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管理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管理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一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学风。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风建设的价值取向,因而对于全体学生就具有一定的感召力,通过一种积极的文化引导,可以使学生自觉且主动地适用特定的行为规范去完成每一项学习和工作任务。学生管理的职责也是学风建设的目标。要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关键是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管理的核心内容。

五、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管理

优良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自身的发展进步,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作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实现大学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管理作为一种校园文化现象,其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与校园文化的进步与提升也是不可分割的。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积淀和创造的深厚文化底蕴,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保障。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不可分割的校园文化整体。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长期办学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学校办学的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学校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广大师生员工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综合反映,是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共同信念、共同追求的集中反映。

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则。制度具有强制性、工具性和时效性的特征。制度文化是高校运用制度进行管理所形成的共识,它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大学制度文化体现了大学内所特有的各种规定、制度、条例、办法等系列规范体制体系,是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具体化和规范化,是大学校园文化运行的基本前提。制度文化一方面构成了师生行为的习惯和规范,另一方面也引导着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变化。完善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

物质文化指的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成果,包括学校的标志(校徽、校训、校服等)、校园基础设施、校园环境等,它既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校园制度文化的显性特征。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的存在前提。现代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一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校园的各种建筑布局,图书馆、实验室、公共设施、后勤服务设施等都应对人的关怀与尊重;二是要显示学校的定位特点,研究型大学与以教育为主的大学因其使命不同,而应在建筑布局,建筑构造等方面体现差别;三是要有标志性的建筑物,可以代表学校的整体形象和个性特征。

传统的学生管理一般都是依靠组织结构,将注意力集中在管理要素的有形方面,偏重于强调物质手段等管理方法,而缺乏对精神文化等无形管理要素的重视。校园文化以其精神方面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引导、约束、凝聚、融合等作用。校园文化就其实质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由高校师生员工共同形成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与制度文化、高校环境建设紧密结合形成的产物。校园文化反映了大学精神的整体要求,为全体师生员工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导向。校园文化引导大学全体成员积极向大学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和既定目标靠拢。制度文化本身就要求大学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以明示的方法告诉在校师生何种行为可为,何种不可为,确保高校能够在有序的状态下科学的发展。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凝聚力,可以将师生全体融合起来。

校园文化管理的任务便是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依照各项政策法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管理的重要价值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着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大学生教育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1世纪是一个科技发达、崇尚知识、通力合作、保护环境、谋求和平与发展的世纪。当代大学生应当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学生中却出现了政治淡漠,思想道德素质差,集体观念差,心理素质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正确轨道,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这些都是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相违背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本质上应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构建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况,深入探索大学文化内涵,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拓、加深对学生的引导、约束、教育作用。

学生管理活动是直接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大学管理者必须树立现代教育管理观念、改革管理体制,在管理活动中体现文化建设的运用。要更新管理观念,当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是要以人文关怀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理念。当前管理制度的硬性规定,在各种管理活动中使学生与学校处于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地位,缺少基本的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的理念。当前大学学生管理的首要任务便是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在树立服务育人、教育育人的过程中,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己任的管理理念。只有将这种理念渗入具体的管理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切身的感受到人文管理的价值,才能在有序的生活、学校环境中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出正确调整。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也要考虑人文管理因素,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从而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在知识能力,发挥学生在自我教育中的能动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学风。学风是大学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也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中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优良的学风可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凝聚到大学精神上来,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行为与大学精神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生活进步的积极性。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风建设的价值取向,因而对于全体学生就具有一定的感召力,通过一种积极的文化引导,可以使学生自觉且主动地适用特定的行为规范去完成每一项学习和工作任务。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从全新角度进行学生管理。学风建设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管理的职责,便是围绕既定的培养目标,教育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同时,主动学习文化知识,营造一种勤奋学习、刻苦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管理的职责也是学风建设的目标。优良的学风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校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关键是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管理的核心内容。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类别

校园文化建设对广大师生员工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对于其中基本的类别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思想理论教育活动

思想理论教育活动,指的是思想政治、意识观念等方式开展的活动形式,包括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思想理论教育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的潜能转化为现实动力的前提,也是学校长足发展的积极保障。胡耀邦在《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1983年)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用一句话,就是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具体地说,就是用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也就是用共产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教育党员和干部,教育广大群众,教育整个工人阶级以至全体人民,启发和提高人民的革命自觉性,是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通过反复的实践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党团组织活动

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党团组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党团生活习惯和组织纪律,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团组织生活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团员集体主义观念和纪律观念,同时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党组织生活通过对学生党员进行系统的马列理论、党的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党团组织生活的最终目标是使广大党员、团员更加坚信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制度

3.社团活动

大学生社团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和成才需要,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团体。大学生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多种能力,还可以使其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成才意识。大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社团活动可以使其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增强其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科技学术活动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飞速进步的世纪,知识创新已成为民族进步、时代进步的新要求。作为高等学校,必须着眼于未来世纪发展的要求,把创新精神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中,大力提倡和组织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如中国海洋大学每年4月份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月”活动,每年约有300余名学生参与到竞争中去,为该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5.文体娱乐活动

文体娱乐活动对广大师生的身心愉悦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课外文娱活动是学校教学活动和教育工作的丰富和扩展,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本着自主、小型、分散的精神,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文娱活动。开展文娱活动要坚持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为前提。学校对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要从场所、设备、经费指导力量等方面给予尽可能的支持和帮助。

6.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将学生单一的理论学习转变为实践和理论双学习。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教育方针。社会实践在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合格人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随着教育改革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化,社会实践应当成为高等院校教学的内在环节,成为大学培养学生学用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一致的必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觉性、自主性将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他们充分认识到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和挑战;另一方面,他们将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创造、丰富和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