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困生转化的措施及方法

学困生转化的措施及方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充分认识“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形和问题,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允许“学困生”出现反复,具有耐心、爱心和恒心,循序渐进地进行转化教育工作,不失时机地肯定、表扬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同时,受现行教育机制的束缚,缺乏“学困生”转化的内在动力。二是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落后,教育教学能力较差,“学困生”转化的效果不尽如意。

第五部分 分析、讨论与建议

一、分析与讨论

(1)“学困生”是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教育研究的永恒课题。“学困生”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甚至是教育研究的永恒课题。在我国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过程中,在实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条件下,如果能及时吸取国际教育的理论、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完善和实施“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2)“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的有效性绝不单纯是帮助这些学生掌握几种学法技巧所能奏效的,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综合整体的调理。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应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氛围,构建多方位的施教网络。为此,需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结合:即预防与矫正相结合;心灵沟通与补偿教育相结合;改革教法与指导学法相结合;开发智力与挖掘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学科转化与综合转化相结合。认真借鉴各国研究流派的研究成果,重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改善和开发“学困生”的内部动力系统,对于拓宽我们的研究思路有更重要的作用。

(3)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重视教育者自身因素的改善。“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新的“学困生”总是不断出现,脱困的“学困生”也很有可能再次致困。要充分认识“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形和问题,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允许“学困生”出现反复,具有耐心、爱心和恒心,循序渐进地进行转化教育工作,不失时机地肯定、表扬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对于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本着开诚布公的态度,耐心地帮助找原因、想办法,寻求最佳突破口,为其走出困境做好引路人、助推器。

(4)“学困生”转化的研究工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制止当前存在的辍学现象具有积极的作用。“学困生”转化的研究工作仍需要更为宽松的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只有建立“面向全体”的办学理念和评价机制,真正树立“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同等重要”的思想,才能使转化工作在行动上实现大的突破。

二、问题与建议

(1)本课题在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时间较短、条件限制,尤其自身研究水平不高,对“学困生”教育的有些问题还未做更深入的研究。如:对“智力型”“学困生”的转化问题、“如何通过学生的生活习惯影响其学习习惯”、“中学‘学困生’成因与小学教育教学的关系”、“系统分析和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的应用”等问题未及深入研究。我们将在此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不懈地探索,力争构建一个能使“学困生”逐步摆脱学习困难,走向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教育教学机制。

(2)“学困生”转化教育问题目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教师的观念存在问题,他们往往急功近利,偏心于优秀生,认为转化“学困生”没有多大价值,费时费力。同时,受现行教育机制的束缚,缺乏“学困生”转化的内在动力。二是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落后,教育教学能力较差,“学困生”转化的效果不尽如意。三是“学困生”具有反复性强的特点,往往经不起实践与时间的考验,“脱困”后也因遇某种原因而重新致困。四是研究工作者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需要从更宽的层面上探讨“学困生”教育的政策、机制、手段方面的问题,使“学困生”的转化成为教育的常态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