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概念上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包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层含义。因此,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研究高职课程的层次定位,必须探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准确的切合点和交融点。应当说,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吻合的。这种专才教育对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具备一定的操作性。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从概念上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包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层含义。高职的“高等教育”性质决定了高职课程应具有高等教育性,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课程应具有高等教育课程的共性特征,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性也要求其课程必须较完整地反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研究高职课程的层次定位,必须探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准确的切合点和交融点。

在高职课程改革研究中,其目标定位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课程结构、专业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乃至教育方法实施等问题。应当说,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吻合的。由于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致认识,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性人才,就是俗称的“专才教育”。因此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定位在专门性与实用性上。这种专才教育对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具备一定的操作性。但在当今社会更开放、发展更迅速的情形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目标定位呈现出极大的局限性。首先,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看,这种目标下培养出的“专才”极有可能面临就业难和转岗难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是通过市场调节的合理配置来实现的,竞争就业和双向选择是人才市场的基本法则。一个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的人,即使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因缺乏专业间的横向渗透和伸张,在竞争中也难以占据有利位置。其次,知识经济日渐凸显,高科技促使传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技术含量日益提升,产业岗位轮换频繁,越来越快的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需要从业者对不同岗位有更强的适应性,进而需要教育不仅要有结构性的对接,更应有功能的整合。如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多样多变的社会需求面前无动于衷或束手无策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生存发展空间就会渐显萎缩。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只有直接有效地介入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最大限度的协调,才能保持持久的活力。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树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同时又不能以浪费教育资源为代价。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做到:(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2)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在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具备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由此可见,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通才”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

因此,我们在高职课程改革目标定位上,应充分考虑受教育者能多次就业、转岗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强技能”的原则。当然这种“通才”目标也并非要求面面俱到,它只是相对于“专才”教育面过窄、学科划分过细、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的状况而言的,是一种在特定领域内的“通才”。通过这一目标,可实现学生“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既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转移,达到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之目的。

因此,当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应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观。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人文与技术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5.职业岗位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的有机整合,培养和谐职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