭永华则将其概况为“加强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加大档案数据库目录中心库的建设”、“做好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五个方面(31)。陈姝提出,建设具有大容量、高速度、稳定安全、主题鲜明的档案数字资源数据库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手段(32)

梁绍红解读了《浙江省档案馆管理办法》,提出了档案资源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将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作为新时期馆藏建设的基本思路;通过加强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特别是民生档案收集不断优化馆藏档案结构;探索建设城市档案中心实现档案资源整合和体制创新;把电子文件接收作为信息化环境下档案资信息源建设的新课题;通过寄存、捐赠和共享开辟档案资源建设的新方法(33)。从五个方面详细阐释了新时期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不同部门的档案馆(室)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途径和方法,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

2.2.3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技术

关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技术的研究,赵淑梅认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①馆藏档案数字化技术;②记录载体和记录格式的选择技术;③数字档案安全性的保障技术;④数据库技术;⑤网络技术。(34)

针对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问题,孙宁宁认为,网络和信息技术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因素和基本保障(35)。这些技术包括数据组织和转换的相关技术,数据存储与压缩技术,分类、索引、检索技术,用户界面和系统集成技术,安全技术。

数字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之一,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笔者以“数字化技术”为“题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近十年来共收录论文407篇,其研究内容包括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技术标准、录音档案的数字化、影像档案的数字化、历史档案的数字化等问题。

数据库技术也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十年来关于数据库技术的研究方兴未艾,以“数据库技术”为题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近十年的文献进行精确检索,可以得到1 033篇文献,若以“档案”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则可以得到9篇相关文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化技术与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数字化技术与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数字化技术在档案编研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与档案信息组织等。

网络技术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以“网络技术”为题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2000—2009”时间段内的文献进行搜索可以得到4 486条相关记录,继而以“档案”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可以得到51篇相关文献。对这51篇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技术在数字档案馆中的应用、网络技术在档案服务中的应用、网络技术在档案共建共享中的应用等。

近几年,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逐渐起步,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水印技术、仿真技术、迁移技术、网络入侵自动防御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2.2.4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保障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保障因素很多,如政策法规、经费来源、技术支撑、安全措施、标准规范、人才队伍等。近十年来,学术界关注最多的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安全保障问题,其次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保障问题。

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并不断加深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安全问题的认识。宗文萍认为,“档案信息安全是确保档案信息内容在生成、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整个过程中,保持其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和长期可读性(可用性),以及确保档案信息记录方式和记录载体不受任何损坏的策略和过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包含了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目标的完整的系统概念。”(36)项文新指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包括安全技术,更应包括安全管理、安全法规标准等诸方面的内容”(37)

关于构建档案信息安全体系的方法,陈永生和薛四新将保障网络安全的技术措施和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措施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模型(38)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国家政策法规支撑,然而近十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政策保障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深入、系统和全面。张玉影、窦晓光在分析比较中美政府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法规政策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的政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内容尚有待完善,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政府信息系统建设和工作规程中,至今没有突破性进展”(39),政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的构建应当不只是针对已有的政府档案信息资源集合的布局与组织,而应当建立国家、行业和地方三个不同层次的政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

2.2.5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评价

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评价,曾娜认为,国家统计信息中心制定的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评价指标制定的理论基础,档案部门可以以此为参照,结合档案自身特点,形成包含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档案信息化人才及档案信息化政策法规6项基本要素的档案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指标体系。而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评价指标的选择,她认为包括“文献型资源、电子资源和开发利用”三大类,其下共9项具体的评价指标(40)。王欢研究了档案信息资源评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引入难度系数和二级评价指标可以使档案信息资源的评价更客观公正(41)。曾娜提出,档案信息资源指标选取的原则包括科学性、系统性、相对稳定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42)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近十年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评价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2.3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3.1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近十年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现状的研究非常多,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尤其是陈永生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利用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提出了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43)(44)(45)(46)

为了了解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分布状况和特点,陈永生又发表了系列文章,对于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地区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有助于全国的信息资源建设规划(47)(48)(49)

此外,有的学者对专门领域或某个地区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吕元智选取了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近代“外交”经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计划为案例(50),宗培岭则是对当前我国的企业信息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51),郑金月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52),祁华丽通过调研总结了杭州市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和问题(53),滕霞研究了黑龙江省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绩与不足(54)。安徽省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提出了尽快制定和实施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国家战略”,积极探索和研究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全方位地设计档案事业等建议(55)

2.3.2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面对上述问题,到底该如何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呢?近十年学者们针对当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纷纷提出了解决对策。

毛福民从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体的高度指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有三条实现途径:一是依靠档案法律法规推动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健康运行,就是依法按照档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特别要规范好档案资源的流向和归属;二是依靠党委政府领导支持,加大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力度;三是依法履行档案部门的职能,丰富国家档案资源(56)

针对当前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如赵爱国认为,在档案馆信息资源整合和馆藏建设中,应该关注三个层面的问题,即体制、制度与方法(57)

针对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问题。毕建新、吴佩华提出了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质量建设、“用户中心”、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上网供用户查询为评价标准(58)

针对本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滕霞依据黑龙江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问题提出了对策(59);蒋燕记根据所在县的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档案馆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时应当注意的事项进行了研究(60)

3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基本特征

为了准确地总结近十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主要特征,笔者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信息计量学的方法,特别是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近十年该主题研究的作者、文献、热点词汇等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数据来源是笔者通过采集编辑期刊文献数据而成的自建数据库,数据涵盖图情档领域1994年来全部81种期刊24万余篇文献(61)。在该数据库基础上,笔者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限定为2000—2009年,检索期刊限定为档案学核心期刊,共获得相关论文2 047篇。由于关键词检索的局限性,一些相关论文可能会被遗漏,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笔者使用N-Gram语言模型算法对档案学期刊论文进行了文本分类(62),进一步获得相关论文1 027篇。通过对获得的3 074篇文献进行逐篇检查,剔除不相关文献以及(数量庞大的)新闻报道等噪音文献,最终获得1 150篇主题相关文献。本文采用数据库检索、机器分类、人工筛选结合的方式,以档案学期刊为统计源,鉴于核心期刊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上述统计结果深入分析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我国近十年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基本情况。

3.1 研究成果增长迅速

文献数量通常通过当年发文量和累积量两个指标进行度量,累积量是指截止该年该领域文献的总量(63)。通过统计文献,笔者给出了近十年的历年发文量和累积量,见表1。

表1 2000—2009年度发文数量及累计量

img156

观察表1,可以看出,近十年我国有关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年度发文量虽然略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的发文量是2000年发文数量的1.97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1.84%,可见近十年我国有关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成果数量增长相当快,直观地说明了学界对该课题的关注程度的变化。2009年数据出现反常,主要是因为2009年期刊数据尚未全部公开(已经公开的期刊数据截至2009年9月)。

3.2 研究趋于平稳成熟

发文量能够部分地反映课题知识量的增长,但在文献计量学中一般采用文献累积量作为文献增长规律研究的依据(64)。图1给出了近十年我国有关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文献累积量变化图。

从图1可以看出,2000—2009年,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课题的论文数量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势。按照普莱斯的文献逻辑曲线理论,这说明近十年我国有关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较为平稳而成熟的时期,文献增长曲线较为平缓(65)

img157

图1 2000—2009年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发文累积量增长曲线

此外,如果结合发文量变化以及后文中的研究热点分析,就可以发现,平缓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研究的停滞,相反,在这一段时间内,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是非常活跃的,特别是在2007年、2008年,出现了大量的新热门词汇,而2007年到2008年的发文增长率也达到了30.07%。根据普莱斯的理论,这一现象意味着该领域正在面临新的突破和新的增长(66)

3.3 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从前文研究内容看到,我国近十年来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这种紧密结合的程度还可以从研究机构的构成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反映出来。从研究机构的构成看,在发文数量较多的30个机构中,高校占了18席,另外12个则多是国家或者地方的档案馆(局)。这表明,高校与档案部门是近十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中的主力军,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局面,见表2。

表2 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列表

img158

3.4 机构之间合作在加强

从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情况看,高校与档案事业部门之间的合作是近十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中的主要合作形式,且呈现出地域合作特性,即高校倾向于与所在地的其他高校或档案部门合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清楚地看出,高校与档案部门之间合作的紧密性与地域性,如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档案局、四川大学与中国核动力研究院、安徽大学与安徽省档案局等。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合作模式,如沈阳市和平区国税局与沈阳市铁西区档案局等,这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机构合作具有多样性。此外,不难看到,中国人民大学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机构合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发文数量最多,而且与其他机构的联系广泛。

img159

图2 近十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中机构合作网络图

3.5 初步形成了合著态势

对近十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中的合著情况进行统计,可以揭示研究领域内研究者群体的分布情况,间接地反映领域研究的成熟度。合著网络是作者间由于合作发文而建立起的社会网络,度量合著网络是研究作者间合作情况的科学方法,图3给出了近十年我国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作者合著网络图。

img160

图3 近十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作者合著网络图

从图3看出,随着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形成了一些稍具规模的研究团体,如潘玉民、张斌、薛匡勇等构成的研究团体。

合著网络只是对合著情况的表面描述,要想得知某个课题的研究创新度,还必须计算出该课题研究中的合著率。在文献计量学中,合著率可以用下面的计算公式计算:

img161

根据上述公式,近十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中的合著率=249÷1150×100%≈21.65%。根据笔者的另一项统计,同期档案学科整体的平均合作度为20.04%,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合著率略高于学科平均水平。而几乎在同时期,根据邱均平的统计(67),1998—2006年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论文合著率为42.5%,国外为70.35%。这表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领域已经形成了合作研究的态势,但仍然远远低于我国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整体水平,这是今后需要加强的方面。

3.6 研究主题明确集中

研究方向的集中度决定了一个课题研究的深度,而核心词汇是反映研究方向集中度的关键。为此,笔者提取了1 150篇相关文献中的5 191个关键词,得到它们的共现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绘制出近十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共词网络,见图4。图中每一个节点代表着一个词汇,节点间的联系表示两个词汇存在着共现关系,即同时出现过,连线的粗细表示两个词汇间共现的频度。

共词网络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词汇在词群中的地位(68),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这一课题下,利用共词网络可以轻松的区分基础性核心词汇和特征性的核心词汇。图4是基于局部中心度区分的网络关系,给出了近十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中频度最高的词汇构造的共词网络,处于中心位置的是档案信息资源、档案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发利用、档案馆、档案部门、档案工作者、档案管理等词汇,其中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等词汇是该领域的核心词汇,而档案馆、档案部门、档案工作者、档案管理等词汇是其基础词汇,核心词汇的集中分布以及相互间的密切联系表明了这一学科的研究方向。图外侧的一些节点,虽然在文献中出现的绝对频度不高,但与较多的词汇发生了共现联系(即有着较高的度),如“信息共享”、“资源建设”、“(文献)数字化”等,这些词汇构成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热点。

img162

图4 核心词汇共词网络的度区分度

当然,分析近十年来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尚没有出现专门的学术著作,也没有召开以此为主题的专门学术会议,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吸收较少,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尚且缺乏,该领域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等保障体系的研究几乎空白,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理论,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4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简要总结

通过上述文献分析可以看到,近十年来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存在缺憾。总体看来,该领域已为我国档案学理论界和档案实践部门共同关注,研究成果在逐年增加,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研究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仍将沿着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继续拓展。例如,如何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纳入档案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尤其是服务公众、政务、经济建设的档案资源建设理论问题。再如,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机制、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途径与方法、以服务为导向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方法、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尤其是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国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将会成为研究的热点。我们相信,通过学界和档案机构的共同努力,不仅会形成新的研究团队,而且会出现创新性的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从而为我国档案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img163

周耀林,男,1965年7月,博士,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巴黎第一大学、藏品保护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0—2001年)。长期从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持并完成了2项部级和多项厅局级科研项目。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武汉市社会学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档案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文献影像技术协会论文一等奖1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项,湖北省教育厅奖励多项。

李姗姗,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2009级博士研究生。

【注释】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项目编号为2009JJD870001)的研究成果之一。

(2)潘连根.文件与档案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94.

(3)潘连根.文件与档案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95.

(4)陈能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5-26.

(5)李欣.当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J].报刊复印资料.档案学,2003(6):35.

(6)何嘉荪主编.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1.

(7)对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国档案,2006(12):41.

(8)陈姝.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北京档案,2002(5):24-25.

(9)李京伟.论城建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J].发展,2008(7):122-123.

(10)梁绍红.新时期国家档案馆资源建设理念的创新和突破——《浙江省国家档案馆管理办法》解读之二[J].浙江档案,2007(2):26.

(11)毛福民在陕西省档案资源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J].陕西档案,2007(1):12-14.

(12)潘积仁.关于档案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国档案,2006(12): 41.

(13)李晓静,孟世恩.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若干问题浅议[J].档案天地,2008(12):52.

(14)陈立新,李秀玲.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J].兰台内外,2008(6):17.

(15)谭必勇.论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档案时空,2003(8): 18.

(16)吕元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13-15.

(17)宗培玲.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282-285.

(18)李晓静,孟世恩.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若干问题浅议[J].档案天地,2008(12):50-52.

(19)吕元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11-13.

(20)杨冬权.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做好2008年的档案工作—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档案报,[2008-01-24]:1.

(21)杨公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83.

(22)王秀生,刘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和核心任务[J].山东档案,2004(4):7-9.

(23)方鸣.档案干部继续教育专题讲座[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222.

(24)吕元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15-16.

(25)冉朝霞.关于档案管理信息化与档案信息伦理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档案管理,2006(6):48-49.

(26)陈立新,李秀玲.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J].兰台内外,2008(6):17.

(27)赵国俊.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及其内容体系[J].北京档案,2005(9):16-18.

(28)马海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J].档案学研究,2008(3):35-40.

(29)梁冠玲.网络时代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07(11):17.

(30)唐云燕.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J].黑龙江档案,2009(3): 37.

(31)彭咏华.以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M]//楚天学术第十一辑.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495-496.

(32)陈姝.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北京档案,2002(5):24-25.

(33)梁绍红.新时期国家档案馆资源建设理念的创新和突破——《浙江省国家档案馆管理办法》解读之二[J].浙江档案,2007(2):26-28.

(34)赵淑梅.数字档案资源建设[J].辽宁大学学报,2003(3):31-32.

(35)孙宁宁.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原则和技术保障分析[J].山东档案,2009(3):5-7.

(36)宗文萍.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6(1):51-54.

(37)项文新.构建基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必要性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8(1):56-59.

(38)陈永生,薛四新.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5(4):51-54.

(39)张玉影,窦晓光.试比较中外政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法规政策[J].档案学通讯,2004(4):61-65.

(40)曾娜.档案信息资源评价指标问题研究[J].档案管理,2005(5): 34-35.

(41)王欢.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成果评估体系的构建[J].浙江档案,2007(3):22-25.

(42)曾娜.档案信息资源评价指标问题研究[J].档案管理,2005(5): 34-35.

(43)陈永生.档案信息资源地区分布状况分析——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分布状况及均衡配置研究之一[J].档案学研究,2007(3):17-22.

(44)陈永生.档案开放利用情况的数据分析——档案充分利用问题研究之二[J].档案学研究,2007(4):15-17.

(45)陈永生.档案已供利用情况的数据分析——档案充分利用问题研究之三[J].档案学研究,2007(5):20-25.

(46)陈永生.档案充分利用的措施保障——档案充分利用问题研究之四[J].档案学研究,2007(6):19-24.

(47)档案信息资源地区分布状况分析——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分布状况及均衡配置研究之一[J].浙江档案,2008(8):14-16.

(48)档案信息资源城乡分布状况分析——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分布状况及均衡配置研究之二[J].浙江档案,2008(9):14-16.

(49)档案信息资源均衡配置方案——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分布状况及均衡配置研究之三[J].浙江档案,2008(10):17-19.

(50)吕元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60-65.

(51)宗培玲.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287-291.

(52)郑金月.信息陷阱[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48-54.

(53)祁华丽.整合档案资源实行大档案管理——关于深圳、顺德档案馆实行“三档合一”新体制给我们的启示[J].档案学研究,2005(5):20.

(54)滕霞.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及对策[J].黑龙江档案,2006(6): 50.

(55)崔海燕.整合档案资源服务和谐社会[J].档案学通讯,2007(6): 4-8.

(56)毛富民.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J].中国档案,2002(2):7.

(57)赵爱国.试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档案馆馆藏建设[J].档案学通讯,2006(6):33-36.

(58)毕建新,吴佩华.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北京档案,2008(8):29.

(59)滕霞.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及对策[J].黑龙江档案,2006(6): 51.

(60)蒋燕记.县级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陕西档案,2009(3):19-21.

(61)最新数据更新于2010年1月5日,但由于2009年论文电子资源尚未全部公开,故2009年期刊资料收录不全。

(62)Zhai,IR.Language.Model.Review.2008[J].Information Retrieval,2008(2):137-213.

(63)胡昌平等.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进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17-239.

(64)邱俊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5-55.

(65)Derek,J.,De Solla Price.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M].US: Columbia Univ.Press,1965:12-118.

(66)Derek,J.,De Solla Price.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M].US: Columbia Univ.Press,1965:12-118.

(67)胡昌平等.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进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17-239.

(68)王晓光.科学知识网络的形成与演化(I)[J].情报学报,2009,124(4):87-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