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人员总量与结构及其合理性的分析

科技人员总量与结构及其合理性的分析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按简单估计,至2009年末,辽宁科技人员总量为136.786 4万人。其中男性科技人员为82.091 8万人,女性科技人员为54.694 6万人。全省科技活动人员共470 781人,占全省科技人员总数的34.42%。科技人员的数量、质量以及配置机制是经济增长和企业生存的决定因素。为此,辽宁迫切需要当量科技人员和高层次人才来完成这一发展目标。但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辽宁科技人员、科技活动人员特别是一流人才相对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科技人员总量与结构及其合理性的分析

1.科技人员总量与结构

如果按简单估计,至2009年末,辽宁科技人员总量为136.786 4万人。其中男性科技人员为82.091 8万人,女性科技人员为54.694 6万人。科技人员平均年龄为38.75岁,50%以上的人员处于30~50岁之间,平均工作年限为16.57年,处于创新、创造高峰的时期。

按地区分,沈阳313 990人、大连289 747人、鞍山114 704人、抚顺77 571人、本溪51 195人、丹东71 603人、锦州79 528人、营口51 171人、阜新46 563人、辽阳54 081人、盘锦54 880人、铁岭58 782人、朝阳56 064人、葫芦岛47 985人。

按行业分,农、林、牧、渔89 154人,采矿59 046人,制造309 623人,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34 546人,建筑153 947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23 534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37 977人,批发和零售13 085人,住宿和餐饮1 731人,金融2 518人,房地产29 019人,租赁和商业服务11 493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68 170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13 609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2 071人,教育277 931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217 039人,文化与体育和娱乐6 220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7 181人。

按专业分,全省的科技人员中,理学科技人员为584 215人,占全省科技人员的42.71%;工学科技人员为564 928人,占41.3%;农学科技人员137 333人,占10.04%;医学科技人员81 388人,占5.95%(图1)。

img1

图1 按专业(理、工、农、医)辽宁省科技人员人数

按职称分,初级职称570400人、中级职称563560人、高级职称233904人。

按研究性质分,全省科技研究人员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比例为45.82%,41.32%和12.86%,分别有626 755,565 201,175 907人。

全省科技活动人员共470 781人,占全省科技人员总数的34.42%。按专业,理、工、医、农各专业分别为203 048,205 637,23 614和28 482人。按学历,大专203 377人、本科224 798人、硕士研究生37 615人、博士研究生4 990人。

2.科技投入与成果总量与结构

2009年,辽宁全年科技经费筹集额为4 509 525.09万元,人均科技经费筹集额3.3万元。按地区,大连经费筹集额为1 957 390.5万元,占全省份额最高,为43.41%;沈阳、丹东两市经费筹集额分别为780 958.2万元和459 975.6万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7.32%和10.20%。按行业,制造业筹集总额为2 5348 80.33万元,占全省56.21%;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筹集经费为551 260.98万元,占全省的12.22%;教育部门筹集经费549 401.52万元,占全省的12.18%。

全省科技经费支出合计为6 276 352.2万元,其中65.90%用于内部支出,34.10%用于外部支出。2009年全省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232.4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6.2亿元,占2.7%;应用研究经费26.9亿元,占11.6%;试验发展经费199.3亿元,占85.7%。

2009年,全省科技图书和期刊馆藏量共721 515.9万册,科技人员人均图书5 275册,科学数据库5 613个,每万名科技人员拥有数据库41个。

2009年,辽宁科技人员共发表科技论文96 828篇,撰写研究报告10 632篇,出版科技著作7 492部,获得9 497项科技成果奖,成果推广和应用7 886项,全年专利申请数为19 246项,专利授权数为8 276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2 638 850万元。

2009年,全省科技研究项目立项49 053.80项。按研究性质分,基础研究14 685.65项,占29.94%;应用研究18 786.98项,占38.30%;试验发展15 581.17项,占31.76%。

3.科技人员总量与结构合理性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表明:总体上,辽宁科技人员无论总量规模还是质量上都还不能满足辽宁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分布也不均衡,直接参加科技研究活动的科技活动人员比例偏低,科技研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关系有待调整,科技投入与科技成果水平有待提高。

(1)科技人员总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科技人员的数量、质量以及配置机制是经济增长和企业生存的决定因素。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运筹人力资源的开发,力求在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我国东部11个省份的比较结果看:2008年辽宁科技活动人员总量由2000年的16.5万人增加至2008年的19.5万人,年均增长率2.11%。其中R&D人员由2000年的11.4万人增加至14.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78%。从全国范围来看,辽宁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还远低于广东和浙江(分别为52.75万人、51.17万人),R&D人员总量也远低于广东和北京(分别为38.54万人、33.55万人)。辽宁的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为194.2亿元,比2007年增加28.2亿元,在全国仅居第7位。

辽宁作为全国重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目前,我国迈向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步伐正在加快,在这个发展过程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根据《200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和指导意见》,辽宁装备制造业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于现有基础,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以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为核心,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结构升级,坚持开放合作和自主发展相结合,全面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在这个发展战略指导下,装备制造业在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自主创新扮演了重要角色,贯穿着辽宁工业发展的始终,并给工业发展以持久动力。为此,辽宁迫切需要当量科技人员和高层次人才来完成这一发展目标。但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辽宁科技人员、科技活动人员特别是一流人才相对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其原因在于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左右,而上海2003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已经达到53%,2004年为55%,2010年为60%以上;北京市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2010年为60%左右;天津市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0%;浙江省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4%,2010年为45%;江苏省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3.5%,2010年为40%以上。从中可以看到,辽宁高等教育与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在全国仅名列第8位,甚至低于陕西、吉林地区。这必然导致科技人员的总量规模难以扩大。

(2)科技人员中一线人才和领军型人物严重不足

辽宁虽然算是科技大省,但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辽宁科技人员不仅总量规模不足,更缺乏尖端人才、领军人物。

科技人员中的科技活动人员是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一线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科技活动人员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科技活动人员规模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强弱。但在全省科技人员中只有1/3多一点的人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科技活动人员数比例偏低,欠发达地区更低,科技活动人员地域分布也不尽合理,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

根据统计年鉴数据对全国各省市科技活动人员密度(每万人从业人员的科技活动人员数)的计算结果显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辽宁科技活动人员密度仅为93人,低于同时期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反映了科技人力资源中用于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规模与实力仍然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表1)。

表1 部分省份每万人从业人员的科技活动人数

img2

在科技创新中,尖子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尖子人才的缺乏会直接导致竞争力的缺乏。据《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北京当选的两院院士人数最多,有911人,高居2008中国城市院士排行榜首位;上海196人,位居第2位;南京110人,位居第3位,高居全国地级城市首位。武汉64人,位居第4位;西安53人,位居第5位;天津38人,位居第6位;长春35人,位居第7位;成都34人,位居第8位;沈阳32人,位居第9位;2009年辽宁两院院士人数为49位,仍低于发达地区。尽管如此,这些院士的主要研究精力也并没有放在辽宁,他们的工作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没有起到足够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员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作为第1作者撰写1篇以上学术论文的人数仅占8.9%,作为第1作者撰写1篇以上收录到SCI,EI,ISTP检索的人数仅占2.3%。出版科技著作、科技论文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年来,主持过科研项目的人数仅占4.5%,主持过国际合作项目的人数仅占0.7%,主持过国家“863”,“973”,科技支撑,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技项目的人数仅占0.8%。作为第1作者或主要完成人参与过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人数仅占2.4%。

全省R&D人员和研究人员规模不仅低于北京、上海以及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还低于河南、四川、湖北等中部地区的欠发达省份。这种状况显然难以满足辽宁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要求,阻碍了科技进步步伐。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东北三省创新能力排名总体呈现下滑趋势,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能力的提升任重道远。

(3)各种研究性质比例不协调,创新能力在全国位次在后移

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科技人员的研究性质构成是:基础研究人员占48%,应用研究占20%,试验发展仅占6%。基础研究人员总规模过高,而投入却少,从而导致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够显著。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渠道不畅,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率的比例较低。科技创新能力,如科研项目研发数、专利拥量等指标在全国尽管处于中上水平,但近年来创新能力疲软。

(4)科技人员结构分布不均衡

科技人员分布不均衡,队伍结构不合理。

一是地区、行业、专业分布不均衡。辽宁科技人员地区分布不均衡,中小城市人力资源数量、质量都有待提高。沈阳、大连等大城市科技人员集中度较高,人才密度高,而中小城市集中度低,人才密度低。这直接导致了中小城市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相对低下,限制了地区经济发展;反之,地区经济不发达也使得这些地区进一步丧失了对科技人员的吸引力。从专业上看,全省农业专业科技人员偏少,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愿留在农业、水利等部门工作,如农业部门的近1/4的科技人员脱离农业部门。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后的农业经济结构突出特点应当是大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这必然要求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人才密度。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就有40名农业科技人员,而辽宁仅有6.5名。农业科技人员人才密度也低于全省其他从业人员科技人员的人才密度,说明辽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素质低于其他产业,这必然制约了辽宁农业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很多行业、部门都存在科技人员结构偏离度现象,说明科技人员结构与部门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距,满足不了本行业、本部门对科技人员的需求。

二是科技人员的层次结构不合理。这主要表现在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等结构上。由于在目前的职称评定制度下,科技人员必须经历一定的专业训练和工作年限后才能获得一定等级的技术职称,因此,在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结构上都显示出辽宁科技人员层次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科技人员年龄构成关系到科技人员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梯队的合理布局,合理的年龄结构应该呈塔形分布。辽宁的科技人员队伍虽然正处于创新、创造的高峰期,但也存在后续科技人员不足、无法形成活力的梯队问题。

(5)基础研究亟待加强

加强基础研究队伍建设,争夺一流人才,已经成为各国的战略性举措。基础研究作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发明的先导和源泉,作为提升高等教育水准并向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OECD(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的新结论是:“不对科学的生产投资的国家不可能维持以知识为基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基础研究队伍的建设,不仅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还要在研究内容、课题立项上给予倾斜,以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的需要,带动科技、社会和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发展。

辽宁科技人员研究性质构成说明,相对于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基础研究人员总规模高于其他二类研究人员规模,在人才储备中比较重视基础研究队伍的建设,但在科研资金投入上缺乏对基础研究的重视。2009年,R&D经费用于基础研究仅为6.2亿元,用于应用研究25.8亿元,用于试验发展201.1亿元,各项支出比例占R&D全部经费分别为2.57%,10.70%和86.73%。低于“基础研究占10%~12%,应用研究占25%~30%,试验发展占60%~63%”这一合理界限。由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规模较大,而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少,这必然制约了从事基础研究科研活动的开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基础科学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对基础科学研究不断加大投入,将发展基础科学纳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因此,辽宁在科研资金的分配上应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立足于科技水平与科研能力的长久发展,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6)科技成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据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从国际论文的地区分布看,SCI论文数最多的10个地区和国际被引用篇数最多的10个地区中,辽宁在全国排名仅为第9位。虽然取得显著成果,但不仅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即使与山东、陕西、安徽等省比较也有差距。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表现不俗的论文82%由高等学校贡献,近17%产自科研院所,主要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湖北等省市,其中,上海表现不俗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最高,为17.4%。以CSTP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统计,2009年我国作者在国内1 946种中国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2.13万篇,国内发表科技论文较多的地区依次是: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山东,相对于各省投入的研发经费,产出论文和专利较多的省份是:广西、重庆、湖南、湖北、吉林、陕西。这一结果说明,辽宁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还缺乏一定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