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与原则

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与原则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与教育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学习、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主要是掌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过程的认识是有选择性的,即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精心选择、组织和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从宏观到中观、从学程到学时、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综合考虑,就其要者可概括成两个系统八个环节。

第三节 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与原则

一、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

教学与教育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两者是从属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不仅包括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以及劳动、信息技术、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教学虽然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但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学习、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主要是掌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过程,是指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即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引下,积极主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完善心理个性、培养思想品德(包括职业道德)的过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其中,教师是主导因素,学生是主体因素,教学内容、手段和环境是客观因素。所以,教学过程是几个要素相互制约、优化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系统,是使教学产生良好效益的保证。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学者,对教学过程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和诠释。我国古代学者把引导学生“学、思、习、行”或“闻、见、知、行”看成是教学过程;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杜威则把教学过程分成五个要素,构成不同阶段。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既受人的一般认识规律制约,也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知识本身规律的制约。它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特点是:

(1)认识对象的已知性。它不是认识人类的未知,而是让学生学习人类的已知。即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学习人类长期积累的经验——间接经验、书本知识。

(2)认识内容的选择性。教学过程的认识是有选择性的,即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精心选择、组织和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

(3)认识途径的简捷性。教学过程不是任意、盲目的认识,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前人经验的结晶,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达到预期的目标。

(4)认识范畴的全面性。教学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更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能力、思想、职业道德和人格的发展过程,是包含着师生共同认识世界和社会的过程,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职业能力、丰富职业情感,形成健康身心的过程,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与实现种种社会需求的过程。

(5)认识方法的辩证性。教学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认识过程,表现在它遵循和强调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规律上,既避免唯理论的片面性,又防止狭隘经验论的片面性。

正因为教学过程具有上述特征,所以教学认识论不似一般认识论严格地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程式,而是强调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或“理论结合实际”,以及实践验证理论,理论指导实践。

(二)教学过程是从感知到创新的有序过程

近几十年来很多从事教育学工作和研究的人认为,教学过程一般有四个阶段:一是引导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三是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四是检查和巩固知识。这四个阶段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学过程既可由具体到抽象,又可由抽象到具体;既可由认识到实践,也可由实践到认识。

大量的学习方式调查和科学研究表明,从树立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到最终达到目标,这个学习过程可分为七个环节:有意注意、整体感知、同化探究、尝试运用、反复演练、自我调控、评价创新。当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可将七个环节分成若干段落进行,也可将两个环节组合在一起,甚至某些环节还要进行有序或无序的重复。然而,总的看来,凡是成功的学习,这七个环节都是必然要经历的;否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速率和效益。

为了让学生学习得快、掌握得牢,教师“教”的过程理所当然应与学生“学”的过程相吻合。为此,一般课堂教学也可将其过程分为“明确目标、拓展线索、学习点拨、归纳整理、多样练习、反馈调节、课末小结”这七个与学一一对应的环节。由于教学重点、难点及课程的不同,允许在某节课上特别强调某个环节而暂时淡化另一个环节的教学。然而,若长期地忽视某个环节的教学,就难免要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现代职业教育特别强调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也是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中介,通过学生主体的主动活动,不断优化能力结构,提高能力水平的过程。同时,将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是由若干教学环节链接而成的

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从宏观到中观、从学程到学时、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综合考虑,就其要者可概括成两个系统八个环节。其一,是教师教的过程,包括备课、讲课、作业、辅导、考试、实验、实习、设计(论文)等;其二,是学生学的过程,包括预习、听课、练习、质疑、考试、实验、实习、设计(论文)等。其中教的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学的过程,以使两者在相互作用中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

1.备课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首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酝酿和准备;是教学活动的策划和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备课是教师将潜在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而备课则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基础。全部教学实践无不证明,备课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如果课前没有对内容的精心准备,没有对方法和手段的潜心研究,没有持之以恒的苦学、苦练、不断“充电”,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是难以实现的。备课的实质是梳理教学思路,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掌握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备课的指导思想: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千方百计地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并应站在教育发展的视角,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侧重于设计如何教的“流程”为着重策划学生如何学的“程序”,体现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提供帮助与策略、创设情境。有效地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应既为“教而备”,更为“学而备”,如能着眼于后者,其目的性则更明确,其备课的结果也会更全面、更科学、更有效。

备课的主要任务:了解学生、组织教材、设计方法、编制教案(含电子教案和课件)。

备课的总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教学组织的严密性,教学程序的合理性,并充分体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身中有践,目中有人,心中有的,胸中有方,步中有序,手中有案。

2.讲课

讲课是教学(尤其是理论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基本(非唯一)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主渠道,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关键环节,也是师生实现其生命价值的重要阵地。严格来说,讲课过程就是教师组织协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生认知等各方面因素的关系,处理好知能的迁移,使学生发生认知结构上的变化,在认知策略和认知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发展的过程。

讲课的主要任务:正确地贯彻教育方针,严格地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地体现教学原则,科学地进行教书育人

讲课的总的要求: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结果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教学重点的准确性与突出性,方法手段的启发性与适宜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课堂组织的严密性与纪律性,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有序性,教学艺术的实效性与创造性。简言之,一堂成功优质的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丰富新鲜的教学内容,灵活得当的教学方法,先进适宜的教育技术,精彩宜人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饱满端庄的精神状态。

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主要有:目标明确,内容正确,重点突出,方法(教法与学法、手段与媒体)得当,语言艺术,板书合理,联系实际,教书育人,气氛良好,组织有序。当然,一堂优质课的标准不一定拘泥于上述十个方面,也不一定要面面俱佳,只要在几个方面,甚至在某一方面有独到之处,亦不失为一堂好课。讲课是否成功,最终要由结果来判断,即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效果的大小;同时,要特别注意创新精神和创造教育的体现。

3.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拓展和深化。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消化和运用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作业的方式有:阅读与思考作业,包括为预习或复习而阅读教材,及为扩大知识领域和加深对教材理解阅读参考书与思考有关问题;口头与书面作业,包括背诵、复述、作文、演算习题、绘制图表等;实验与操作作业,包括测绘、计量和制作等;调研与社会实践作业,包括参观、访问、锻炼等。

作业的基本要求:明确作业目的,讲求设计艺术,注意形式多样,强调布置得体,追求批改艺术,鼓励作业创新,坚持讲评适时。

4.辅导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继续和细化,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形式,是实验、实习、技能训练、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还是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进而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辅导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既有统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既要面向多数又需兼顾两头,既使优等生“吃得饱”,又使差等生“吃得了”,还使中等生“吃得好”。同时,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进行启发、指点思路与适当答疑。答疑,是辅导教学的主要方式。答疑的过程,除做些必要的回答或适当的解释外,主要是引导和启发学生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的过程。求知的过程就是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学无疑需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

辅导的总的要求:着眼差优诸生,实施因材施教;注意优化个性,强调发展专长。

辅导的基本要求:认识要正确,态度要端正,准备要充分,施导要因材,方法要灵活,内容要全面,形式要多样,安排要适当。

5.考试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发展综合能力的学习过程;考试是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考试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一是检查,直接检查学生“学”的质量,间接检查教师“教”的质量;二是反馈,反馈是面镜子,既照到了学生也照到了教师,既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进行查漏补缺,也使教师借以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工作;三是督促,可督促学生复习已学知识,使之全面、系统和深化。概言之,考试具有导向、检测、督促、调整、激励等多种功能。考试的方式主要有口试、笔试和操作考试。

考试的总的要求:科学进行命题,严格组织考场,认真评阅试卷,适时讲评反馈。这也是考试的四个具体步骤和环节。值得注意和探索的是:应逐步实现理论课程考试标准化和实践教学考核社会化。前者,实行“教考分离”,以促进和客观评价教学质量;后者,突出综合能力,以获取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考试的基本要求:明确考试意义,了解考试功能,注意考试方式,重视考试命题,严格考试纪律,实行教考分离,进行客观评分,讲究试卷评析。

6.实验

实验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改变能力结构的主要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职业学校教学中,它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实验是指为检验某种假设或理论而进行操作或从事有关活动的教学方式。通过操作活动的验证,一方面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与操作技能,提高分析、设计和探求知识的能力,养成科学的态度。简言之,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既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验证和巩固有关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专业理论,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迁移,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探索创造能力。实验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教学的总的要求:掌握实验规律,遵循实验原则,注意实验技能。培养实验能力。

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目的要明确,类型要清楚,准备要充分,过程要科学,指导要得当,结果要准确,报告要评析。

7.实习

实习是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实践环节,是专业知识与生产(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技术或专业理论的验证、巩固和运用的有效途径,是理论结合实际的主要措施。实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到第一线参与一定的实际工作或生产操作,借以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或综合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教学方式。实习因专业性质、特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但都是结合生产实际或工作实践,有的到工厂、农场、商场或其他现场,有的到野外进行测量、勘探,还有的到社会中进行调查研究、体验生活……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接触实际获取感性知识,以增进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独立的工作能力。实习的分类,视实习目的、业务范围和教学要求不同,大致可分为教学实习、生产(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的总的要求:坚持产教合作,体现脑体结合,培养综合能力,获取多种证书。

实习的具体要求:明确实习目的,编制实习计划,确定实习方式,严密实习组织,搞好讲解示范,加强巡回指导,讲评练习结果,提倡改革创新,坚持成绩考核,注意安全生产。

8.设计(论文)

设计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是工科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和某些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解决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问题的筹划过程,也是进行某一方面或某一部件的技术基础能力的训练。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有关课程理论和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并提高计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毕业设计是工科类专业及其他需要培养设计能力的专业的学生在校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应用性环节,也是应届毕业生在离校前的总结性独立作业。毕业设计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按照培养目标的业务要求进行的全面、系统、严格的专业技术综合能力的训练,并创造性地完成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的设计任务。毕业设计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独立性、探索性等特点。所以,毕业设计在运用知识和技能方面,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比课程设计有更高的要求。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一样是应届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的结论、建议或设想。其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和巩固、扩大、深化、发展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对论文内容的要求是: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具有先进性,能反映出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能表现出综合运用专业或技术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般而言,工科类专业学生多数做毕业设计,而文、理类专业学生通常做毕业论文。前者强调工程实际,后者侧重理论探讨。目前,同是工科类专业其称谓也不尽相同,有的课题称毕业设计,有的课题称毕业论文,其区别是依据工程实际与理论研究的比例;也有的把完成总结性独立作业的过程称毕业设计,而将其成果称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的总的要求:科学确立课题,锻炼综合能力,培养科学精神,鼓励独到创新。

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要求:做好充分准备,合理选定课题,调研搜集资料,认真指导设计,精心组织答辩,正确进行评分。

教学过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究其实质就是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探究、发现的能力,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技能的过程;桑代克认为,教学过程是安排情境、控制反应,使学生形成适当的感应性,并通过练习强化,最终形成学习习惯的过程;苏联教育家哈尔拉莫夫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综合性的;苏联另一位教学论者M·H·斯卡特金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之间密切配合、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且学生之间也要密切配合、相互作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上述见解各有千秋,但都说明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结构的复杂过程。

二、职业学校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它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对教学目标、任务、内容、过程、方式和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分析、评价等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教学原则既有其自身统一、连贯、不可分割的继承性和持续性,也有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的时代性、阶段性和变异性,还有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教学的个别差异和主观因素。因此,教学原则是一个动态概念,并非一成不变。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升华而成的理性认识,且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所谓联系,一是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二是有时一条规律可反映出几条原则;三是有时一个原则可能是以一系列规律为依据。

(二)教学原则的特点

教学原则具有时效性、发展性、针对性等特征。

时效性是指教学原则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在当时特定条件下和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的教学原则会逐渐失去其对教学工作的实际指导意义,或被淘汰,或被人们在新的条件下赋之以新的意义。

发展性是指随着心理学、教育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学的客观规律会有进一步的揭示和认识,从而使教学原则的数量和内涵总处在变化发展之中。

针对性是指某些教学原则对某一类型或某一层次的教育可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对另一些类型或层次教育的教学指导作用则相对减少、减弱。

(三)教学原则的作用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论是自觉与否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如能自觉地遵照正确的教学原则进行工作,对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都有更大意义。

教学原则是正确确定教学内容,即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选教材的依据;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指导思想。

教学原则也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使用教学方法和运用教育技术,以及备课、讲课、辅导、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教学原则还是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参与学校管理的企事业等社会方方面面检查、评价和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准绳。

(四)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教学原则既是教学规律的反映,又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是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具体教学实践的经验。

教学规律是影响教学诸因素的内在的、客观的必然依据。换言之,教学原则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从客观的教学规律中产生的,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具体说,制定教学原则必须符合教学规律。所以,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根本依据。

总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是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也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由于社会需求、教育对象、教学过程和教育内容的不同,其教学原则体系也各有侧重。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应针对自身的教学实际,体现出教学工作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的要求。当然,应侧重对特性的探索,使制定出的教学原则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符合职业学校教学的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建设的需求,也往往是制定教学原则,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不可忽略的依据。

由于教学原则是人们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加之认识角度和程度的不同,带有很多的主观因素,因而对教学原则体系及各个教学原则的表述有异。其关键在于所制定或提出的教学原则应能正确地反映一定教学过程的规律,能有效地指导一定教学活动的开展。

(五)职业学校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几个主要原则

所谓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原则从属于教学目的,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二是教学原则的确定有赖于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三是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与运用起指导作用。

教学原则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主要包括:一是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二是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三是教学原则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从总体上讲,大多数教学原则都适合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其中,有两类教学原则更值得引起重视:一是对职业教育具有特别指导意义的、针对性较强的;二是一般性教学原则在职业教育中有其特殊的理解、作用的。

1.职业性原则

职业性是指应使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与经济建设具有极为密切关系的相关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亦即,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和实用型的职业人才。为此,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是以职业为导向安排全程的教育和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职业理想、深厚的职业情感、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较强的职业能力、高度的职业责任和自觉的职业纪律。职业性原则对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首要原则。

贯彻此原则,首先要明确本专业(工种)未来职业的范围、规范和要求,并据此明确其应有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结构;其次,教学活动要从职业需要出发去培养、训练和陶冶学生。

贯彻此原则,从学生入校起就要根据未来职业的需要进行职业定向、职业指导;在校期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或很快地适应某种或某些职业的需要。

贯彻此原则,要依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安排教学,目标主要是为学生从事某种或某些未来职业做好准备,为学生就业和职业转换创造条件,为学生开辟就业门路和在某些职业领域的发展上奠定基础。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的同时,也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能力。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实质在于“激活思想”。启发性的核心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克服种种障碍和困难,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就是采取有效手段,诱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引起其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调动其全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投入。教方之道,妙法万千,启发为先。启发式在现代教学论中已不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应体现启发式。启发式是一切教学方法的灵魂,无论何种教学方法若无启发性就显得干瘪、无味和呆板;有了启发性则会现出丰润、有趣和生机。因而,启发式是一切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准则,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普适性原则。

贯彻此原则,要着眼于实效而不在于形式。有人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法,这是一种幼稚的浅见,看似表面热闹的有问有答,实质无助于学生思维训练;在讲授法中若讲得生动,能精辟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索,即使没有提问和回答也是启发式教学。

贯彻此原则,一是必须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二是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各抒己见;三是精选最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四是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和咨询者。

3.个体性原则

个体性是指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应特别注意顾及个别差异。此原则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的认知、潜能和情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使每个学生在其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形成专长,成为“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专业人才。个体性原则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化。尤其是职业教育,因材施教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各自的特点,使之成为各具特色、各有专长的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岗位的多样化需要职业人才的多样化,所以更需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不同特长或专长,同时注意普遍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唯其如此,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才是实事求是的;唯有如此,教师进行的个别化指导才可能是非常有效的。

贯彻此原则,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个体性教学:实行选课制,推行学分制;实行小班制,重视小组指导;分层次教学,允许跳级;允许选专业、转专业;强化辅导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操作训练的个别辅导和作业中的面批面改。

贯彻此原则,一是加强个别指导,使优秀生脱颖而出,对学习困难者补其不足;二是指导学生扬长补短,形成各自特长;三是细心观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4.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是指教学中在注重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凡是创新、发明、革新,或对现状的突破、改进,或论述观点见解独到、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和制作别具一格的作品等,皆可视为创造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与创造,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但得到发展并非等于创造,必须加上创造方更完备。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我们要赢得未来,迎头赶上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必须在创新上付出更艰辛的劳动,更大的代价。为此,首先要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的创新上下工夫。教师要进行创造性教学,学生要进行创造性学习。

贯彻此原则,就需要进行创造性教学,以培养、激发和助长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思考力;鼓励学生的求知意识,提高其发散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容纳学生不同意见;倡导学生相互争辩,引导他们寻找纰漏;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甚至“离经叛道”;勇于发表新见、新声、新意,敢于想人之未想,做人之未做;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式,防止形成庸俗的行为习惯。

贯彻此原则,就要挖掘和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特别是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爱迪生说成功的秘诀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其中,灵感属智力因素,“汗水”属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故应在遵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

贯彻此原则,就要开展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教育;就要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造就出更多的“小老板”,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指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理解知识,学会技能,提高能力。此原则既包括理论联系实际,也包括实际联系理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是缺乏意义的。理论与实践的优质结合表现为:理论讲授与实践活动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而形成有机结合。任何教育都涉及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但都不像职业教育更强调两者的密切结合,这归根结底是由职业教育特殊的培养目标决定的。这种要求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理论性教学要以实践性教学的需要为主要依据,而实践性教学又需在理论性教学指导下有效开展,两者要统一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与特色。它不仅是教学目的和任务使然,而且是学生认识客观规律的势所必然。所以,这是职业学校教学最基本的一条教学原则。

贯彻此原则,就要根据专业方向组织教材,根据生产实践的新发展补充新内容。同时,注意让学生明确所学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关系,并要求在实践性教学中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贯彻此原则,就要正确处理好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的联系,使两者在多方面或多层次上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在讲解中注意结合。根据讲授或学习的需要,恰当地联系社会实际、职业实际、生产实际以及生产、技术、管理活动中的典型案例。二是在教学中直观演示。结合教学恰当地运用教具、实物、仪器、设备及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演示与实验。三是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合理安排作业与练习、参观与调查、模拟与训练。四是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并让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

6.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原则

生产与教学相结合是指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和实业服务,做到培养人才与创造财富兼收并得。亦即,通过产教结合,手脑并用,既巩固、加深理解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又培养操作技能和解决生产(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职业素质的训练,还可创造一定的产品为国家增添物质财富。产教结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级形式,是职业学校中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原则。

贯彻此原则,就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实习基地,包括对口专业的企事业单位、校内实习场所和家庭生产实习基地等。

贯彻此原则,一要使生产产品与实习课题相结合;二要使教学组织与生产机构相结合;三要使指导教师与现场员工密切配合;四要善于运用实习和生产的各种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教育;五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要求,有明确的生产任务和要求,并建立必要的指导组织和规章制度。

7.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原则

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相结合是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因此,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上;强调“能力本位”不排斥学科教学。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不学习知识就谈不上能力的发展;发展能力又是有效获取知识的必备条件,能力发展得好,可使学习知识的速度加快、水平提高,并能灵活运用。

贯彻此原则,一是在形成概念过程中发展能力。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的过程,亦是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二是在掌握科学原理过程中发展能力。此间,需要进行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故可使能力得到发展。三是在应用知识过程中发展能力。此时,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因而是能力发展的过程。四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发展能力。生产、社会和课外、校外等活动,可发展交往、管理、操作、表达等多种能力。

8.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是指在进行知识、技能和能力教学的同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相应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即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以使受教育者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其实,很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思想境界升高、政治观点增强、道德观念提升、科学世界观与正确人生观形成的过程。因此,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使教书与育人、传道与授业相结合。

贯彻此原则,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能力的培养者,而且是思想灵魂的塑造者,还是高尚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体现者;既要当“经师”又要做“人师”,肩负起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成为学生思想的向导,学习的指导者,做人的楷模。

贯彻此原则,就要抓准、抓住和抓实“传道”与“授业”的“交汇点”——思想性较强的内容。善于联系英模和先进人物事迹,使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巧于运用社会中典型事例,使科学世界观与正确人生观的培养相结合;长于依据发明创造者的开拓精神,使勤奋刻苦与求实创新精神相结合。

贯彻此原则,还应注意:①客观性——尊重学科特点,不牵强附会,不搞形式主义;②自然性——结合自然,水到渠成,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③渗透性——围绕课程性质,把育人贯穿、渗透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④适度性——一般学科的教学毕竟不是政治课,故应适当与妥善地结合而不能形成“政治课”;⑤实效性——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应长计划、短安排,讲实效、求长效。

以上几条原则从不同方面对教学工作的诸方面作了规定。有的是目的方向性方面的要求,有的是教学内容方面的要求,也有的是教学组织和方法方面的要求。各教学原则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的。

【思考题】

1.简述教学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2.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任务是什么?

3.怎样理解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

4.什么是教学原则?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