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竞争,还是合作

竞争,还是合作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心理学中的“囚犯困境实验”展示了竞争的作用与危害,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囚犯困境实验”是一项著名的“两难问题”实验。警方从他们家中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于是警方将两人拘留起来,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这一结果符合纳什提出的“纳什均衡”,也称非合作均衡。“囚徒困境实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囚徒困境实验中“纳什均衡”的结论。多项研究显示,合作能促进人际关系,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存在竞争的现象,竞争会提供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可是一味的竞争能够促进学习吗?经济心理学中的“囚犯困境实验”展示了竞争的作用与危害,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囚犯困境实验”是一项著名的“两难问题”实验。它首先在数学领域提出,在经济学领域得到广泛引证。著名数学家纳什(John F. Nash)就此实验提出的“纳什均衡”在博弈论和经济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本人也因此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社会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曾对此做过多次重复实验。

【实验一】 囚徒困境实验

一、实验目的

为被试提供招认或不招认这样的两难情境,以验证人在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倾向性。

二、实验过程

研究者为被试提供了这样一个实验假设: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疑犯A和疑犯B。警方从他们家中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只承认从富翁家中偷东西,而否认杀人。于是警方将两人拘留起来,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地方检察官分别和两个人单独谈话。检察官告诉他们,如果他们都只承认盗窃罪,他们只被判一年;如果其中一个人揭发他的同伙杀人,那揭发者只需要监禁3个月,但被揭发者则要监禁10年;如果双方都相互揭发,两人都要监禁5年。两名囚犯面临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最好的策略当然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两人被相互隔离,无法串供。两名囚犯到底会怎么做呢?

囚徒困境实验情境选择

三、实验结论

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曾对此做过多次重复实验,探究人们最终作出的选择是怎样的。令研究者们惊奇的是,大部分人选择了不合作,各判刑5年。根据库伯(Cooper)等人的报告,在最初5次测试中,合作的“囚徒”为43%,第6—10次时是33%,接下来是25%,到16—20次时,合作比率是20%(姚志勇,1995)。

这一结果符合纳什提出的“纳什均衡”,也称非合作均衡。如果两个人都想少受惩罚,坦白是最好的策略。如果自己坦白而对方抵赖了,则自己只需监禁3个月,如果对方也坦白了,至多只判5年,总比10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都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共同抵赖策略就不会实现。

“囚徒困境实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个人追求利己行为而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纳什均衡”,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

【实验二】 多伊奇和克劳斯(Deutsch & Krauss, 1960)的“卡车运输实验”

一、实验目的

以运输道路的竞争为议题,研究被试在合作与竞争间选择的倾向性。

二、实验过程

在实验中,主试将被试分组安排好,两人分别充当Acme和Bolt运输公司的经理。两人的任务是从起点出发尽快赶到终点,时间越短,赚钱越多。每个人都有两条路可选(见下图),一条是近道,从起点出发到终点花费时间最短。但是近道较狭窄,其中有一段为单行道,路很窄,两人必须交替使用。如果有一方进入单行道,另一方必须等待;另一条是备用路线,个人专用,但路程较远,费时多。实验者在单行道的两头设置了电门,如果被试不希望让对方通过,则可以关闭电门,封锁单行道。这样,双方都只有走备用路线了。实验者告诉被试,虽然使用单行道要等待一些时间,但远比走远道要经济、快捷。

卡车运输<a href=路线图" src="http://image.guayunfan.com/attached/image/20200320/8318/6c0fd3b2-0a62-41cc-8196-828a40f08cfd.jpg" class="calibre51">

卡车运输路线图

三、实验结论

虽然被试双方都知道交替使用单行道花费时间短,可以赚更多的钱。若采用备用路线,必定会少赚钱。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位被试都不愿意合作。他们都争相抢道,试图抢先通过,但结果却是中途相遇,互不相让。最后只好退回去,关闭自己的大门。双方都使用备用路线。

两则实验的结果是令人吃惊的。虽然双方都知道相互合作能得到双赢的结果,是最好的策略,但大多数人仍选择了竞争而非合作。正如弗里德曼指出的那样,与合作相比,人们更倾向于竞争。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囚徒困境实验中“纳什均衡”的结论。

竞争是人类的天性,即使要比合作付出更多的代价,但我们仍倾向于竞争,希望能战胜别人,成为胜利者。这不得不让我们联系起当今的社会,人们往往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而对合作则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别人得到的,就是我失去的”,这一竞争法则往往使人们认为,竞争意味着获得,合作意味着付出。因而,我们的家长、教师从小就给孩子灌输竞争的思想。从入学考试到学科竞赛,从考试排名到中考、高考,“成王败寇”,一切皆在考场见分晓。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如一柄锋利的剑,时刻准备与人一比高低。正如林德格伦所说:“竞争确实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我们试图将它驱逐出学校之外,也是办不到的。”

现实虽是如此,但在教会孩子竞争的同时,我们亦不能忽视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竞争中一次次的挫败,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失败感、自卑感;一帆风顺则会使孩子骄傲自满,目中无人,一旦失败则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因此,鼓励竞争的同时,我们要告诉孩子成功和失败是并存的;鼓励竞争的同时,我们更要告诉孩子与人合作是多么重要。如果说竞争是人的天性,那么合作是人社会性的体现,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多项研究显示,合作能促进人际关系,提高学习效率。约翰逊曾对四个不同性质的团体做过实验研究,分别为合作团体、竞争团体、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团体和成员单独活动团体。他的研究发现,合作不仅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更在促进个体社会化,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合作在维持心理健康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它能满足人们多种心理需求,如归属感、安全感、减少恐惧、焦虑和孤独感。在合作的氛围里,孩子的心理更健康。

可见,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竞争意识的培养,也要重视合作思维的训练。在一个发展越来越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里,与人合作的能力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