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义”部分的问题

意义”部分的问题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笔者看来这一部分还是倾向于简略的写法,把主要意思简略表达出来就行,因为专家或审读课题报告的人,注意力一般不太会放在“目的、意义”部分。这样,彼此不能共鸣,重点撰写的“目的、意义”部分就很浪费了,纯属表错了情。第二个是范畴问题。意义则不局限于认识论,尤其是中小学老师的课题研究,更多是偏重于实践论,而且是范围相对窄的实践论。

这一部分内容就所占篇幅而言,在不少课题报告中,往往是第二位多的,洋洋洒洒两大页,很有点想表达出宏大意义的意味。当然,也有个别的课题报告,写得很简练,就提纲挈领那么几条。虽然夸大个人或本部门的价值和作用,夸大个人或本部门从事的职业或事业的重要性,夸大个人或本部门作为或行动的意义之类,是人类的通病,所以宏大叙事类风格是有人性方面根源的。

就笔者看来这一部分还是倾向于简略的写法,把主要意思简略表达出来就行,因为专家或审读课题报告的人,注意力一般不太会放在“目的、意义”部分。他们之所以这样,也在于这部分是主观意味很重的内容,作为撰写人觉得这意义很重要,非同小可,重要得能够惊天地,能够泣鬼神,但审读的人可能觉得一点也不重要,可有可无,全是撰写人自我感觉,自作多情而已。这样,彼此不能共鸣,重点撰写的“目的、意义”部分就很浪费了,纯属表错了情。事实上,跟医生见多了生老病死的不幸和法官见多了人生的种种不幸,易犯职业性冷漠一样,专家或审读课题报告的人,也一样有这种职业性冷漠,他(她)是不大会跟撰写者共鸣的,起码是不会轻易跟撰写者共鸣的。这种彼此共鸣的可能性有,但太小了,所以在笔者看来,理清楚几条,满足格式要求,表达出来了就行,写多了反而表明撰写者的思路没有理清楚。古人说,语多必失,这是千古至理,一点也不错的。

虽然这部分属于主观意味很重的部分,但也有一些认识论方面的道理。这里写出来与中小学老师一起讨论,并期抛砖引玉。

第一个是主观和客观的区别。目的是一种主观设定,是希望达到,但还没有达到的彼岸。目的主要起意志发动作用,如果可以客观化和具体化,就转化为可鉴定、评判或衡量的具体目标;而意义,虽然是要通过主观认定或选择,但表达的是客观效用和价值。中小学老师做的课题意义,往往也是局限于教育教学范围,甚至局限于校本范围,大体是认识和实践两方面的有限价值,再扩大一点会产生一点边际价值,如形成一种学校文化氛围、养成老师科研习惯之类。另外,意义是相对于客观对象而言的,如相对于对象实体如老师、学生、相对于行为实体如管理、教学,相对于范围实体如本校、本地区,等等,所以不存在孤立自足的意义。这一点,也是意义具有客观性的一个依据。

第二个是范畴问题。目的主要属于理性或认识论的范畴,而意义往往属于认识论和实践论两方面的范畴。课题研究的目的,从研究的意志发动的功用讲,属于心理学范畴;从其追求或达成某种认识的内涵看,则属于认识论范畴。这后一点不清楚,也使得很多中小学老师的课题报告写得像工作汇报和任务汇总。课题的目的,天然第一位的是认识问题。一是想搞清楚某些对象及其事理或道理,达成某些有效认识。可以是肯定性的,如证实某种观点或看法;也可以是否定性的,推翻某种观点或看法;还可以是补充性的、再证实性的,等等。二是在此基础上寻找并证明解决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的有效方法、措施、途径、模式。三是开发并证明有用的工具和技术。这一点,在科学实践中,往往涉及理论和实验之间的一组多层次理论组合,例如,最高层次的物理理论本身、实验理论、实验设计理论和实验数据理论的组合。

以上这三类课题具有的认识含量是不一样的。前两类认识,都可能达成概念或理论,从而上升为理论形态的认识。但三者因为都具有证明的公约数,所以都可归属于认识论范畴。意义则不局限于认识论,尤其是中小学老师的课题研究,更多是偏重于实践论,而且是范围相对窄的实践论。其理论意义有,但本身大都不指向理论形态,因为其研究出发点主要针对自身的实际问题,达成一定的共识,寻找适宜可行的方法,指向处理或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类问题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有点客观性,主要不发生在研究者自身,而发生在学生或教学过程中;一个是反复性、时常性,不是偶发性、即时性的问题。完全主观性的问题,如老师的思想上、情绪上的问题,或者偶发性、即时性的问题,主要靠学习、开会、做思想工作,或者依据过去经验,或者依据规章制度来处理,不会都立个课题来研究一番,来对待或解决的。

第三个是性质范畴。目的的认识论内涵指向专业性、科学性的理性性质,而意义更侧重于策略性。课题研究大都属于认识论范畴,但这种认识不是巫术性认识,也不是常识性认识或只在内部小圈子里流通的暗语研习,而是相对超越于常识和内部小圈子之上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认识,这是一种具有很强外部公共性的理性认识,因为它要合乎一般的认识论和逻辑规则,也要受到外部的审视和评议,甚至非议。可能是对“校本研究”的误解,也可能是受“校本研究”的误导,这一点认识论要求,在中小学老师的课题报告中,不能很好地显现出来。因此,课题研究目的,就是要相对突出专业性、科学性这类理性特征,把认识中涉及或存在的不太专业、不太科学之类的非理性因素进行厘清并提升,是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任务,也是中小学老师由此得到思维和科学上锻炼和训练的途径和机会。而意义则需要合理适应现实,所以在专业性、科学性之类公共理性的基础上,突出策略和妥协的分量和意味。

大致梳理一下,在这一部分的撰写中,存在这么一些问题:一是文未对题,二是目的混淆,三是目的泛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