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幼儿教师培训者的公平意识

论幼儿教师培训者的公平意识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实现两者在交往对话中的平等和碰撞,教师培训者的公平意识在培训过程中的意义就不可小觑。为了更好地提升幼儿园教师培训者的公平意识,笔者提出了一些个人意见与思考。公平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训者的公平意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处于“新手求生期”的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定海神针”的引导作用。其次,培训者的公平意识直接作用于新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论幼儿教师培训者的公平意识

上海市小天地幼儿园 张艳蕾

【摘 要】培训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教师与培训者之间坦诚相见、互通有无,教学相长。要实现两者在交往对话中的平等和碰撞,教师培训者的公平意识在培训过程中的意义就不可小觑。在现实幼儿园培训中,教师与培训者之间,教师之间的交往对话中还存在着“教师培训者话语霸权”、“部分新教师失语”、“培训者存在偏见”等一些问题,培训者的公平意识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更好地提升幼儿园教师培训者的公平意识,笔者提出了一些个人意见与思考。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培训者 公平意识 新教师

一、培训者的公平意识对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平”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公正,不偏不倚,对一切有关的人公正、平等的对待。因此,“公正”与“平等”是“公平”的最基本要义。教育公平,在本质意义上指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和公正,而非教育结果上的公平。主要指不同性别、种族、社会地位、区域和宗教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最基本的受教育机会,在受教育过程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平等不仅指幼儿之间的平等,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平等,还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虽然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法律保障和政策引导,但是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培训者,他们的公平意识在实现培训公平的过程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培训者的公平意识作为教师个体教育观念之一,与受培训的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公平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训者的公平意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处于“新手求生期”的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定海神针”的引导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包括教师素质的提高,而新教师的公平意识则是教师素质的一个构成部分,它是全息式的。它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个体的素质,同时它也影响着新教师素质其它构成部分的发展。其次,培训者的公平意识直接作用于新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想要更好地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必然不能忽视培训者的公平意识。

二、当前幼儿教师培训者公平意识的现实审视

对话是现行幼儿园中教师培训者与被培训教师交往的主要渠道,但是作为教师群体“领军人物”的教师培训者,他们在与新教师交往对话中的公平意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下列基本问题。

1.新教师“失语”

在幼儿园培训中,与师幼对话不同,教师与培训者的交往对话在更多的时候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一个教师培训者与多个教师之间的交往对话互动。因此很有可能会出现教师培训者与每位教师之间有针对性的交流不够充分,个别教师得到的关注相对不足,其中,一些新教师“失语”就是在这种现实下产生的一种典型不公平现象。在幼儿园一线培训中,虽然教师培训者会抛出一些问题让教师思考讨论,然而,由于每个教师经验积累不尽相同,发展基点水平鳞次栉比,一些经验丰富的成熟骨干教师经常会结合自身的一线经验,有“资本”的参与问题讨论,并且这些教师的想法往往能得到培训者的认同。也就是说,在幼儿园实地培训中,“骨干教师”无形中也垄断了话语权,“骨干教师”的话就是真理,并常常得到其余很多教师的附和与赞同,因此“骨干教师”往往是“赢家”,而往往在培训中缄默的“新教师”渐渐被剥夺了参与言说的权利和发展自我的机会,长此以往,新教师的“发言权”慢慢退缩,最终“失语”,演变成为培训中的“边缘人”。

2.培训者的话语霸权

在幼儿园教师培训者与教师的交往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种现象,培训者在进行园内指导时“一般都是以教师教育活动鉴定者和评价者的身份出现”的,不时地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和园所活动。在教师培训者给出一个建议之后,话音还未落,很多一线教师的“对!”“好!”的随声附和的声音就接踵而至。其实这样一来,教师回答成了他们不假思索的“齐声合唱”,教师成了培训者的“应声虫”。教师培训者就像在演戏一样,自己是演员,教师是观众;教师应该说的话都让教师培训者替代了,教师只是不假思索地随声附和而已。

正因如此,大多数园所教师对培训者也持有“专家指导”的看法,这样的认识使得培训者在一线教师心目中形成了一定的监控威压,有一些教师培训者总是不断地向教师“言说”,却很少“倾听”教师;教师只是被要求对教培训者的“倾听”,但却很少有机会,有权利向培训者“言说”。这种现象说明了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不平等的对话关系,出现了培训者的“话语霸权”。培训者虽然提出问题,发问问题,建议问题,陈述问题,但其并没有作为教师问题的接受者和倾听者而存在;一线教师不仅没有机会提出问题,发问问题,建议问题,陈述问题,同时还要无奈地作为教师问题的接受者、回答者、执行者和倾听者存在着。

3.培训者的“傲慢”与“偏见”

偏见主要指根据一个人的种族或社会经济地位等作出的先入为主的判断。美国心理学家巴斯(Buss,1996)认为,人类普遍都有“归属于某一群体”的心理需求,特别是能够给自己提供基本生存保障的群体,这种归属感就更加强烈。众所周知,幼儿教师培训者属于一种特殊的知识分子社会群体,一些幼儿教师培训者对一些来自与自己的社会阶层地位相差甚远的家庭中的幼儿多多少少存在着一种隐晦的“排他性”,譬如:一些幼儿教师培训者经常有这种倾向,主观臆断非上海的新教师观念滑稽,不识抬举,狂妄自大;来自富人家的教师则不自强,对家人的依赖性很大;富人家出身的教师比较懒散,穷人家出身的教师比较自强等等。这些幼儿教师培训者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认为与他们自己不同的人是“劣等”的,这些教师培训者的出发点是:他们的存在方式不仅正确,而且优于所有不同于他们的人。

三、提升幼儿教师培训者公平意识的思考

我国幼儿教师培训者公平意识的现状显然是令人沮丧的。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努力解决问题:

1.培训者身体力行,树立“我——你”对话观

幼儿园教师培训者公平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实现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这非常重要,因为民主自由的研讨氛围最能激发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中,教师们言行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即使两者双向交流困难,但还是有可能充满快乐的。平等对话交往的不仅包括培训者与教师的对话,还应包括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为了实现教师之间的这种“倾听”与“被倾听”,幼儿教师培训者要身体厉行的牢固树立“我——你”平等对话观。而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培训者之间的关系是“我——它”关系:教师培训者把教师看作是客体,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教育培训只是培训者从自己出发的一种行为,教师们的任务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我——它”关系中,由于培训者与被培训教师之间对话的不平等,两者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倾听与被倾听,而具有很大“崇拜性”的教师之间互相平等交流的机率也不高。在“我——你”的关系中,培训者与教师每一方都把另一方看作是平等的、可与之对话的“你”,双方都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丰富的人直接照面,双方都作为完整的人用其完整的精神世界投入到交往中,互相接纳,敞开,理解,进行着心与心的沟通,从而达到双方互相倾听对话,教师培训者的示范从而无形中教会了教师之间学会互相倾听,平等对话的好习惯。

2.培训者要积极营造与教师之间民主自由的对话交往氛围

所谓自由民主是指对话不是教师培训者要求教师必须无条件的接受或服从的过程,而是一个共同平等的探讨与协商的过程。积极营造两者之间民主自由的沟通氛围和教师培训者与教师的平等关系及其表现,是幼儿教师培训者公平意识最直接、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要真正实现具有“我与你”对话精神的对话,首先要营造培训者与教师之间自由民主的对话氛围。这种氛围一方面要求培训者打破“话语权威”,培训者要理解和明白,自己与教师在活动中的关系是平等对话关系,在活动中大家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彼此投入,包括情感、经验等多方面的交流,在对话中,自己与被培训的教师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展示各自的才能,真诚参与,共同合作;另一方面,在民主自由的对话氛围中的对话不仅仅是指两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培训者与教师在对话交往中投入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是他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哲学”智慧,因此培训者与教师展开的是人的“灵魂”的平等对话,正符合柏拉图所主张的,“教育非它,乃心灵所向”。

平等对话交往不仅是一种言谈活动,更加是一种情感对话的氛围,所以民主、自由、公平、温馨和谐的交往氛围的创造需要培训者和教师之间共同努力。通过这种民主公平氛围的对话,不仅培训者与教师在彼此激发中产生对彼此以及活动内容的新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还塑造了培训者和教师平等的对话精神。

3.部分培训者要摒弃对“自我认同”的膜拜

社会学家米尔斯认为,“仅仅环顾四周,我们不能看到‘外部世界’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观察世界的每一件事物都依赖于我们观察事物所通过的透镜。但是如果选择了新的透镜,我们就会看到先前看不到的东西。”因此部分培训者一定要学会通过不同的透镜来认识教师,摒弃对“自我认同”的顶礼膜拜。

首先,一些培训者,不要认为自己优于来自与自己不属于同一“文化阶层”的教师以及“衣冠不整”、不能“正确的说话”的新教师,也就是说不要轻视与自己“文化身份”不相交叉的教师,并且让这种意识持续下去。其次,培训者不仅要了解所有一线教师生活的现实世界、所有教师的语言和口音以及特定的不易为自己的世界所接受的喜好、习惯、信仰、恐惧、欲望赖以存在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培训者必须了解他们的工作对象——每一个教师的世界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对于培训者来讲,也必须知道这样的事实,很多原本不“看好”的新教师在幼儿园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还不具备一些培训者主观臆断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因为这些新教师也聪明,做事麻利,会动脑子。另外,当把赞赏给那些所谓的“能力弱”的新教师时,那些教师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幸福感;而把机会总是给那些“能力强”的教师时,他们获得的似乎不是这样的幸福,而是一种狡诈,一种看不起别人的自豪。

要彻底驱除这种“偏见”与“傲慢”,一些培训者就必须正视差异,“因为正是体会到了差异,我们才发现了‘我’和‘你’。确切地说,‘你’作为他者构成了‘我’,我和他人中的‘你’一样,构成了作为我的那个人”。

当然,以上几点思考并不完全割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替进行、螺旋上升的。公平、温馨和谐的交往需要培训者和教师之间共同努力来实现。通过这种民主、公平的对话氛围熏陶,不仅培训者在彼此激发中产生对公平、平等新的理解和认识,实现自我精神的超越,而且受培训教师也充满了对“你”对话的渴望,从而塑造了教师之间的公平精神。

参考文献

[1]林德崇,申继亮,辛涛.论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教育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2]张博.幼儿教育:从“奴化”走向“对话”[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3]帕克·帕而默.教学勇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鄢超云.尊重儿童的底线[J].教育参考,2004(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