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进城务工人员生活状况与心态调查

进城务工人员生活状况与心态调查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城务工人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形势下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和心态,了解务工人员在城市生存中遇到的问题,笔者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制衣业的务工人员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涵盖了生活状况、子女教育、社会关系等方面,这些问题是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定的。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从事制衣业的进城务工人员日工作时间超时。

进城务工人员生活状况与心态调查——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制衣厂及周边工厂为例

08级汉语言 李涵 指导老师 陈显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在从一个由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传统农业型社会向着由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家转变。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发展状况的不断改善,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都想改变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纷纷走进各大中小城市,在城市里从事不同领域的工作,成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新的群体——进城务工一族。

进城务工人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作为一个身处城市而又与城市有着一定隔膜的特殊群体,他们在为城市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形势下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和心态,了解务工人员在城市生存中遇到的问题,笔者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制衣业的务工人员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涵盖了生活状况、子女教育、社会关系等方面,这些问题是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定的。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表中存在的问题及他们提出的建议,笔者进行了分析、疏理,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希望能更好地发挥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以中山市小榄镇一合成制衣厂和民森制衣厂的务工人员为主,周边制衣厂的务工人员为辅。

2.调查方法

通过散发与回收调查问卷的方式,以及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搜集到一定数量的真实可靠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1.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4份,回收率为84%,其中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93%。

2.调查问题分析

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但是城乡的差距、地域的差别使他们时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还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派生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与进城务工人员身上存有的传统道德相互冲击。这些不公正的待遇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及社会压力、生存压力,让他们很难真正适应城市生活并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日渐衰退的制衣行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制衣业这个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利润已经大大缩水,从事制衣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其他行业人员相比,也就显得更为艰难,相关问题也更为突出。

(1)工资水平偏低,工作时间普遍超时。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从事制衣业的进城务工人员日工作时间超时。有32.5%的人员经常加班,他们的日工作时间通常在10~12小时,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8小时工作制。同时,约有40%的人偶尔加班,他们的日工作时间通常是9~10小时,仍然高于国家标准。并且他们大部分周末没有或者极少有休息,因为许多制衣企业的员工是通过计件的方式来计算工资的,为了能够多挣些钱,他们不得不依靠加班来增加产出量。

据了解,小榄镇政府规定的人均月工资最低标准约是920元/月,而调查的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虽然超过了这里的最低工资标准,但是这都是通过超时劳动来实现的。另外小榄镇的经济比较发达,当地生活水平较高,在实际的访问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人的个人月支出已经相当于普通农村一个家庭的总体开支。一些三口之家相对好一些,有些多孩子的家庭,再加上给老人的赡养费,就基本上是入不敷出了,所以他们的工资收入在总体上还是偏低的,收入少支出大也成了他们最不满意的方面。

(2)择业途径单一,找工作还是以熟人介绍为主。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在外出务工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者已经在城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才找到工作。据调查,由定居或者暂住本地的亲戚、朋友介绍工作的占62.8%;自己独立找到工作的只占24.3%;余下的12.9%为劳务中介所介绍,或者通过路边招贴的方式找到工作。这也反映了目前进城务工人员的择业途径比较单一,大部分人还是通过“出门靠朋友”这种目前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找到工作。

(3)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是初中文化以下,职业技能缺乏,无法顺利融入先进的社会生产系统,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的职业。

由于制衣行业是对员工的文化水平和技能要求不高的体力劳动行业,所以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调查数据显示,拥有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所占比例约为20%,而有初中水平的所占比例接近58%,为高中水平的约有20%,大专及大专以上水平的只占2%(仅两人)。

(4)生活圈狭窄,与当地居民交流少。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生活圈较为狭窄,基本上是围绕着亲戚朋友,而且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没有时间和当地的居民接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生活习惯、语言思维方式等有隔阂,不能和当地居民深入交流。大约有86%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生活上或是心理上遇到困难时,首先联系的是自己的亲戚朋友,而不是寻求政府机构的帮助。在空闲时间也是与自己的亲戚老乡交流更多,和当地居民有深入接触的不到10%。

(5)业余生活单调,缺少学习途径与场所。据统计,有88.5%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空闲时间的娱乐项目是看电视,还有78%的务工人员选择以打牌打麻将、喝酒、和同乡聊天的方式打发时间。很少有人会选择通过看书、看报的方式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不过,大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都认为学习文化知识很重要,却苦于没有时间、环境、机会。有20.5%的人在被询问到“如果有机会,你最想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时选择了电脑或者外语,并认为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的新变化,同时也认为可以为他们提供机会寻求更好的工作;有17.9%的人渴望学习一门专业技能;37%的人希望学习的是创业致富的相关经验或者法律知识。这说明现今的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对自己的文化程度感到不满意,都渴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或者技能来改变自己目前的现状。但是,能够让他们得到学习的途径十分有限。在笔者采访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现有工厂会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小榄镇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知识技能培训的机构也十分少见。

(6)子女多是由老人照顾,在当地上学困难。在调查中,有55%的外来务工人员有子女,但他们很少有人将子女带在身边,多是留在家中让父母或者亲戚照顾。笔者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大部分的务工人员居住的是工厂提供的宿舍,没有足够的空间供子女居住,而如果外出租房,小榄镇的高生活标准会使他们负担加重;二是在当地学校就读比较困难。据统计,在子女教育这个问题上,有约50%的人认为在当地入学困难,当问到造成困难的原因时,有25%的人选择了上学费用高,18%的人选择了无固定住所。可见费用和住房是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将子女留在家中的主要原因。除了这两个原因外,户籍制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造成了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

三、对策建议

1.公平对待,一视同仁,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条件。国务院在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使他们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传统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大量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外来人员并不能获得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待遇,尤其体现在进入城市和融入城市两个方面。这些都需要政府的支持。例如,在进入劳动市场的问题上,政府要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用工信息发布、规范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中介组织和就业市场这几个方面上多做文章。在融入城市的问题上,要从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等方面着手进行解决。同时,加强组织与引导,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努力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

2.强化服务,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全方位的培训体系

中央政府曾指出:大力开展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在调查中有超过75%的外来务工人员希望能得到正规系统的技能培训。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加强政府部门的关注,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培训体系,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系统培训,使外来务工人员有学习的途径;其次增加政府对这方面的投入,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以政府为主导,多方面筹措经费;或者可以考虑“政府和企业负担大部分,职工负担小部分”的方式,使外来务工人员能够“学得起”;另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向农民传授外出就业基本知识。同时,把培训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将培训与就业挂钩。对职业技能突出的,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建立培训、考核、发证、就业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使技能培训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外来务工人员都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着眼长远,创造机会,引导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或转移就业

通过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最终要返回家乡。他们大都经历了进城务工这样一个积累资金、提高技能、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的过程。鼓励引导他们返乡创业,能够对家乡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对此应该重点扶持,如制定税收贷款等相关优惠政策,同时宣传好、务实好、服务好、引导好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工作,也可制定和实施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以此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

4.建立制度,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要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力度,放宽对其子女入学的限制。输出地政府则要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但是这类学校的资金和师资力量都不足,导致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不愿意将孩子送去上学。同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如今农村中小学在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数量在不断减少,导致许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出现上学难的问题。当地政府可以考虑对城市中小学和山区学校结对子,以二到三年为限,将部分城市优秀教师派入对口乡村小学,同时将农村部分教师送入城市进修。这样既可以使农村中小学享受到更好的教师资源,又能提升农村的教育水平,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使外出务工人员不必担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安心务工。

5.关心员工,工厂应更加人性化管理

2010年的富士康事件让人们再次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在调查时也有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反映厂方对工人的关心不够。现如今,一方面是在金融危机下外来务工人员寻求好的工作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则是许多企业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制衣业在这方面尤为突出。笔者认为,企业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员工实施更加人性化的管理。例如,可以在厂区内修建一些如篮球场或乒乓球台之类的体育设施,既有利于员工的身体健康,又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对于有子女的员工,思念孩子是他们最普遍的心理。工厂可以考虑在暑假给他们提供回家探亲的机会,并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做虽然工厂的支出增加了,但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工作环境,拉近工人和企业之间的距离,从长远看有利于缓解工厂招工难的问题,能带来更多收益。

6.放宽户籍政策,逐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户籍问题

从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都有着5年以上的外出务工经历,有些甚至达到了10年或10年以上。对这些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言,户籍问题无疑是他们的主要困扰之一。

由于我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之间的差异给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不便。笔者认为,要更好地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各地方政府可以逐步有条件地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放宽户籍政策。就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来说,可以适度放宽外来务工人员的落户政策;大城市则应积极地解决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户籍问题。如对他们之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或者其他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可以考虑优先落户。这样,既能解决户籍问题也能激励外来务工人员更加努力地工作。

7.树立关心外来务工人员意识,营造社会良好氛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外部环境。要更好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问题,除了国家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也要注意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外来务工人员的良好氛围。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在全社会树立理解、尊重、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关心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公益活动。电视广播等传媒应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的方针政策;宣传外来务工人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作出的贡献和先进典型;加强对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状况的监督;推广一些用人单位关心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的好的做法或经验,从而提高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四、结语

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和心态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外来务工人员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而返乡创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起了促进作用。笔者就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希望这份调查能够对当地政府在制定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和心态的相关政策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而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健康发展。

(注:本文获2010年度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