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边界高等教育态势下高职院校竞争环境分析

无边界高等教育态势下高职院校竞争环境分析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高职教育同样也受到这种“无边界”态势的影响。“无边界”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是威胁,也是挑战,更是机遇。

无边界高等教育态势下高职院校竞争环境分析

王永莲[1]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随着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全球化,高等教育发展逐渐呈现“无边界”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竞争主体、竞争对象也呈现出“无边界”的趋势,并显现出资源竞争的“无边界”性,市场介入逐渐深入,竞争的非营利性等特性。由此,高职院校的竞争主体更加多元化、办学主体也更加多元化,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并呼唤更加有序规范的竞争环境。

主题词:无边界;高职院校;竞争环境

“无边界”的高等教育(borderless higher education)是英国大学副校长与院长委员会和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在2000年的一份名为《无边界的教育业:英国的观点》报告中首先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无边界高等教育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高等教育的各种边界,无论是观念上、制度上的还是地理上的,正在逐渐消逝,向着无边界过渡。主要表现在国内外教育空间、教育形式、教育机构、教育资源之间渗透和跨越。中国高职教育同样也受到这种“无边界”态势的影响。

“无边界”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是威胁,也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无边界”的大背景中,中国高职院校如何审时度势,查找优势与劣势,寻找机会,规避威胁,是抓住发展机遇、应对激烈挑战的关键。

一、无边界高等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竞争主体

竞争主体在竞争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在竞争中处于主体地位。伴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市场化、无边界化特征的凸显,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行业结构与层次、资源配置与流向、就业结构与走势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市场的力量逐渐被认可被强化,必然通过新一轮竞争和市场机制进行重新配置资源。参与这样的资源重新配置既有各类国内外研究性大学、普通高校,也有以服务社区、企业为主的高中等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根据迈克尔·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可以将这种“多元主体”竞争参与者分为即同业竞争者、潜在加入者、替代性产品三类。

1.同业竞争者

同业竞争者是指现有高职教育的举办者——其他高职院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内部举办的高职院校等;随着高职教育办学管理的不断规范和完善,现在主要是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这类院校根据评审和隶属关系、服务区域分为国家级示范院校、省级高职院校(省政府或者行业主管院校)、地市州高职院校三级。分清层次,明确定位,有利于竞争策略制定。

2.潜在加入者

潜在加入者主要是指随着无边界高等教育市场的逐渐开放,国内高职教育举办审批权限的下放,高职教育准入门槛降低,会有更多的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机构、中职学校、民办大学、成人大学的转型举办高职教育。这些潜在加入者一旦时机成熟,便可能凭借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与现有的高职教育举办者瓜分有限的生源、占据相应的市场份额,获取职业教育资源,由此带来高职教育行业(产业)结构的重组。因此,现有高职院校应该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这是引起高职行业结构动荡的主要原因。

3.替代性产品

主要是指高职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学生、企业用户)对高职教育产品的选择还有其他可以替代的产品。毕竟高职教育只是教育大体系中的一个类型,还有入学条件较低的普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产品价格低廉的中职学校、实效和时效均高于学历教育的短期培训、国外优质的教育机构(包括先进的课程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等可供选择。

我国高职院校的竞争主体构成如图1所示。

img3

图1 高职院校的竞争主体构成

二、无边界高等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竞争对象

依据迈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企业竞争两个重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方。就高职教育而言,供应商即政府、企业、行业、社会;购买方即学生、家长、企业。

作为供应商政府是高职院校办学资源的主要提供者(生均经费,专项经费);掌握着入门审批权、各种评审政策的制定和决策权。也就是说政府不仅提供高职院校生存条件,也决定着他的社会威望、学生入学机会等。政府所掌握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是稀缺的、有限的,所以政府以及其手中掌握的资源、政策、项目等就是主要的竞争对象。随着市场力量的不断被强化,企业这个供应商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它不仅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还提供理念、模式、实训基地、兼职教师甚至办学经费,它的资源开始覆盖到高职院校育人过程各个环节和出口;同时企业还是高职院校要履行另一社会责任即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的主要对象,自然也是重要的竞争对象。

学生及家长是高职院校的另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只是他的投资性质与国家政府投资不同,他以缴纳学费方式进行投资,追求能力的提升和谋生的技能为回报,同样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重要依托,是首要的客户。企业以使用毕业生作为间接客户,影响着学生及家长对学院的选择。由此,高职院校的竞争对象可以由图2来表示。

img4

图2 高职院校竞争对象构成示意图

三、无边界高等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竞争特性

在“无边界”高等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竞争具有自身的特性。

1.资源竞争的无边界性

从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已经逐渐逾越以传统的“知识为基础的资源竞争”的界限,竞争对象更加多元。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的构成因素多样化、控制教育资源的主体多样化、教育资源配置途径多样化。

(1)教育资源的构成因素多样化

随着教育全球化,可开发、挖掘、动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元化,其内涵与外延都更加丰富。不仅包括有形资源,即传统意义上的物质形态所呈现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无形的资源,如信息资源、政策资源、品牌资源、人脉资源(校友、人际关系)等。影响高职院校发展有利因素均可以视为应该争取资源。因此,高职院校的资源竞争即为吸收到学生而竞争,为吸收到优秀的资源而竞争,为吸收到办学经费而竞争,为占领就业市场份额而竞争,为树立学院的形象而竞争,为争取更多的、更优秀的企业投资而竞争等等。随着竞争的加剧可能会有更多的未能预计的资源进入竞争视野。

(2)控制教育资源的主体多样化

随着市场因素的介入和竞争的加剧,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渐凸现,国家不再是唯一可以左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流向的主体,学生及家长、行业及产业、企业等都成为资源投资重要补充进入高职院校的竞争视野。比如,为了分摊教育成本,实行缴费上学后,学生及家长控制着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他们对学校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学校的生死存亡,尽管国家依然凭借控制招生计划的划拨来左右学生资源的流向,但是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学生手中,或者说最终取胜权还是在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只能坐等每年分配到位的高校毕业生,至于毕业生的水平如何?能否适用均没有发言权,现在企业手中直接控制着高职院校产品的出路,并且根据产品的质量决定是否参与投入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之中。除此以外,企业手中还控制着高职院校十分短缺的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这些资源怎样投向并不是靠行政指令。

(3)教育资源配置途径多样化

计划经济时期教育资源依靠单纯的国家计划下拨,市场介入后,采取政府主导的混合配制方式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间道路,并在实践运用之中。[1]而市场的配置不是行政指令的,取决于院校的竞争力综合优势。因此,高职院校资源的竞争无边界的特性使竞争更广阔、竞争压力更大。

2.市场介入的渐进深入

20世纪80年代高等职业教育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开始初创,在社会转型时期(即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2]开始大力发展,这个时期国家逐步取消了毕业生计划分配,高职院校在诞生之时就已经打上了市场的烙印。到21世纪初期,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跨越发展阶段,社会转型已基本完成,高职院校承担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历史使命,但国家还不完全具备实施大众教育的条件,依靠国家单向投入的教育资源相对稀缺,政府开始了由全面拨款的计划经济向到学生分担教育成本的改革,国家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开始由国家、学生及家长、产业及行业、企业等多个主体共同发挥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特征的不断被强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有了觉醒,企业以各种方式参与到人才培养成本分担的市场调配之中。但是企业将自己的办学资源投向哪里?学生及家长选择那所学院?已经不是按照国家意志进行分配,而是按照市场标准重新配置和选择。由此可见随着市场介入的强势逐渐被认同,市场对资源调控作用更大,与企业的联系更紧。

3.竞争的非盈利特性

企业竞争的基本特征是通过生产的产品进入市场并获得盈利。以盈利为出发点和归宿,而高等职业教育如同所有教育一样从其诞生之日起,便有明显的公益性。除了它与其他高等教育相同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以外,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也是以“是受教育个体由自然人趋向并成为职业人,让人的发展更加适应个体兴趣、特长、愿望,更加适应人的发展持续需求。”[3]教育服务的受益方看也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取舍,而是国家全民素质提升、学生个体发展,企业获得高素质的员工,这种公益属性,使得学校和企业的直接以追求利益为最大目标不一样,由此决定高职院校的竞争不是为利而生,更多的是为名而累。决定高职院校的竞争并非你死我活的,相互之间存在多种合作关系;市场份额也不一定是以吃掉对方搞扩张,而是可以联手做大蛋糕获取更大的资源和市场,使可以同生共存的良性竞争环境。

四、无边界高等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竞争趋势

世界经济全球化引发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引发促使无边界高等教育态势形成,其主要形式就是教育市场的开放。高职院校也会面临更加开放的教育市场和办学环境,而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源提供方的选择性使各高职院校必须通过竞争来获得资源。因此竞争会更加激烈,挑战更加多元,竞争环境将会更加规范有序。主要表现出以下趋势:

1.高职院校竞争主体的多元致使竞争加剧

开放的教育市场使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文化、模式之间一定发生交互、碰撞、融合,我国的高职院校可以直接接触、研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缩短了我国高职院校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加快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催生了高职院校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开放的教育市场,给予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和投资者凭借自身优势得以进入我国教育市场的机会,可以在生源市场、培训市场、人才市场等方面与国内高职院校同一平台竞争,同时也给予我国高职院校进军国际舞台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同时,一边国内高职院校占据着本土优势和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一边是国外教育机构进入导致竞争主体的增多,这二者必然引起竞争的加剧。

2.开放的教育市场为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趋势提供了可能

职业教育投资大,成本高,但社会、企业需求旺盛,随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与市场的紧密结合,越来越多的学生及家长选择高职教育,推动高职教育的跨越发展。但是发展所需的相应投入仅仅依靠政府是难堪重负的,高职教育呼唤更多的力量投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开放的市场使职业教育产业属性的逐渐显现,也开始吸引投资者为职业教育产生的产业属性、经济效益而来。

3.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无边界态势下教育市场在教育投资、专业设置、人才流动等方面必将形成更加开放的、由市场机制制衡的办学环境。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遴选一批定位准确、改革成效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强的院校进行重点投入和支持;各类科研项目、建设项目、评审项目历来都是凭借实力争取投入与倾斜。按层级规定划拨、照顾的方式划拨教育资源的方式将逐渐淡化,这不仅表示政府在教育资源投入上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更昭示着稀缺的教育资源将会按照“扶强不扶弱”的市场规律流向。因此开放的市场环境引发院校竞争对象和策略的调整,只有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做强做大方可赢得市场和政府的青睐。

4.竞争环境更加有序规范

高职院校的激烈竞争呼唤更加有序规范的竞争环境。市场机制的制衡作用挑战着我国高职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必然引发政府从基于市场运作的角度完善、修订相关的制度法规,营造一个规范的教育市场和竞争环境,也为投资行为提供了法制保障,有需求,有利益,有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丽.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硕士论文

[2] 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评述[J].安徽史学,2003(1)

[3] 欧阳河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 和震.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5] 汉斯·N.维勒等.政府与市场——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竞争性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注释】

[1] 作者简介:王永莲(1965—)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