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高校“两课”案例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校“两课”案例教学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一年来的“两课”案例教学实践,大家对案例教学有了切身的体会。所谓“两课”案例教学,就是围绕“两课”的教学目的,把真实事例或虚拟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在实施“两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两课”案例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两课”教师的素质。“两课”案例教学应针对“两课”教学内容,综合提炼,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地确定

关于高校“两课”案例教学改革的思考——学习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第十四届教学工作会议材料的体会

社科部 晏磊

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多数高校中,由于“两课”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两课”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没有达到深受大学生欢迎的程度。面对这一问题,社科部领导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从薄弱环节入手,抓住重点与难点,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两课”教学理念,改革“两课”传统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方法引入“两课”教学。通过一年来的“两课”案例教学实践,大家对案例教学有了切身的体会。所谓“两课”案例教学,就是围绕“两课”的教学目的,把真实事例或虚拟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使学生通过自我研究和探讨的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精髓在于:“身临其境,以案论理,教学相长,重在分析,启发联想,开发能力”。“两课”案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思想到认识、前期准备,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再到评估总结,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其效果与“两课”教师付出的心血紧密联系。在实施“两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社科部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高校“两课”案例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

1.高校“两课”案例教学改革,是由高校“两课”课程内容的特点决定的

当前高校“两课”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一共四门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的特点是:第一,范围广。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法律等社会方方面面。第二,政治理论性强。前提与结论都是原则性的,中间的论据和推理过程由于篇幅原因往往很少,显得生硬枯燥。第三,内容变化快。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和党代会及其若干全会召开后,相应的精神、政策、路线、纲领都要补充进“两课”教材。第四,理论与实际存在落差。一方面,由于世界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大大突破了原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能解释的范围,致使在用理论论证现实中某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时,容易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面对高校“两课”课程内容的这些特点,高校“两课”教师若是没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敏锐的现实洞察力和灵活犀利的语言能力,尤其是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的话是不可能搞好高校“两课”教学的。“两课”传统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际,教师成了只会重复课本内容的“教书匠”,学生成了机械地吞食知识的“饲料鸡”,导致部分高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学生“好奇”的天性受到压抑。为了实现教师愿教、学生愿学这一教学目的,社科部进行了“两课”案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为“以专题为主要内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

2.高校“两课”案例教学改革,是由大学生的现实情况决定的

在改革开放年代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求知欲望旺盛,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崇尚务实,注重参与,敢于触及敏感问题,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从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基础看,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学时,就已经学习过《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概论》、《形势与政策》。对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都很清楚,特别是经过中考、高考,对相关知识已烂熟于心,如果在大学课堂里,还是给他们讲那些概念和原理,他们就会感到厌倦。大学生需要的是深刻的分析和生动具体的例证和情景,而不是面面俱到、“撒胡椒面”式的泛泛而谈。虽然概念和原理是有生命力的,但问题在于大学生们缺乏现实感受和体验。如果“两课”教师能把教学内容通过精心准备的案例和丰富内涵的情景表现出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两课”的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极大地提高。

3.高校“两课”案例教学改革,是由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决定的

现代心理学对“学习”的心理研究表明:听只能获得知识的10%,写只能获得知识的20%,说只能获得知识的30%。而训练能获得知识的50%~80%,体验分享能获得知识的80%~95%。可见,“两课”教师光是靠自己的“口才”和“知识”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除了被动听课外,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非常重要。而“两课”案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体验并运用政治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参与性的主动学习。

二、高校“两课”案例教学改革的主要条件

1.“两课”教师自身的素质

“两课”案例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两课”教师的素质。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身体力行、自信稳重、热情不乏幽默。所谓身体力行,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处处起表率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就是影响力,就是使学生接受和信服的最重要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选择的案例以及设置的情景中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必须是科学、正确的,并以由衷的语言和神态表达出来,给学生以影响和感染。所谓自信稳重,就是教师必须相信自己能上好这种课,能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课堂组织效果良好,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动作必须干练,语气必须坚决有力,教风稳重而且大方。所谓热情不乏幽默,就是教师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要很快进入角色,始终保持开朗乐观,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人格魅力。社科部的教师,均获得“两课”相应专业的研究生学历,谙熟“两课”教学内容,教学经验丰富,具备了相当的策划、宣传、组织、主持等能力。

2.建立一种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开发创造性的机制

“两课”教师不仅要运用行为科学所揭示的各种规律,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兴趣、冲动,更重要的是要运用好考试的杠杆作用。把学生平时上课参与教学的态度、水平量化,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两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创造性人才,而不是培养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为了既让学生记忆理论知识,又让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将平时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讨论发言、演讲与社会实践报告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部分折合进总分,以增强学生参与“两课”案例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紧迫性。

3.选择好“两课”案例教学的“专题”

“两课”案例教学应针对“两课”教学内容,综合提炼,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地确定典型“专题”。根据这一原则,社科部教师将热点、疑点、难点、要点、重点、考点作为“两课”案例教学的“专题”,以“专题”作为“两课”案例教学的切入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讲好理论的基本点。通过以“专题”为中心内容的“两课”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批判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隐喻联想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整合思维能力,从而具备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达到既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又勇于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这个根本落脚点。

三、高校“两课”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

1.导研式案例教学

就是事先教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尤其是针对教材中的思考题拟定案例,设置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以案论理,明辨是非。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当代资本主义部分,考虑到本科生和专科生不同,本科生应当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能独立思考、善于质疑、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为此,根据教材中的二个思考题(美国战后的全球战略及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越来越不得人心?),课前布置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预习,收集案例,得出研究结果。结果不少学生动手动脑,搜集和拟写了针对性、说服力都很强并且教材中并没有涉及的案例:如从911事件看美国从后发制人到先发制人战略的转变,欧盟“伽利略计划”向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叫板,关于伊拉克战争胜利和失败的博弈等。

2.启发式案例教学

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教材时,除了通读教材,分析教材中的思考题,还要求学生提出其他的问题,来延伸学生的思维,体会言外之意。教师针对这些隐藏的深层次问题收集案例,加以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部分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社科部的教师特别重视理论在现实中的体现,重视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既不拘泥于课本,又不仅仅停留在现实。我们在讲授“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时,要求学生充分领会价值规律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的分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等方面的作用,还要求学生运用“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为中心而波动,受供求关系影响”的原理来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经济生活现象,如: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教师举了一个典型案例来加深学生对价值规律的认识:国美、苏宁演绎当代“美苏争霸”——国美永乐合并案启示录。这个案例发生在最近,时效性、针对性都很强,比较有说服力,且结合了学生经常逛商场购物的习惯,易引起学生共鸣,加深理解。我们发现教学中有部分学生提出:宝马、奔驰车价格高达100多万元,是不是严重偏离价值?商场搞买200送200促销活动,会不会亏本?这要求教师针对这些隐藏的深层次的学生疑惑,收集案例加以论证。

3.设问式案例教学

就是教师在上完一个章节的知识点后,选择一些典型案例介绍给学生,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纠正错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教学中,“意识的来源和本质”是难点,也是重点,比较抽象,我们选择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印度“狼孩”的发现。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料,全面介绍了1920年“狼孩”发现的经过和对“狼孩”大脑和生活习惯的科学观察和研究,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狼孩”有人的大脑为什么没有人的意识?“狼孩”为什么智力低下并短寿?从而让学生得出三个结论:意识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大脑只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劳动对意识的产生起了决定作用。

4.比较式案例教学

就是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分别拟定各自的案例进行分析比较。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2009年10月朝鲜核试验后,社科部及时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开设了一个“朝鲜为什么要进行核实验”专题讲座,事先要求学生在课前围绕这一问题,去收集资料。编写案例,并对案例编写格式、要点作了明确要求。结果学生收集编写了许多内容丰富、角度多样的案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选择了八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解答朝鲜核问题的八大疑云,让学生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比较。由于这一专题切合热点问题,资料也容易收集,学生热情相当高,案例十分丰富,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阐述、论证,教师只是作适当的点拨、总结,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性强,效果良好。

5.感悟式案例教学

就是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习以为常的东西,产生不寻常的体验,进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社科部教师在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中“时间的特点”这个知识点时,让学生做了一次“算数”的课堂活动。请每个同学都拿出笔和纸,仔细认真地计算下面数字:(1)从现在算起,你的大学生活还剩多少天?(2)如果除去假期、双休日,还剩下多少天?(3)如果再除去睡觉以及吃、喝、拉、撒的时间,你还能剩多少天?在剩下的天数里,真正用在学习工作上的时间是多少?(4)假定你60岁退休,寿命80岁,你准备怎样安排时间?最后,请学生们交流对时间的认识,分享对时间的感悟。

6.探讨式案例教学

就是针对一些有争议或认识模糊的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演讲、对话,掌握“两课”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方法。如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法律事件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在辩论和教师的指导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法学原理,树立法制观念,培养法律意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

7.自主式案例教学

就是由学生根据“两课”教材内容,结合自己平时学习与生活经历,就自己感兴趣或有一定认识的问题。独立思考,进行调研,写成讲稿,在课堂上讲授,让学生体验到当老师的成功喜悦。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就“如何提高学生道德素质问题”,让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历。自己的所作所为,社会上的一些好的和不良道德行为进行揭示和剖析,使学生明白,讲道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作为大学生应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把加强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8.音像案例教学

就是把学习“两课”教材同观看相关背景材料的录像片和专题影视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两课”教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如在《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教学中,将一些历史事件的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在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历史时代背景的了解和把握,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原理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

9.多媒体网络案例教学

就是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两课”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从更多的视角去领略“两课”思想的魅力,使教学过程有更大的动态性和交互性,把案例通过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组合起来,生动、形象、直观,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诱发出创新思维的灵感。如在《邓小平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制作成课件,通过大量的事实和声情并茂的视听“冲击”来提高学生对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决策的全面了解以及对邓小平理论的深刻把握,教育学生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塑造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10.实践案例教学

它是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内外一定场所开展参观、考察、劳动、社会调查、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学习“两课”知识的方法。它既能加深学生对“两课”课程内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新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发展智力。如在进行《邓小平理论》中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小平小道”纪念地,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同志。让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伟气魄和宽广胸怀,总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经验,吸取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教训,探索和思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

四、高校“两课”案例教学改革的收获

1.它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情”的教育理念

由于“两课”案例教学增强了“两课”的形象性与趣味性,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学习、创新知识。在这里“乐”、“理”、“情”不是教师单方面制造出来的,而是学生主动参与,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的。

2.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尊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高高在上,空发议论,学生在下只能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完全丧失了主体性。“两课”教学存在“满堂灌”和“只灌不吸收”的弊端。而“两课”案例教学则要求学生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两课”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活跃的。

3.它确实使学习进入了知行合一的境界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一直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难题,原因是学生很少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因而传统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是考试机器,高分低能。“两课”案例教学活动是将案例设置于各种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之中,学生必须应用所学的知识或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作出反应,加以解决。学生在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两课”案例教学抓住了这一点,把学生的人生体验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了“知”与“行”、“学”与“用”的真正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